APP下载

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对策研究

2016-09-06罗启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环境污染

罗启清

摘 要:随着广西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导致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广西乡村 环境污染 对策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广西地处祖国西南,全区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耕地面积少[1],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就广西乡村面临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了治理乡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有别于城镇的居住区,它是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污染的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民生产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2]。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导致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包括水环境受到污染,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所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农村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具体的规划,生产生活具有自主随意性,基础设施建设不不完善,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1.农村外来源污染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搬迁污染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使农村成了污染企业的“垃圾场”。同时,由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民个体和外来投资者开办的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蔓延,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监管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监督力度相对薄弱,导致了农村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城市由于人多地少,一些城市很难找到垃圾处理处置的土地,导致大量的城市垃圾运到郊区农村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成为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通过大气的运动也对农村的大气造成了污染[3]。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外来源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2.水污染

根据2014年广西环境质量公报,广西39条主要河流的72个断面进行监测,河流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河流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其中,67个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93.1%,但不容乐观的是较2013年下降2.7个百分点,广西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雷河(属珠江水系)、九洲江(属独流入海水系)和南流江(属独流入海水系)3条河流的年均水质未达到Ⅲ类标准,下雷河和九洲江为中度污染,南流江为轻度污染[4]。长期以来,广西的农业集中供水设施建设薄弱,缺少规模化的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村镇级别的行政区域基本上还没有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制度仍严重滞后。而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也快速增长,导致大量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农田中,严重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了饮用水源,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

3.生活垃圾污染

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广西农村约有4248万人口,按人均日产生活垃圾0.45kg/天计算,广西农村年产生活垃圾698万吨[5]。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也不再单一,特别是农药的包装袋、瓶、日用化工产品等垃圾处理处置水平较落后,或者得不到处理,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由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在农村仍未有效实行,加上收运体系缺乏,农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保意识的淡薄,对破坏生态环境后果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农民群众将生活垃圾随处乱堆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广西农村生态面貌,污染了广西农村地区的河流与土壤环境。

4.畜禽养殖污染

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猪和家禽产业是广西畜牧业中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其中,生猪产业是广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是农民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但是,规模化的养殖在带给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是前所未有的。2013年,广西畜禽饲养业共产生干粪11370万吨,尿液7279万吨,其中含纯磷31.4万吨,纯氮110万吨,由生猪产生的污染物相当于41498万人口的排污量,在九洲江流域,60%的污染源来自畜禽养殖污染,这对养殖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6]。目前,广西多数的养殖场仍未进行改造升级,还在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养殖,通过用大量的水对粪便冲散到下水道中,这样的方式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同时也放大了污染源的量,使治污成本成倍增加。广西对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投入比重还相对较低,投入金额仅占养殖场建设投入的25%—30%,而治污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高,这让养殖户自觉运行治污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句空谈。根据《广西“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确定的养殖业减排任务,到2013年底,广西仅有少数养殖场通过了环保部的减排核查,大量的养殖场还需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因此,广西养殖业污染减排和防治任务依然

艰巨[7]。

5.农村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包括农药、化肥、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的径流和农田的渗漏,产生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农村水环境以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污染[8]。近年来,由于受异常气候、复种指数高以及农药使用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广西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4年全区农药使用量1.66万吨,比2003年(1.39万吨)增长了19.4%[9]。广西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带来了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用品使用量的增长以及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增加。同时,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垃圾、生活废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这些问题都给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广西面临的现实问题,广西农村的生态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广西农村还面临着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文化建设薄弱,生态乡村建设的法律和管理机制体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因素。

1.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广西是山岭、丘陵多,平原狭窄的地区,并拥有河流众多,喀斯特地貌显著等特征。全区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陆地面积多达69.7%,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根据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广西耕地总面积为443.1万公顷,第一次土地调查时多出21.3万公顷;全区人均耕地1.31亩,比一调下降0.13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21亩,全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0]。

广西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分布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的特点。广西现有岩溶土地总面积833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1%,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93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227万公顷,分别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3.2%、27.2%。其中纳入滇桂黔石漠片区的29个县,土地面积8.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4.5%。广西石漠化片区人均耕地只有0.7亩,相当于全区平均值的54.7%,片区贫困发生率51.8%[11]。

广西水土流失面积为505.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1.35%。根据侵蚀强度分类,含轻度226.33万公顷,中度143.95万公顷,强烈73.71万公顷,极强烈48.04万公顷,剧烈13.33万公顷。水土流失在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以桂西北石灰岩地区和东南花岗岩地区最为严重[4]。

2.生态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投入不足,广西的农村水利、农村交通、农村电网和通信网络等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总体上较弱,市场中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2013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7%,进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玉林、贺州、来宾等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40%,但受地形条件限制全区很难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种植业效率效益较低[12]。

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省区,经济实力还不强,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村情况复杂,环保工作基础薄弱,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任务重、难度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上,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原本就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出去温饱所剩无几,无法向城市一样缴纳垃圾费,且政府仅有的收入都用来基础建设,无暇顾及农村的环保设施建设。

3.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文化建设薄弱

广西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一直比较落后,农村基层管理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在面临破坏环境发展致富和生态保护的选择时,容易出现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思想。长期以后,环境保护的重点大都放在了城市和工业集中区,忽视了农村的环保问题。导致了农民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同时,由于农民很难接受到环保政策、法规的学习,对环保常识缺乏了解[13]。农村在建造房屋、实施农业生产等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乱砍滥伐树木,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环,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垃圾遍地、农药及化肥不合理使用,随意乱扔废弃农膜等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壤、水体的污染,传染病流行等现象。农民的环保意识一般比较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够,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及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4]。

4.法律和管理机制体制尚不健全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都是建立在以城市和工业聚集区污染防治基础上的,对农村污染及生态建设重视不够。广西的环境立法也跟全国一样,基本上是国家法律的细化和翻版,没有地方法律特色。广西农村环境污染监管体制尚不健全,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环境的管理机构以及农村环境的监测体系。广西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还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的工作体系,目前从各基层政府部门都很难找到农村环境污染的详细数据[12]。基层环保监管机构方面,县级环保局是最基层的环保机构,乡镇一般都没有自己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所以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力量是匮乏的。再加上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管理职责模糊,缺少应有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监管设备和环保经费,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的缺失[15]。

三、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根据广西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以及对污染问题的原因分析,广西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合理规划农村环境

提高决策者意识,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树立正确的农村发展观和生态观。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指标制度,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实惠。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在规划建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农村规划优势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规划建设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规划意识,增强大家生态环保的自觉性。

2.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强化法制管理

目前广西涉及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主要是有《广西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容貌标准(试行)》等。截至现在,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关于广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条例。这就导致了在涉及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程序时无明确法律可依的尴尬窘境。所以,广西应抓紧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整合与完善,清理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款,制定统一广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暂行条例[12]。要有效防止广西农村环境污染的蔓延趋势,必须强化法制管理。确保在各个乡镇建立一支能快速有效处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执法队伍,同时,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资金保障。在执法过程中,要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依法进行。

3.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加强科技转化

增加对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投入,研究对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支持方式,引进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采取PPP模式运作。加强融资支持,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等担保贷款业务,探索利用垃圾处理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加快研发针对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在原有污水处理实施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彻底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 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增加农民建设沼气池的补贴,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砍伐破坏;增加对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究力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农民,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4.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态家园,自觉的改正破坏环境的不良习惯。调动农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运用农村现有的广播、黑板报的形式,大力普及农民环境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减少环境污染的正确做法,从自身做起,减少农药化肥的不适当使用,杜绝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的行为。同时,通过警示教育,告诫农民环境污染的后果以及严重危害,积极引导农民增强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方式,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积极利用新型网络媒体,增强对新一代农民的环保知识普及。同时,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利用具有广西各地特色的文艺汇演、彩调小品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培养农民群众文明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科普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之自觉地维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韦善豪. 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盐湖研究, 2001(01):19-24.

[2]韩冬梅, 金书秦. 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43):11-18.

[3]侯保疆, 梁昊.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探析——以广东省为例: 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 北京, 2009[C].

[4]广西环保厅.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质量公报[R]. 2014:

[5]王晓飞, 黄小卜. 广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探析及污染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9):13-14.

[6]中国经济时报. 推进生态养殖 广西解决养殖污染[EB/OL].: (Eastmoney.com).html,

[7]广西经管总站. 广西畜禽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EB/OL].: www.farmers.org.cn,

[8]叶长林, 吴新民. 浅析农业面源污染对新安江流域水质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05(04):158.

[9]农业部.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 http://www.gxny.gov.cn/,

[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R]. 2007:

[11]尹国平. 广西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J]. 广西林业, 2008(06):19-21.

[12]蒋红彬, 廖旺荣. 广西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法律对策[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42-46.

[13]梁流涛. 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14]徐亦钢, 俞飞, 张孝飞, 等.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与成因[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06):37-39.

[15]李克敌, 韦宇宁, 林学军, 等. 广西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 2008(02):256-260.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环境污染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江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缘何“一枝独秀”?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