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6-08-31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电子测试 2016年1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体系政治

王 昆(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王 昆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带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和建设“管统育合、文化熏陶、多措并举、多元共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依据和作用,对施教者、受教者实施机制,载体融合对接、拓展延伸机制和反馈机制进行了探讨。

新媒体;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传播数据的方式越来越引发生产、教育、生活等领域的变革。具有参与开放性、信息及时性、用户互动性等多种优势特点的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想、从众化心理、多元化求知、思维定势改变等多方面诉求的形成和提升。因此,契合时机,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

1 新媒体的诠释和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称为“第五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其特点显现为: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2 新媒体带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1)拓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媒体满足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学习的诉求。手机微信、QQ、微博等数字信息空间的开通,使学生在更多的课余时间里获取信息,便捷、快速、动态、交互等诸多优势已经牢牢把新媒体覆盖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丰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媒体满足了高职学生求知欲望强烈的诉求。90后的学生对信息规模和时效有了更多的要求,通过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媒体等渠道,学生能在很短时间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能通过社群化模式开展交互,理解和升华对所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分类整理,这些功效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3)改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学生不仅是信息受众,还是信息传播者,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由单向、两点传播向多边、散状传播转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大大增强了参与积极性。

(4)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覆盖面更广泛,交流互动更顺畅,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更准确,教育成效更显著。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或网络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多层次化、多表现形式化,增强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第二课堂通过QQ、微信、微博等形式覆盖全体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行为养成;三是,借助新媒体的虚拟空间特点,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去掉心理障碍,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敞开心扉,减少心理防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2.2挑战

(1)对主阵地的权威性、固化性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同时获取信息资源,有可能学生获取信息更广泛、更及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还保持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就有可能失去讲授、解释、宣传的优先和主体地位,学生会出现逃课、睡觉、不配合等现象,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冲击。

(2)对第二课堂的导向性、可控性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多元化、碎片化,各种信息不经考察全都在网上出现,良莠不齐,造成各种信息通过第二课堂各种活动载体在校园中传播。高职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加上集体生活形成的从众心理,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容易造成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的混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和可控性造成冲击。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向性、灌输性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利用虚拟空间进行信息交互,不仅可以把自己难以启齿、琢磨不定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进行求助和破解;还可以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学生利用这样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社交群和朋友圈,而且范围广泛、人群众多,影响深远。显然,这种多向、自发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单向、灌输性思想教育模式。

(4)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预判能力和思辨性反应能力等直接反映出其媒体素养,这种媒体素养又是决定其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两者是能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1建设思路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线上线下结合为突破,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新媒体为延伸,形成管统育合、文化熏陶、多措并举、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3.2体系架构

3.3体系的依据与作用

(1)多措并举强化管理统一。依据系统学整体性原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存在不仅依赖要素的存在,还要依赖要素的整体性、相关性和有序性,这些要素在博弈中,会形成所得大于所失的正和博弈和所得小于所失的负和博弈。因此,在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从顶层做好设计,确立目标,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办、社会科学部、院系专业教研室等部门围绕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新媒体等四个途径分解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应过程考核制度,层层落实,科学化过程监控和总结反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保证教育目标不偏离整体育人方向,这是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

(2)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依据系统学动态性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人员要素是动态化的,因部门职责不同容易造成各自为战的“两张皮”和孤岛效应现象。因此,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师资队伍、管理干部建设和考核制度,依据“能级原理”,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办、社会科学部、院系专业教研室等部门建立与部门组织结构相适应的正三角形的成员能级,实行不同能级责权利一致原则,做到量才任用、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疏导作用,增强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3)四位一体增强文化熏陶。从存在主义角度看,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形成四位一体的,具有 “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高职属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在提升学生素质、塑造情操、营造氛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4)线上线下融合多元共生。借助商业线上线下模式,我们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应用推广,线上通过QQ、手机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通过社群化、朋友圈等方式进行互动,解疑答惑,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和实际生活难题;线下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宿舍文化等活动作为载体,提升学生认知、元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依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生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和新生模式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多元共生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偿、相互促进的互惠共生关系。

3.4运行机制

(1)施教者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机制。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各层级施教者落实工作任务,推进和督查工作目标实现。这里的施教者特指学校内机构和人员,包括:职能部门、院系、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管理干部等。大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又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如:宣传部担负着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思想道德、理论观念的把关和导向作用;学工部担负着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新媒体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建设任务和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和疏导任务;就业办担负着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任务;社科部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理论探究与实践任务;但围绕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新媒体等四种载体建设,上述部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顺序,时而相互交叉,时而错位运行,相辅相成、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受教者按年级、分阶段推进实施机制。受教者即学生,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采取三个学年三个类别重点,逐年推进、循序渐进、系统培养的模式。一年级教育重点是掌握高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年级教育重点是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教育重点是掌握工作分析方法,锻炼顶岗实习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载体融合对接、拓展延伸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载体有四种模式,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新媒体,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是延伸,而新媒体是融合在主阵地和延伸领域之中。网络教学资源库、BB教学平台、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使课堂教学有了重新构建模式,形成了诸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将课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紧紧连接成整体,促进了碎片化教学向整体化教学发展,而这正是新媒体对教学相长所发挥的最大优势和作用。

3.5反馈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必须具备强大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而激发形成的需求,这些需求又因学生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衍生的个体素质不同形成差异,正是这些需求和差异的存在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的诉求和反馈促进了体系的修正和完善,提升了体系效能的发挥;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包括师资建设、设备投入、场地建设、系统开发建设、网站维护、奖励资金和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体系得以健康运转的外在推动力。内力外力不断地推进,才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体系生态循环,科学健康发展。

[1] 杜玉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世纪桥.2008.

[2] 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教,2010.

[3] 王文娟.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

[4] 张东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J].红旗文稿,2011.

[5] 王莉,陈功硕.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Kun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30041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media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The basis and function of the constrcution of“Management should be unified,education to form a joint force,Cultural influence,Duocuobingju,Symbio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ion.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ctive fusion and docking, Extension mechanis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New Medi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ial Educational System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劳动力输转培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TJJX13)阶段成果。

王昆(1970-),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体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第二课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