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筑森林中找寻城市记忆

2016-09-03宋文佳别治明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色彩记忆历史

□宋文佳 别治明

在建筑森林中找寻城市记忆

□宋文佳 别治明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我国城市不断涌现。风格设计趋于同质化的快餐式建筑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注入载体的同时,也打破了城市内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随着人们熟悉的场所一座座被推倒,城市风貌的多样性、差异性及历史文化特色日渐模糊。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斯言可鉴。建筑承载的城市记忆是复杂的,却也是简单的。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失去之后,愈来愈多的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承载城市记忆的建筑在精神和文化层次中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认识到建筑饱含着从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是历史记录的真实载体,无论文献记载是多么的动人有趣,在客观上都不可能与真实存在的实物相媲美。

为缓解快速“生长”的建筑森林与城市记忆之间的矛盾,社会各界也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呼吁。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与思考如何在建筑森林里找寻城市记忆,使城市成为有故事的理想空间,希冀抛砖引玉。

建筑与城市记忆

(一)什么是建筑

1.建筑的含义。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美学法则等而创建的空间场所。

2.建筑的分类。按使用性质主要分为:

(1)供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居住建筑,如住宅、别墅等。

(2)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楼、影剧院、体育馆、寺庙等。

(3)供人们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工业建筑,如工业厂房、仓库等。

(4)供人们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加工用的农业建筑,如料仓、养殖场等。

(二)什么是城市记忆

1.城市记忆的含义。概括地讲,城市记忆就是在城市的形成、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非物质的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1]

2.城市记忆的作用。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身份特征,加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的场所精神与文化”[2]。

(三)建筑与城市记忆的关系

1.建筑是城市记忆的外在表现。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的城市记忆,与典籍、媒介或网络等非物质载体相比,建筑的物质特性带来的城市记忆更为真实。城市记忆可通过个体对建筑的亲身体验,与个人记忆相融合,进而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城市记忆是建筑的内在价值。城市靠记忆而存在。约翰·罗斯金说:“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生活,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崇拜,但是没有建筑,我们就会失去记忆。”[3]建筑的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本体,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一座城市在形成、变迁和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记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价值。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为了适应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先人在进行建筑营造活动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北方气候干冷,需要防寒保暖,所以有了封闭严实、布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南方气候湿热,需要防潮、防虫、防晒,所以有了排水通风的干栏式和小天井建筑。

(2)艺术价值。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从各时期的考古出土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先人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器物、兵器等,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总是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加工,以期实现对美的追求。建筑亦是如此,在满足遮风挡雨基本功能的同时,将中国的传统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手法集于一身,从而创造了时代特色鲜明、地域特征突出的丰富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建筑屋顶的时候,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屋顶举折及屋面起翘、出翘,以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又如,在建筑装饰中色彩的大胆运用,在建筑的主体部分,即阳光经常可以照到的部分,一般使用暖色,色彩以朱红色为主;房檐下的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借以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对应的冷色或暖色,使得建筑色彩更加活泼。

(3)科学价值。建筑是科学理论在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①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由于建筑物本身的物质性,其设计与建造带有复杂的技术性(构造、物理、结构、节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需按客观规律办事。②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建筑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庇护所和场地,因此,建筑又带有强烈的社会科学性,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阶层等不同,其设计与建造亦会有大的差异。例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等,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则是被统治阶级独享或用以巩固政权的。

建筑构造的艺术性

建筑色彩的艺术性

(4)社会价值。建筑反映时代风貌、政治和经济制度及某个地域的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例如,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巍峨的宫殿,沿河建造的大大小小的通商口岸,西式风格的建筑,等等,都反映了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是建筑本体所凝聚的最真切的城市记忆。

在建筑森林中找寻城市记忆的途径

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要素,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性格,其兴衰演变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今天,尊重历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生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实现当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和谐共生,在密布的现代城市建筑中找寻并竭力挽留城市逝去的足迹,从时间维度增添城市意象的多样性,是当下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历史文化元素

就城市的物质环境而言,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物质形态,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其建筑风格与建筑色彩对城市的文化面貌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在风格、色彩及环境塑造等方面相得益彰的情况下,才能对城市记忆的传承做出贡献。然而,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怪象是,在历史建筑周边兴建的大多数现代建筑,都只一味地突出其单体的表现,而忽略了建筑本体与周边历史建筑在风格、色彩乃至环境等方面的协调,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历史文化元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筑风格。凸显传统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建筑风格是指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点,表现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建筑风格与其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技术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要提炼历史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需要提高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功能布局的认识。构架的纵横、轮廓的钝锐、门窗的雕饰等工艺及美术上所采取的措施常表现着地域先人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剖视、研究。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阶段,对选址区域的历史文化先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搜寻与提炼相关区域的城市空间历史形态及场所精神,在设计创作中尽可能地从时空维度延续片区的城市肌理。如采用富有历史感布局的街巷空间、高低错落的临街建筑以及在单体建筑的立面设计中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符号等方法,进而重塑城市记忆里的历史风貌和神韵,是保护传统建筑格局空间和延续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

2.建筑色彩。提炼城市历史建筑色彩,为城市定制专属的色彩体系。建筑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视觉组成,它记载着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历史发展的演进与变化。具有鲜明表述作用和强烈记忆价值的建筑色彩,不仅可以表达历史面貌的脉络和源流,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标志。

每座城市,因地域的不同而对颜色也各有所好,从而形成了我国大江南北多姿多彩的建筑。如江南水乡清丽的白墙黛瓦、北京故宫厚重的红墙黄瓦等,正是不同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生活习惯等在历史建筑上的具象化,形成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独一无二的风貌文化。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剖析城市历史建筑的色彩,提炼、构建根植于该地区的城市标准色,为城市定制专属的色彩体系,是传承城市记忆的积极策略[4]。

3.设计原则。营造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地域文脉特征是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在记忆中具有鲜明的印象,能够从周边的环境中独立出来,形成强烈的城市意象。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要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协调好城市现代化与历史建筑的关系,合理地进行历史建筑空间环境的重构。由于城市建筑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市民的异质性,城市风格和色彩的组成是多元的,只有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意义并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性格的普适色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地域文脉特征。因此,在历史建筑的周边进行现代建筑风格和色彩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建筑风格和色彩应符合区域景观特色、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②建筑风格和色彩应与区域居住者的色彩心理习惯及文化心理结构相适应。

(二)建筑森林中历史建筑的场所精神保护性重塑

建筑,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积累下来,才能使之成为城市文化重要的记忆支撑。因此,在找寻城市记忆的过程中,让建筑活化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对其辖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了改造。如成都的宽窄巷子改造计划,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厂房改造计划,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澳门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台北的“老房子文化运动”,等等。这些地区纷纷运用创意将承载城市记忆的建筑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并采取社会企业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盘活历史建筑,使历史与现代的脉络连接起来。

以“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其前身为中国纺织泰斗聂其杰先生于1919年创办的吴淞大中华纱厂 (后更名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又因园区的地形似半岛,故取名“半岛1919”。园内迄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自建厂以来不同时期的厂房和建筑物,有近30栋,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园区建筑充分反映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近代产业建筑的特点,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建筑群,浓缩了西方工业文明融入东方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极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5]。

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及色彩运用的现代酒店建筑设计效果

改革大潮涌来,一度盈利颇丰的纱厂也没有逃过亏损、倒闭的命运,幸运的是,它没有像一些大型工厂那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是在2008年开始进行功能置换,变身为“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者们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原有建筑的空间细节,在保证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加法,通过增加空间的趣味感和互动性等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环境,并因此吸引了中外众多的知名艺术家、设计师前来入住,找寻创作灵感,使园区在厚重的历史建筑氛围中,焕发出了新的时尚元素和人文气息。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已逝去时光的最好的展品,“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表明:尊重历史建筑独有的特色,遵循区域独有的文脉,赋予旧有空间新的功能,可有效地延续原有的空间特征,唤醒城市的记忆。

每个城市都是一座活的有机体,也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的记忆主要以其保存下来的建筑作为载体,它不应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被边缘化以致逐渐消亡,而是应该将其适时修葺,使其能够长久保存。因为当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历经岁月沧桑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古老的城市建筑还能够真真切切地保存着他们的回忆。不仅如此,城市珍贵历史建筑的保存还增添了城市多样性的维度,使一座城市彰显出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因此,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历史建筑应该永久留存在城市里,因为它们保留了时光,镌刻了情感,使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遗响,活色生香……

注释:

[1]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文学与人生》2007年第11期。

[2]朱 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东南大学,2005年。

[3](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璘译,山东画报社,2006年。

[4]郭红雨、蔡云楠:《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运用》,《建筑学报》2011年第7期。

[5]宗 轩:《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半岛1919的前世与今生》,《城市建筑》2012年第3期。

(作者单位 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色彩记忆历史
神奇的色彩(上)
新历史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春天的色彩
记忆翻新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