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众竞技”到“大众竞技”:运动竞赛的发展动向
——基于上海市民运动会的个案分析

2016-09-03辜德宏尚志强周健将吴贻刚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运动竞赛办赛运动会

辜德宏, 尚志强, 周健将, 吴贻刚

(1.浙江传媒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2.上海体育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8)



从“小众竞技”到“大众竞技”:运动竞赛的发展动向
——基于上海市民运动会的个案分析

辜德宏1,尚志强1,周健将1,吴贻刚2

(1.浙江传媒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2.上海体育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个案分析法,研究地方政府在大型运动会中的角色、职能等。认为:上海市民运动会通过合理的设计,使运动竞赛从传统的“小众竞技”转变为“大众竞技”;全民参与、享受运动、运动展现城市魅力、运动成为生活方式是其办赛理念;健身与竞技并存、赛制新颖与亲民、淡化金牌意识与强化参与意识是其典型特征。政府提供全民参与的运动竞赛产品与健身指导服务,发挥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及宏观管理职能。

运动竞赛;大众竞技;小众竞技;上海市民运动会;政府

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Hangzhou 310018,Zhejiang,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近年来,大型运动会饱受各方争议。投入大、重金牌、专业运动员“变身参赛”、与民众隔绝等问题是大型运动会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社会各界要求削减部分大型运动会,改革大型运动会办赛方式,让运动会“接地气”的呼声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对传统运动会进行了改革,举办了新型的市民运动会。市民运动会以为民服务为本,以大众参与为导向,将运动竞赛由一种服务于小众专业群体的竞赛,转变为一种服务于大众人群的竞赛,达到了全民分享运动,享受竞技的目的[1]。在这种运动竞赛的发展转型中,政府起到关键性作用。解析市民运动会的理念与特征,分析其与传统运动会的差异、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等,不仅对大型运动会的改革具有参考作用,而且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也具有借鉴意义。

1 上海市民运动会的基本情况

1.1内容与形式2012年6月10日—11月16日,上海举办了第1届市民运动会,设置了竞赛项目、展示项目、擂台项目、活动项目四大板块。“凡在上海工作、学习和居住的人员(包括游客),只要身体健康且为非专业运动员均可参赛。各机关、单位及社团等均可组队参赛和承办竞赛、活动,并纳入所属区县代表团排行榜。市民可直接报名参加个人项目或自行组队参与集体项目的比赛。运动会不设金牌榜,但对组织参赛的各代表团、承办赛事的各单位按参与人数和承办项目进行排行和奖励。部分项目设立国家或上海市业余运动员等级或段位评定办法,对达到标准的运动员授予业余运动员等级或段位称号”[2]。

“作为中国体育的一次创举,‘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理念,贯穿于市民运动会的始终。从‘办比赛、拿金牌’到‘办比赛、重参与’,目标的转变,昭示体育正在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5个月的赛程让上海成为市民享受运动的欢乐海洋(表1)”[3]。

表1 上海市民运动会概况

1.2理念与特征

1.2.1办赛理念

(1) 全民参与。在上海工作、学习、居住的各类人员,身体健康,非专业运动员即可参赛。5个月600多万人次参与,运动员来自在沪企业、学校、乡镇等不同行业、不同系统,涵盖了老年、中年、青少年、儿童四大群体。

(2) 享受运动。市民运动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从业特点等,设置了多元的运动项目与竞赛方式,让民众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适合自身的参与形式,参与竞赛并感受运动魅力。

(3) 运动展现城市魅力。上海引进了多项国际大赛,培养了姚明、刘翔、孙雯等国际体育明星,体育早已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名片。市民运动会设置了50个大项、2 399个小项,展示了海派体育文化特色,彰显了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4) 运动成为生活方式。上海市各区县组织了多个群体参与了运动竞赛,历时5个月,这种长时间、广人群的赛事设计,让市民更深切地感受到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

1.2.2典型特征

(1) 健身与竞技并存。舞龙舞狮、排舞、风筝等项目的功效主要在于娱乐与健身。虽然田径、游泳、篮球等项目也能用于健身,但市民运动会对其中的部分项目设置了业余运动员等级或段位。运动员参与相关运动竞赛具有竞技争先和展示的目的。

(2) 赛制新颖、亲民。竞赛类、展示类、活动类项目赛前15 d报名截止,擂台类项目可现场报名。擂台赛和虚拟运动会“送赛上门”,因地制宜。竞赛类项目实行三级赛制,由基层街镇三级赛到区县二级赛再到市一级决赛。武术、田径、游泳等项目设立了达标、等级、段位赛制[4]。分类组织与管理的办赛方式为大众参与提供了便利。

(3) 淡化金牌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市民运动会虽然仍以不同的单位为代表参赛,但不设金牌榜,而对各代表团、单位按参与人数和承办项目进行排行和奖励。此外,还制定了不同层次的体质达标标准,参加并通过一定标准的市民,获得相应的公益性健身奖励,如提供免费的健身卡、健身指导[5],强化民众的运动参与意识。

2 上海市民运动会与传统运动会的比较

2.1两类运动会的优势

(1) 传统运动会更有利于促进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市民运动会更有利于促进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推广。传统运动会是专业运动员参与的高水平运动竞赛,他们同场竞技更利于激发各自的运动潜能,发挥高超的竞技水平。市民运动会则是非专业运动员参与的中低水平运动竞赛,运动员通过竞赛体验竞技运动的乐趣,有利于促进大众体育参与。

(2) 在传统运动会中,运动员的高超技艺展现了运动美,带给人视觉感官刺激,愉悦人的精神需求。在市民运动会中,市民直接参与运动竞技,体验肢体运动的舒畅感,满足人的身体需求。

(3) 传统运动会运动项目、竞赛形式相对固定、统一,更容易推广与普及。传统运动会大都参照奥运会进行项目设置,选取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有通行的国际竞赛规则,竞赛的形式、方法与要求相对固定,便于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与推广。

(4) 市民运动会运动项目、竞赛形式相对灵活,更亲民,参与的人群更广。市民运动会设置了一些民众喜爱的民族传统项目,部分现代竞技项目调整了竞赛规则,降低了竞赛难度,让普通市民能更好地参与运动竞赛。

(5) 市民运动会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了互通的桥梁。2种体育形态通过竞赛项目和办法的设置衔接在一起。那些不仅仅局限于健身需求,而希望发展一定竞技能力的运动“发烧友”,及从事过竞技体育但又不能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中青年在竞赛中找到了归属感与成就感。市民运动会还安排了姚明、刘翔、孙雯、韦德等体育明星参与的活动,派遣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下基层指导,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活动、大众竞技运动产生了交集。

2.2两类运动会的劣势

(1) 市民运动会的区域特点明显,不易于推广与普及。首先,全民参与运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2010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1 809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6]。其次,全民参与运动需要参与者有经常运动的意识和习惯。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0%,市民的平均寿命为82.1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再次,超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仅需要城市具有办赛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而且要有承办比赛的经验和能力。上海的体育场地、设施先进,且承担过一系列国际性赛事,积累了丰富的办大赛经验,汇集了一大批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人员。最后,市民运动会的诸多传统项目具有海派文化特点,不一定适合在其他地区推广。

(2) 市民运动会竞赛项目多、参与人数多、赛事周期长、赛场分散,组织与管理较难。市民运动会的项目达2千多个,赛程长达5个月,赛事活动将近4 000场,参与单位100余个,参与人次600多万,赛场分散在商场、学校、社区等,部分赛事实行三级赛制[4]。竞赛的密度高、强度大,组织与管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3) 传统运动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竞赛系统,准入门槛高,参与人群单一。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传统运动会是一种专门针对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运动竞赛系统,竞赛系统本身与健身运动、大众竞技体育“绝缘”。传统运动会还有一定的成绩准入标准,层级越高的运动会准入要求越高。参与竞赛的运动员仅限于那些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特定人群。

(4) 传统运动会竞赛要求高,软件和硬件条件要求专业、精细,办赛和参赛成本高。传统运动会往往需要配备专门的高规格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竞赛装备,这就必然导致办赛和参赛成本高昂。与此同时,传统运动会对裁判员、安保人员、志愿者等软件条件的要求也相当高,增加了办赛成本。

(5) 传统运动会的参赛与排名方式放大了体育的政治功能,弱化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奥运会以国家为单位参赛,全运会以省为单位参赛,省运会以市为单位参赛,竞赛均设有金牌榜。这种组织方式意味着竞赛不仅是运动员个人之间的较量,而且是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的较量。在此背景下,运动竞赛掀起愈演愈烈的夺金热潮,竞技争光目标至上,运动竞赛的政治功能被放大,其他社会功能被弱化。

3 政府在上海市民运动会中的作用

3.1政府角色

(1) 运动竞赛的改革者。运动竞赛长期以来被习惯性地作为“提高”的杠杆,而事实上它是人们体验运动魅力的有效途径,它同样可以作为“普及”的杠杆。为此,上海市体育局对传统运动竞赛进行了改革。首先,确定了“群体工作用竞赛的办法进行提高”的思路。让普通民众参与竞赛,提高上海全民健身的水平。其次,通过竞赛让群众体育项目普及。过去群众体育质量不高,群众主要练习太极拳、广播操等。上海市民运动会参与游泳的人次达10多万,足球也有5万人次参与。再次,改变了参与健身的人员结构,过去只有老年人参与,现在吸引了成年人和青少年。最后,对办赛模式进行了改革,设置了四大板块赛事,实行了三级赛事、段位制、等级制、达标制,推行了参与排行榜等。

(2) 运动竞赛的设计者。政府在办赛目的、理念、项目设置、竞赛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在目标理念方面,强调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大众竞技;在参与对象方面,实行零门槛准入,运动水平低的人群在二三级赛中享受运动乐趣,运动水平高的人群到一级赛中展示自身竞技水平;在项目设置方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健身、娱乐与竞技相结合,不同年龄、身体素质、参赛目的人群在这种多元化的设置中,能够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运动项目;在竞赛形式方面,设立了三级赛制、达标、等级、段位赛制;在奖励方面,对运动员实行健身卡、健身器械等形式的奖励,公布参赛集体的参与人数排行榜和活动展示排行榜。

(3) 运动竞赛的组织者。上海市民运动会的主办单位为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体育总会。运动会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27家成员单位及各区县政府分管领导组成的组委会。50位来自不同行业、部门的人员任组委会委员。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竞赛部、社会活动部、大型活动部、财务市场部、新闻宣传部、安全卫生医疗保障部、志愿者工作部,保障赛事的正常运行[7]。

(4) 运动竞赛的管理者。为保证办赛质量,组委会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月度工作重点和要求;每周举办一次工作例会,抓好具体执行和协调分工;每周安排2次专题会议,强化责任落实和细化组织推进;汇编了《工作方案》《工作手册》《工作序列》等材料。同时,每天收集赛事信息,进行动态报送。对于各类大型活动,组委会更采取“一点一方案”的安全保障,加强对各类高规格赛事的监控,确保“赛前预案细致、赛时安全可控、赛后总结及时”[8]。

3.2政府职能

(1) 充分挖掘运动竞赛的社会功能,发挥自身发展体育的社会职能。从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看,政府管理体育事业就是要发挥其在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五大领域的作用。政府在体育中的社会职能应以培育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基准[9]。市民运动会以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为宗旨,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海市政府在市民运动会中充分发挥了运动竞赛的社会功效。

(2) 提供了全民参与的运动竞赛产品与健身指导服务,践行了自身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市民运动会强调参与度,市民和居民均可参赛。政府除了设置四大板块赛事项目,还设有一个服务板块,即在运动会期间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服务,内容主要有“全民健身大家学”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健身专家咨询、市民体质测试服务等。上海市政府通过运动竞赛这一载体,履行自身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市民运动会被上海市民誉为“阿拉的奥运会”。

(3) 动员了多方力量办赛,自身则在其中起扶持和协调作用,有效发挥了宏观管理职能。市民运动会的办赛主体有市、区2级体育主管部门、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协会。如《解放日报》与徐汇区体育局共同承办擂台赛项目。政府对不同的赛事免费或低价提供场地、专业技术人员及一定的活动资金,对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协调;设立竞赛排行榜,展示各代表团组织二三级赛事的动态及参加一级赛事的基本情况,设立活动信息榜;公布各单位参与展示和活动人次的排名。在政府多种宏观管理手段的刺激下,各区县和企业代表团积极创新办赛形式,广泛开展二三级赛事,层层发动市民参赛。仅2012年7月,各区县代表团开展二级赛事853场次、三级赛事2 302场次,参赛203 491人次[10]。市民运动会还秉持“政府主导、条块合作、社会互动、市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借助各委办局、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楼宇管委会等力量,把赛场从场馆搬到弄堂、社区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把比赛送到商场、车间、楼宇、军营、学校、监狱、工地,形成了社会协助机制和体育社会化新效应。

3.3政府职能运行政府通过精心设计与安排,调动了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办赛,形成了行政、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机制,政府职能在多元主体和3种作用机制的共同协作下,实现了良好的运行。

(1) 行政作用机制。以政府官员为主的赛事组委会和组织机构,沿用了大型赛事依靠行政作用机制进行组织与协调的做法。同一系统内的行政部门,直接通过行政指令下达到相关处室、主管人员,保证各级赛事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市、区体育局就通过文件传达任务。不同系统间的行政部门,则由相关主管领导沟通协商后,再向各自系统传达指令,分工协作,完成相应工作。组委会定期召开各种工作会议以集中听取意见、协调矛盾、解决问题。

(2) 市场作用机制。政府部门主要通过购买服务、提升办赛的社会价值等方式激发企事业单位的办赛热情。首先,政府免费提供运动场地、裁判员、健身指导人员、体质测试人员等。政府购买游泳场所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游泳场所开辟游泳达标专用道,配备专业测试人员,市民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免费参加达标活动等。其次,政府有效动员和发挥了媒体作用。组委会每月向社会公布一次竞赛排行榜、一次活动信息榜及各单位参与展示和活动人次的排名。每月“两榜”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上报道,在全市和各代表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4]。市民运动会的社会效应凸显,2012年2—11月有关市民运动会的媒体图文报道600余篇,近46万字,广播电视新闻140余条(近2 h),网站搜索447万条。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举办多种赛事活动。

(3) 社会作用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募捐和志愿机制两方面:一是社会各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助资金、物资、服务等,以支持市民运动会的举办。截至2012年10月22日,上海市体育基金会共募集财物总值2 098.76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市民运动会共收入2 569.6万元,支出2 350.5万元[11]。二是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志愿服务贯穿于运动会的始末。市民运动会共招募各类志愿者近3万人[11],承担了运动会开、闭幕式,虚拟运动会等市级层面活动以及区县相关赛事的服务工作。其中,市级层面各类竞赛项目和重大活动的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区(县)层面主要依托社区志愿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委会对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以“民生”“民乐”“民众”命名的奖牌、奖杯、奖章,募捐和志愿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回应下产生良性循环。

3.4政府作用

(1) 传统运动会的办赛模式,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运动竞赛也已形成一套固定的组织模式。对一种沿用已久、且尚算成功的模式进行改革,意味着改革者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大胆革新,走出了运动竞赛的新路子,其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对传统思想禁锢的突破。

(2) 政府引领了运动竞赛的发展创新,既是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在运动竞赛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上海体育创新转型发展在运动竞赛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市民运动会将运动竞赛从“小众竞技”变身为“大众竞技”[12-13],切实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健身与竞技需求,运动竞赛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切合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过程中,政府对运动竞赛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扮演了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者”和体育生活方式“倡导者”的角色。

(3) 政府通过运动竞赛这一载体,发挥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政府通过合理的设计,使运动竞赛由一种服务于小众的专业群体的竞赛,转变为一种服务于大众人群的竞赛,达到了“全民分享运动、享受竞技”的目的。政府职能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健身和竞技需求为基点,建构地方性运动竞赛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发挥了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增强了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办赛能力,完善了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作用机制,政府职能切实服务于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4 个案的意义与启示

4.1意义

(1) 融合多元化的运动竞赛产品与服务,发挥运动竞赛的综合效应。市民运动会通过设计竞赛项目、展示项目、擂台项目、活动项目四大竞赛板块,让广大民众参与运动竞赛,并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发挥了其对人们体育参与的引领作用。同时,它较长的竞赛周期让民众能够长时间感受身边人的运动热情和激情。这种和自己同样身份、基础的人共同参与运动、享受运动,产生了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改革创新后的运动竞赛更好地发挥了其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有利于满足民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培养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的潮流或时尚。

(2) 丰富运动竞赛的运作模式,拓展运动竞赛的作用。市民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方式、报名动员方式、三级赛制、段位制、等级制、达标制、与媒体的合作方式、奖励办法、激励多元主体的办赛方式等,以及长竞赛周期、高密度、高强度(参与人数多)赛事的竞赛形式,突破了传统运动竞赛的运作模式,其蕴含的诸多创新元素丰富了运动竞赛的办赛模式。与此同时,市民运动会利用运动竞赛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强化了运动竞赛的作用。

(3) 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通过市民运动会的竞赛设计,不仅可以推进全民健身的发展,提高全民健身的水平,而且使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得到了很好的衔接。广大民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参与部分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更真切地体验运动乐趣,为项目的普及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一些从事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下基层,为群众参与运动服务,给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4) 为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借鉴。市民运动会以运动竞赛为载体,实现了体育服务于民生的作用与功能。政府对运动竞赛的目标、理念、服务对象、竞赛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强调通过竞赛普及运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更好地实现普及与提高的衔接。在这种转变中,“人为的运动竞赛”成为“为人的运动竞赛”,体育发展以人为本,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发展要求得到体现。政府职能的重心从政治职能转向了社会职能,服务型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能得以强化。

4.2启示

(1) 大型运动竞赛具有独特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通过有效、合理地设计使之参与的人群扩大,发挥影响的周期延长,将对人们的体育参与热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等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上海市在推出4年1次的市民运动会之后,又推出了1年1次的市民大联赛。政府通过对运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让广大民众拥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运动竞赛产品与服务。运动成为上海市民的生活元素,正不断融入日常生活。未来,可以借鉴推广这种办赛模式,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运动竞赛产品,通过对竞赛项目、竞赛办法、组织形式等的改革与创新,让广大民众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运动竞赛产品,更便利地参与其中,感受并体验运动竞技的乐趣。

(2) 当前我国的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要对发展的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进行改进,而且是要对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让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上海市民运动会通过对竞赛理念、内容、组织形式等的改革与创新,扩大了运动竞赛的服务对象,更为全面地发挥了运动竞赛的社会功能,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是依托运动竞赛这一载体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案例。其发挥的良好效应也提醒我们,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化整为零,在体育发展的不同领域、方面、环节,结合发展方式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相应的改革。由于发展方式主要由发展的内容、目标、取向、理念、要求、动力、手段、途径等要素[14]组成,因此,可以把握上述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针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这四大领域的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群体性活动、赛事组织等环节进行改革与创新。

(3) 在当前政府正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背景下,寻找一些有利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工作抓手,成为政府落实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关键。案例说明依托运动竞赛提供区域性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这提示,可将运动竞赛作为各地体育行政部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工作抓手,对之进行合理改革与创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应。在当前不断强化有限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背景下,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需要合理区分不同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属性与特点,针对公益性、准公益性、私益性体育产品与服务及项目发展特点,调整政府管理的价值取向、管理权限、管理方式、职能范畴、职能重心等,使不同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对象、发展路径更加符合体育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并使体育发展所产生的现实价值更为完整地与其内在功能相匹配。

(4)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非天然互相排斥,也并非必然存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只有经过合理的设计,两者才能很好地衔接。从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看,竞技体育既有高水平层面的内容,又有业余水平层面的内容。群众体育既有健身层面的内容,又有竞技层面的内容。2种体育发展形态中均有适合小众参与和大众参与的成分,而且只有进入竞技层面的运动成分才会形成有效衔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连接点。这就意味着,如果竞技体育只针对小众精英或提高层面的设计,其发展将不完整。群众体育如果只停留在健身层面或只有普及的成分,既会使广大民众缺少运动体验,也无法与竞技体育形成有效衔接。通过对运动竞赛的改革,让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产生了衔接与互动,尤其是使儿童、青少年乐意长时间接触运动,有利于培养和挖掘有潜力的竞技人才,为他们从竞技参与向竞技发展转变打下基础。上海市还推出了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它既有针对注册运动员的竞赛内容和办法,又有针对非注册运动员的竞赛内容和办法,有效将普及和提高2个层面的发展内容统合在专业性运动竞赛中。如何通过对专业性和群众性运动竞赛的分层设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群体的需求,更好地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1]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30(11):3-8

[2]上海体育.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总则[EB/OL].[2015-10-18].http://smydh.shsports.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smydh_zn/2012-04-28/Detail_76848.htm

[3]上海体育.最大运动会和最大体育场[EB/OL].[2015-10-18].http://smydh.shsports.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smydh_jdxw/2012-11-27/Detail_88306.html

[4]华奥星空.上海:以民生为根本 创办市民运动会[EB/OL].[2015-10-18].http://www.sports.cn/zt/qmjs/dt/2013-03-25/2227837.html

[5]新华社.上海:参与“市民运动会”成绩达标市民可获奖励[EB/OL].[2015-10-18].http://www.gov.cn/jrzg/2011-12/31/content_2034370.html

[6]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概览——经济实力[EB/OL].[2015-10-18].http://www.shanghai.gov.cn

[7]上海体育.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组委会[EB/OL].[2015-10-18].http://smydh.shsports.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smydh_zn/2012-05-10/Detail_77390.html

[8]新华社.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启示:运动让城市更具魅力[EB/OL].[2015-10-18].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2-10/16/c_123830705.html

[9]辜德宏,吴贻刚,王金稳.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16-20

[10]上海体育.市民运动会区县代表团(第二期)参赛排行榜[EB/OL].[2015-10-18].http://smydh.shsports.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smydh_xx/2012-08-15/Detail_82121.html

[11]倪京帅,季艺,赵波.对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的透析及思考[J].体育科研,2013,34(3):27-31

[12]任海.“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概念的质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6

[13]辜德宏,吴贻刚,刘次琴.从“中国星跳跃”看我国竞技体育的大众化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41-45

[14]辜德宏,吴贻刚,陈军.我国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方式的概念、分类、内涵与特征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82-385

From“Minority Competition” to “Mass Competition”: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ports Competition—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itizen Sports Meet∥

GU Dehong1,SHANG Zhiqiang1,ZHOU Jianjiang1,WU Yigang2

The study explored local government’s role and function in organizing mega sports meet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It states that Shanghai Citizen Sports Meet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minority competition” to “mass competition” by a good design,with the concepts of all-people participation and sport enjoyment,city enchantment demonstration by sports,and sport being one part of life style.This sports meet featured itself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fitness and competition,new competition system and pro-people,medal consciousness weakening and participation sense.The government provided sports products and fitness guidance service,which played its parts in society,sports public service and macro management.

sport competition; mass competition; minority competition; Shanghai citizen sports meet; government

2015-12-20;

2016-0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TY00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6NDJC163YB)

辜德宏(1975-),男,湖南桃源人,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在站博士后;Tel.:18673134383,E-mail:gudehong2005@163.com

G80-05

A

1000-5498(2016)03-0040-06

10.16099/j.sus.2016.03.007

猜你喜欢

运动竞赛办赛运动会
2022年赛历划重点
张家口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达到办赛条件
龟龟运动会
北京冬奥会场馆年底全部建成
哲学视野下运动竞赛与体育教学辩证关系探析
春季运动会
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新民晚报:转变思路办赛 杭州应有可为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