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2016-09-06孟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资源利用实践能力生活

孟芳

摘 要: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生活走进语文,构建多元平台。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语文。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 生活 实践能力 资源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做了一下尝试。

一、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至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查访结合,观察生活。

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人文精神。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偏差。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文字的理解。

如教学《丰碑》时,学生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段生活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许多无名英雄的所作所为及其折射出来的高尚情操。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关于长征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出来:有感动的故事,有优美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有活生生的老红军采访录……在共享长征资源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受到了人格魅力的感染,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语文的乐趣。

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一场赛马之后,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人的不同表现,加深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把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我精心剪辑的画面面前,学生们思维涌动,积极投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精彩的表演富有创造性的采访,将三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出来,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

3.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实地创设情景,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养花》一文,老舍先生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教学时,如果老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仅浮于表面。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从家中带来了好种易活的吊兰,分给学生回家后进行扦插,并坚持写好观察日记。等吊兰枝繁叶茂时,再组织一个“养花交流会”,此时,学生的感受就会与老舍先生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的感受就会像品茶一样回味无穷。

二、生活走进语文,构建多元平台。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校园生活中的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

2.家庭生活中的语文——自孩子呱呱落地,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如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跃,就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为其设计招揽生意的广告,或让学生亲自当一次“小老板”以增加生活积累和感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活动,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高昂,而且家长也倍加赞许。

3.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多种形式实现。

A、个体活动。如学习了《神奇的张家界》等课文后,既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里的美景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

B、群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参观访问、重阳节赴敬老院献爱心、春游、等等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C、资源利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美丽的玫瑰园,古老的翠屏塔,闻名遐迩的胡庄教堂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语文。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猜你喜欢

资源利用实践能力生活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生活感悟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