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探讨

2016-09-06李虹

法制与社会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循环经济经济新常态

摘 要 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要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循环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问题研究》(14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71-02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观点,到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通过九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和经济新常态高度契合的生态文明基本理念成为必要之举。

一、经济新常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高度契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与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决裂,新常态下资源环境要素的投入会有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会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会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经济发展要充满绿色内涵,充分考虑到环境质量,要淘汰落后产能,向企业污染宣战;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和谐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倡节能环保产业和技术变革,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以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导向,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经济的新常态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立环境法治的新局面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下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我们将实现双赢,既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能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部署要将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强调由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是对我国环境形势的重要判断,要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形态,既包含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等物质方面,也包含环境保护意识等精神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深刻而又广泛的,是最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而且它的内涵与经济新常态达到了内在的高度契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相辅相成,全面推进环境法治将为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减少各种阻力,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推行扫除障碍,同时经济新常态对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二、新常态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人们习惯于毫无节制的掠夺和使用生态资源,而缺乏保护意识。我们人类如今面临着各种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在接受严重的挑战,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期待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需要重新确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价值,这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作为生态脆弱的国家,中国近十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对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对此问题我们党的认识是明确而清晰的,自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经作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则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成为了“五位一体”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生态损害、生态效益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评价体系、鼓励办法和奖罚制度。紧接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向,较早的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当中,并且上升到一种价值理念的高度,成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首先有必要对生态文明有个全面认识,生态文明是既有物种方面的体现,同时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容。具体体现在有循环经济的科技手段、工具和低碳发展的成果;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政策、生态保护价值和目标;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协商等。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自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容是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精神与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要达到的是一种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考虑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正如俞可平教授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这些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精神是完全符合的。生态文明是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化的过程中,所做的有利于自身同时又有利于自然的所有成果。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要提高生产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这些内容也正好反映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由此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在经济新常态视野下,而且要与环境法治紧密结合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三、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在经济新常态视野下,首先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生态本位的发展观

与传统经济发展观不同的在于人类不再处在自然的对立面,就是要征服自然,从自然中任意索取生产所需,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代际资源。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就警告说:“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我们要树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养成爱护生态、改善环境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觉。在生态文明中,生产力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最关键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新常态内在的包含这种经济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要树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追求生态领域中的平等观

弘扬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生态文明不同于以往的工业文明在于要实现社会和谐、自然和谐,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生态效益,使得自然资源能够实现最大价值。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生态公正。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状态。经济新常态就是选择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常态下树立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就是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理念,建立新的资源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说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经济新常态的理论之中使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能够两全,同时尊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是高瞻远瞩的发展观,也是经济新常态的精神体现,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资源观。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利用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产业创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净化空气、水质和土壤,走出一条生态经济道路。

(四)常态下要树立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理念,加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提高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具有环境法治观

以“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作为补偿原则,明确补偿主体、补偿标准。生态补偿制度是为了实现生态公平,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根据环境保护成本、享有者的受益程度、环境服务价值和利益平衡原则,通过政府主导的、运用基金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相关利益关系的一种公共制度。

西部地区在保护上游环境的同时,承受的是经济的落后发展、人民生活的贫困,作为生态受益者应该对上游地区由于生态保护作出的牺牲给予补偿,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的重要措施。要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接受生态利益的中东部采用税收与财政等方式进行补偿,实现共赢。

(五)新常态下树立循环经济基本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具备节能观

党的十八大把循环经济提高为循环发展,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循环发展就是在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动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技术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通过恰当的政策激励手段也推动着循环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工程,实现自然资源、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做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后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公平。相信未来社会是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参考文献:

[1]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环境保护.2013(19).

[2]李萌、潘家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六.前线.2014(10).

[3]朱坦、高帅.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环境保护.2015(1).

[4]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解.环境保护.2014(10).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循环经济经济新常态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