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美辨析

2016-08-27蒋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本质美学形式

蒋炜



设计美辨析

蒋炜

设计美的本质问题在目前设计美学的教材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与解决,本文结合美学史和设计艺术自身的特点,提出设计美的本质是设计活动及其成果所凝聚的能够使人产生生理、心理及视觉上愉悦的形式特征,并讨论了设计美的根源、特征与分类等问题。

设计美;本质;特征;分类

艺术设计是一种审美性的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手段,实用性与审美性是其重要的两个特征。设计美学是近年来普通美学原理应用于设计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设计活动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近30年来,设计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设计理论滞后于设计实践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们的设计理论教材很不成熟,设计美学的研究显得尤其薄弱。一是教材体系混乱,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编排缺少共同认识,教材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大多注重抽象的理论探讨,脱离设计研究的实际,内容显得空洞无物,学生读后如坠云雾;从事设计实践的学者,往往把创作实践当成理论,或者把设计美学简化为形式美的几条法则,失去了理论教材的思辨和严谨,看起来不像一本理论教材;二者兼顾且处理得当的不多。二是目前缺少学界认可的通行教材。有些号称国家级的规划教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设计美学学科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对设计美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是设计美学建设的根基,是整个教材结构和内容设置的依据,因此,对设计美学中元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对加强设计学科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设计美的本质和特征。

所谓本质,从哲学上讲就是一个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开来的特性。论及设计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究设计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式。由于设计美学是美学理论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设计美的本质应与普通美学理论中美的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又因为设计活动是技术和艺术的交叉应用,所以设计美和技术美、艺术美也应该有区别和联系的地方。只有放到这一坐标系上去讨论,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设计美的本质。

1.从美的本质看设计美的本质

简明的图标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自古希腊先哲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80年代的西方世界,2500余年以来,可谓观点叠出,众说纷纭。理念说、形式说、模仿说、关系说、分享说、快感说、生活说、符号说,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层出不穷。由于对美的本质在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当今西方美学在美的本质上的探索仍未平息。由于这个问题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些扬言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变得毫无意义的西方美学家,实际上也仍然不断地对美的本质发表意见。[1]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可能永远没有终点,但这并不妨碍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现实生活、自然界和艺术中确实存在着美的现象,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美并体验着美,生活中确实离不开美学。而在经济发达,产品丰富的今天,大众更需要的恐怕是设计美学。因此,不能因为美的讨论没有结果就回避设计美学存在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讲,设计美的本质应归属于美的本质的大范围里,那么在以上诸种美的本质的讨论中,哪一种说法可以与设计美产生呼应?这要从设计美的特点来分析。设计是造型艺术之一,这种造型以实用为主兼顾审美,实用与人的身体、生理有关,审美与人的视觉(听觉)、心理有关,因此设计美应该在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加以探讨。回溯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追问的历程,笔者认为有些观点是有助于设计美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是形式说,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的“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大阿尔伯特的“各部分的优雅的匀称”,托马斯・阿奎那的“比例适当、色彩鲜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美是一种神圣的比例关系”,阿尔伯蒂“美是各部分的和谐和相互统一”,17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荷加兹提出的“美的六条原则”,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的“美的七种性质”,一直到20世纪克利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的“美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形式”。可见,把美的本质视作一种客观的形式,在美学发展史上是有广泛共识的。设计的造型艺术特征,决定了它的美必然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设计美的本质视作一种形式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这涉及“美是愉快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提出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他说:“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个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先天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2]休谟回答了美的形式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愉快。稍后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也提出了“美是无利害的快感”之说。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这样理解康德的定义:“美是一种纯粹静观所获得的愉悦。它不仅仅是一个由色彩、声音、触觉特质所构成的世界,而且也是一个由形状、结构、旋律和节奏构成的世界。”[3]可见,康德也认为美与形式密切相关,是一种让人愉悦的形式。

综合以上两派学说,如果给设计美的本质予以界定的话,可以这样表述:设计美是设计活动及其成果所具有的能够让人产生心理愉快的形式特征。

这种表述足够严谨吗?能够让人产生心理愉快的形式特征是设计美独有的吗?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绘画、雕塑、音乐甚至自然中的美也具有这种特征。这样,对设计美的认知仍然是有缺陷的,那么,设计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活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实用性,因使用某种产品而产生的愉快,比如轻巧的体量、柔软的把握、丝滑的接触,淡雅的香味等等。这些作用于身体上的感觉所引发的生理上的快感,能否归之于设计美的范围之内呢?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设计美的内涵之一。如此,设计美可以概括为,设计活动及其成果所凝聚的能够使人产生生理、心理及视觉上愉悦的形式特征。这种形式特征主要包括触觉特征和视觉特征。

2.现行教材中对设计美的本质持质疑态度的观点

如前所述,设计美学学科是在普通美学基础上成立的,以急需解决设计领域的审美问题。因此教材的理论架构并不成熟,很多观点沿袭或者直接套用了普通美学理论的观点,从而导致认识的空洞和不切实际。在设计美的本质上,最普遍的观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1设计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006年徐恒醇著《设计美学》提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关,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现实和对象化”。[4]2007年张宪荣著《设计美学》提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5]2009年李超德编《设计美学》提出设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学理论界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著名学者李泽厚提出以来,以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国内主流美学理论著述所采用。按照李泽厚的解释,“人的本质力量”指人类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生产活动,对象化是指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7]

在李氏的这一论断中,也是疑问丛生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否都是美的?比如世界上的桥梁,成千上万,何其繁多,独木桥、石桥、钢筋水泥大桥、悬索拉杆桥,都具有美感吗?另外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也是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其数量巨大,难道都具有美感吗?20世纪80年代后,李氏对先前的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正,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他说:“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的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的形式。”[8]由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的提出,时间太长,影响太大,“美是自由的形式”的观点反而无人问津了。笔者恰恰觉得“美是自由的形式”反而更切合对设计美的本质认识。

如果将设计美的本质简单定义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是显得非常空泛,没有将设计美与其他类型的美,如艺术美和技术美区别开来,二是忽视了设计美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所以,对设计美的本质认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不宜生搬硬套普通美学的理论。

2.2设计美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

这是李龙生教授在其2008年出版的《设计美学》教材中提出的观点。较之上述教材将设计美的本质一概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肤浅观点,显然该书著者在这个问题上有其独立的思考。但将设计美的本质看作“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也是不够妥当的。

首先,从逻辑上讲,该判断犯了循化论证的错误,在设计美是什么还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就出现“美的规律”,让人觉得不着边际。

其次,从内容上讲,也是不通的。我们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但设计美的本质不等于设计的本质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讲“设计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话,这个判断还说的过去。

3.设计美的根源

设计活动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设计活动,在此创造性的生产实践中,人与其制造的产品第一次建立了联系。在一次次不间断地对劳动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中,产品不断地向满足人的实际需要的方向前进。石质工具的大小、轻重、糙滑、长短,不断地向着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合人的生理需要的方向发展。正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的那样:“把一件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了实用的便利比为审美的价值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枪头也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来得容易深入。”[9]当早期人类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取得成果时,因其成就感产生的喜悦会蔓延到他所使用的工具上面。工具的平整、光滑、锐利的线条,对称的结构、合适的比例关系,这些形式特征都会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愉快,最后积淀成为形式美的法则,而脱离具体的工具和劳动环境而存在。再比如对节奏的认识。节奏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节奏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生理现象。日夜的交替、四季的轮回、人的心跳和呼吸,都表现出明显的节奏特征,节奏的稳定和秩序的特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在劳动中节奏的运用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负担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引起人对节奏产生情感上的愉快。当这种形式运用在不同的劳动场合都能同样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时候,节奏就会从具体的劳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以引起人的愉悦。从而成为一种美的形式。这样看来,美的形式首先是一种有用的形式,而有用的形式只能在生产实践中获得。设计美的根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4.设计美的特征

设计活动的实用兼具审美的二重性使设计美既不同于技术美亦不同于艺术美,显示了自身独有的特征。设计美的特征,概而言之,包括功利性、愉悦性、接受普偏性和形式多样性。

4.1功利性

设计活动的实用性质是设计美得以存在的前提,失去了实用价值,设计美的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如果一件设计产品从造型、色彩、结构、质地都具有愉悦人身心的价值,但是这件产品却不能发挥它的实际用处,这恐怕是徒有其表了。这一点和单纯讲究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功利的观点只限于纯艺术领域,在设计领域恰恰离不开功利性。设计的视觉美和触觉美都是指向产品的实用功能的,因此功利性是设计美最为重要的特征。

4.2感染性

休谟说,美是一种能够引起快乐的感觉,美具有一种怡情悦性、感动人、愉悦人,使人喜爱的特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们心里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我们在亲爱的人的面前洋溢着我们心中愉悦的那种感受。设计美的感染力首先表现在视觉上的美感,其次表现在生理上的快感,再次表现为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设计美在感觉上的表现和艺术美最大的不同便是生理上引起的快感,艺术美极力主张摈弃这种快感,以便使精神的愉悦更为纯正。而设计美却要突出这种快感,以便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当我们用一把紫砂壶开始品茶活动时候,其流畅圆润的造型、沉稳雅致的色彩作用于我们的眼睛之上,让我们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当我们用手把玩时,其温润的质地、顺滑的表面、浸透的茶香都给人以生理上快感;由饮茶活动引发的对古代文人雅致生活风尚的怀想,则又能够获得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因此,设计美的感染力是多方面的。

4.3普遍接受性

和艺术美只能为少数人所欣赏不同,由于设计产品关乎百姓日用,设计美的接受人群要广泛的多。在古代,达官贵人和市井百姓对玉器的喜爱恐怕别无二致,在今天,苹果手机的用户也不分长幼贵贱。这就是设计美所具有的普遍接受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产品最主要的还是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和精神趣味的差异巨大不同相比,人的生理方面的差异毕竟要小得多。工艺史的专家曾经对吃饭用的碗作过历史性的考察,其结论是虽然碗的材料和工艺以及装饰从古至今有显著的变化,但碗的造型、口径、深浅变化并不显著,这与千百年来人的生理结构较为稳定的事实密切相关。今天,数以万计的设计产品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为普通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承担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工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从使用产品开始的。

4.4多样性

设计美广泛存在于设计产品之中,因为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具体的产品而存在。而美的形式一旦凝聚在千差万别的产品之中,就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美来。宋代大画家郭熙曾经认真观察过四季的烟云之美,指出“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10]同样的烟云,由于季节和环境的不同,引起的人们的感受便不一样。同是红色,晚霞表现出的是梦幻和宁静,梅花表现出的是耐寒和昂扬,牡丹表现的是热情和饱满,春联和中国结则表达的是喜庆和幸福。设计美的多样性,既体现了设计师的创造精神,也满足了不同修养的消费者的精神需要,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体验。

5.设计美的类型

设计美有哪些类型?为设计美分类就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分类的标准,这个标准从理论上说应该是科学严谨的,实际操作应该是明确清晰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触及设计的关键问题。笔者在这里试图从产品与人的关系出发,将设计美分为五个类型: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文化美与生态美。

5.1功能美

这里所说的功能主要是指使用功能,笔者对一般教科书的功能的三分法不敢苟同,即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项功能囊括了设计的全部内容,不利于对设计美的深入探讨。如果形势也包含在审美功能之中,那么,如何区分设计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本文的功能主要指实用功能。功能美与人的身体和生理有关,主要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的愉快,如汽车座椅的柔软、舒适、可调节性、符合人机工程学的结构以及安全性。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驾驶的性能,另一方面也使人体验到驾驶的乐趣。

5.2形式美

形式包括产品的造型、结构、色彩、质地等诉诸视觉体验的要素。形式一方面服务于功能,另一方面又彰显着独自的审美价值。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正是对形式美的法则的总结。当然,形式美的法则不独为设计艺术所专断,绘画、雕塑、建筑也遵循着这些造型的规律。

5.3技术美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在设计活动中,技术是完成产品的形式(造型、结构、色彩、质感)、实现产品功能的决定条件。技术体现着人创造物质产品所能达到的自由程度。然而技术呈现的方式却是隐蔽的,主要通过产品的功能和形式展现出来。同样,技术美的呈现也是在功能美和形式美的体验中获得的。

5.4文化美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按照通常的说法,文化被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层被称为文化的核心层,主要表现为哲学、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中间为行为制度层,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法令制度、生活方式等;最外层被称为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产品形态、组织形象、环境条件等。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设计总是设计师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审美观念、技术手段必然受到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甚至风俗习惯的影响。设计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它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产品形态的千变万化,反映出其中有包含不同因素构成的文化特质。因此,文化美也是设计美的内涵之一。它主要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的戏曲海报设计,以现代几何化的色块分割日本浮世绘中的歌舞伎形象,显示了日本悠久的文化特征;香港设计师靳埭强擅长用传统水墨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的文化美较之其他的审美形式,更为厚重、内涵丰富,给消费者更多的审美体验。

5.5生态美

生态美主要是就产品与人的生存环境的关系而言的。工业革命以来,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丧失了理性,甚至几近疯狂。无节制地开发地球资源,引发了生态危机,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要摆脱当前生态的危机,就要从根本上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由此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被引入了环境和产品设计之中。生态美是生态设计的产物,是生态设计赋予人的一种审美享受。生态美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蓝天白云、清洁的空气、整洁的的街道、如茵的绿草都给人虽居城市却宛如置身自然的享受。

6.结语

设计美的本质是设计活动及其成果所凝聚的能够使人产生生理、心理及视觉上愉悦的形式特征。这种形式特征主要包括触觉特征和视觉特征。设计美的根源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设计美的特征包括功利性、愉悦性、接受普偏性和形式多样性等。设计美的类型分为五个方面: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文化美和生态美。本文主要为不成熟的设计美学学科提出一些自己经过反复推敲的观点,以此希望引起更多的注意和讨论,以更好地促进这门学科的建设。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艺术专业基础教学团队”(编号:2014jxtd045)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0

[2]同[1],145

[3]同[1],117

[4]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6

[5]张宪荣.设计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6

[6]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93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1

[8]同[7],280

[9][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10]沈子丞.历代画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78

1.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70-198

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89

3.[加]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蒋炜 安徽新华学院动漫与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本质美学形式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回归本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童年的本质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纯白美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