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电影《碟中谍》中的人性需求以及科技文明

2016-08-27

电影评介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伊森碟中谍科学

强 琛

探寻电影《碟中谍》中的人性需求以及科技文明

强琛

电影《碟中谍2》海报

《碟中谍》系列电影开机于1996年,电影选择好莱坞一线男星汤姆·克鲁斯扮演特工主角伊森·亨特,以科技被善恶势力利用作为整个剧情的主线,通过剧情中表现伊森的特工小组针对于恶势力搏斗与冒险,展现科技文明的魅力与传统英雄式的美国价值观。通过激烈精彩的搏斗,引起观众的肾上腺素提升,让观众大呼过瘾。整个《碟中谍》最为关键的是利用科技因素进行整体剧情的展开,配合着每一部《碟中谍》科技发展的演进,既可以看到近20年来,科技尖端发展的历程。也可看到大众对于科技在态度和倾向上的变化,通过《碟中谍》里正派与反派之间的生死较量,科技作为双方之间争夺和斗争的焦点,亦可以看出科技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点,在技术的拓展上仍旧需要注意的科技伦理。纵观整个《碟中谍》系列影片的发展,其中所展现的则是不同时代的科技文明与人性需求的社会思潮变化。

一、 以科技作为线索发展的剧情设置

在《碟中谍》五步曲的影片传统中,可以发现科技往往是引起整个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既是主角进行冒险的最初原因,同样也是推动剧情发展,让剧情更为丰富的推动力。第二部《碟中谍》,剧情开始——超级病毒“金美拉”和抗生素在运送途中,被伪装成伊森的恐怖组织头目Sean Ambrose盗走,作为影片的剧情的第一推动力,引起了影片后来伊森·亨特和他的小组追回“金美拉”的整个冒险。[1]同样,在《碟中谍》系列中,几乎每一部剧情发生科技的发明与滥用。从每一部的电影发展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根据不同的年代科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第一部《碟中谍》中,运载影响整个CIA关键数据的还是一块磁盘,但是在《碟中谍4》中,已经开始利用眼球捕捉技术,远距离无线传输视频资料。

科技作为影片的关键线索设置,通过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引起观众的无限好奇与渴望,同时也可以在关键剧情处出奇制胜,达到种难以预测的良好观影效果。而破坏力巨大,能被反派所利用的科技,隐形的预示了人类对于科技的隐含担忧。如《碟中谍2》的金美拉病毒,影片中的病毒的巨大传染力能够毁灭世界,在这样的一个设定下,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最终注射的金美拉却无法获得解药的女主角只有通过跳崖的自我牺牲来拯救大众,形成强烈的影片情感冲击效果,带给观众以刺激的视觉享受。

二、 绚丽的科技展示

除却传统的谍战影片科学发明要素之外,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碟中谍》也同时兼顾了大众的娱乐审美取向。在《碟中谍》里,层出不穷的除了美女,还有着科技革新的产物。从《碟中谍2》中,远距离传输视频语音信息能够阅后即焚的眼镜。到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的人脸易容,再到能够模仿壁虎手掌吸盘的蛛丝手套,微缩到隐形眼镜大小,凭借着眨眼就可以拍摄的摄像机。绚丽丰富的科技成果的前瞻展示带给观众以炫目刺激的欣赏体验。这些装备既充满着科技美感,同时和普通的电影道具相比,在剧情设置上,更具有合理性,也因为这些科技成果的新颖和别致,影片综合看来,这些科技成果既丰富影片的整体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谍战电影的模式,从科技角度入手,带给整体影片以全新的格局。

除了对于一些科学道具的展示之外,影片对于科学效果的展示也同样注重。和经典间谍影片007系列传统不同,《碟中谍》除了对于新型的科技产品的利用之外,同样还注重对于科技产品的表现。以汤姆·克鲁斯为主角的伊森在进行冒险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用一把左轮手枪和一袭绅士西装作为标配。而是在可能需要的情况下,配备多种设备,完成任务。同样,亨特小组有科技作为后援,并不简单地依靠伊森单枪匹马完成任务,这一点也和有着“独狼”传统的间谍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2]绚丽的科技效果展示提供给影片以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如《碟中谍4》的蛛丝手套展示,隐性眼镜摄像机科技效果。这些科技新潮既为影片带了全新的发展效果,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区别于《詹姆斯·邦德》和《谍影重重》等传统间谍影片电影风格。

从酷劲十足的科技炫酷的影视效果,到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科学发展。在《碟中谍》影片其中的科技效果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一部分从事科学前沿研究的科学家看来,《碟中谍》系列影片中的科技不仅仅是美好的幻想,同样也代表了部分领域中最为尖端的科技发展。譬如,《碟中谍4》中孟买街头的追逐战,汽车的挡风玻璃变成了一个电子显示屏,人群车辆等各项指标显示在显示屏上,看似虚幻的科技却在《碟中谍》上映之前,已经有一家美国公司研制出了类似的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影片中伊森使用橡胶做成的高仿真人脸面具,也已经在科技上有所实现,利用3D人像投影,短时间内3D建模从而完成人脸的复制。在此,《碟中谍》系列影片中的科技同样可以被视为科技发展的前瞻,为科技迷以飨眼福。

三、 借助于科技实现的电影奇观

作为好莱坞卖座的谍战大片,《碟中谍》系列影片在剧情上并不复杂,常常是正邪阵营之间的较量。也终结系列影片借助于科技完成了多项视觉上的奇观,这些奇观既是借助科技展现的神奇魅力,同样也是影片各类神奇特技带给观众的冲击。如《碟中谍4》,伊森爬迪拜塔外墙的情节,亨特借助于蛛丝手套,粘在玻璃外墙上,从观众的角度上看来,这类似于壁虎的举动既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同伴的帮助,看起来伊森随时可能会掉下来,而最后准确的完成任务。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次展示。这样的表演同样在电影上起到了奇观的作用,蛛丝手套作为当年《碟中谍》的首创,形成的电影奇观模式被广泛借鉴,如印度电影《无相劫》就有对于这一段的戏仿和模拟。而伊森·亨特也是除了蜘蛛人之外首个借助于科技粘贴于都市外墙的人类特工,剧情设置方面具有鲜明的对比和现实感,给当时观众全新的想象空间。再譬如《碟中谍4》中曾经使用的“人皮面具”,通过3D的全息投影,可以随意地变成任何一个他想要伪装的人。这样的设置给剧情带来了紧张的节奏感的同时,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克里姆林宫通过人皮面具的伪装,亨特成功地混进了机密场所,观众在担心之余,同时也享受到了科技的无边威力给《碟中谍》系列影片带来了巨大的剧情张力。

传统好莱坞影片在视觉奇观上的营造,常常通过惊险的动作如,如翻车、逃离火场、高处坠落、跳爬火车,激烈交火等等方式来展现。往往通过镜头的俯拍带给观众以压迫的感受,通过人物脸部特写,来提升热影片的整体节奏。[3]很大程度来说,影片进行合理布局,往往需要视觉奇观作为辅助,作为典型的好莱坞影片,《碟中谍》在树立典型形象、典型性格、典型场面上为其他电影带来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和创作影响。特别是《碟中谍》将科技的影响力从英雄影片中解放,提供了更为广阔视觉奇观的建构空间,合理的将科技元素融入整体影片。形成了当前环境中凸显的科技带来影响的视觉效果。作为一部以娱乐为主要导向的电影,《碟中谍》在娱乐元素的完成度上显然是合格的,通过《碟中谍》中惊险元素的穿插安排,在整体电影的节奏上也显得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四、 科技在善恶之间的人性证明

纵观全部《碟中谍》系列电影,不难发现科技在电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碟中谍》的剧情设置中,科技既是整个影片发展的重要推动,作为影片中正邪之间搏斗的力量,科技技能助推亨特小组成功的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成为反派直接造成巨大破坏的影响。既是影片的重要看点,同样也是引起人们展开思索的重要因素。

如《碟中谍2》中,高传染性病毒成为了恐怖分子和亨特小组争夺的重点。恐怖分子通过易容成为伊森,骗取病毒,在夺取病毒的过程之中,双方斗智斗勇,并且最终在女主角的自我牺牲下最后完成了任务。整个影片节奏险象环生。也凸显了科学在为人们所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和慎重的利用。再譬如《碟中谍1》中,开始的设局失败之后,伊森面对CIA对自己的质疑继续追查真相,在遭遇了种种危险之后,证明了自己被人陷害。主角所处的地位时刻也是和影片核心科技的设置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上来看,科学处于了善恶之间的临界点,作为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武器应该被合理的利用。换言之,证明科学价值的并不是科学自身,而是科学的掌控者和利用者。

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建构中,科技并非仅仅作为善良的存在对于人们生活进行帮助。很大程度上来说科技代表着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破坏力。这一观点从二战后时期就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传统人们视之为造福的科学,在战争中产生了巨大破坏,特别是原子弹的出现,让人们震慑于科学的威力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类未来。人们盲目发展科技的开端就已经注定科技会带给人们一定的灾难。这一点从《碟中谍》的整体拍摄模式中就可以发现,科技作为邪恶的帮凶,可以是有强大传染力的病毒,毁灭人类的核弹,破坏整个社会基底的秘密芯片。但是《碟中谍》对于科技的思索同样也包含这新的探索阶段,科技同样可以为人们所用,帮助正义战胜邪恶。作为武器的病毒可以夺走人的性命,然而作为治疗抗体的病毒,却追中可以造福人类。科技的价值仅仅只在用的人手中才发生变化。这样的剧情设置所蕴含的的深层价值则是来自于对于整个科技文明的理性思考。

《碟中谍》在影片的娱乐化氛围包裹下的实质,实际上是向人们提出疑问,即科学应该如何利用才是科学的。在整体影片带给观众以娱乐感受的同时,提供给人们以深层次的思索。最终,从根本上完成科技在善恶之间的人性证明,让观众在大快人心的正义中,寻求对于科学认知的想象与思考。仅仅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影片。《碟中谍》在此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显然具有更为深层的影响力和表达意识。也同样能够作为在花样翻新的打斗,层出不穷的科技装备,眼花缭乱的美女助手的种类繁多的间谍影片门类中,《碟中谍》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作为一部商业娱乐片,《碟中谍》在展现种种绚丽的新鲜科技,通过科学的特效让观众瞠目结舌的同时,也表达了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对科技发展的看法。一方面大众认为,科技可以保证整体世界的良好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大众也深深恐惧科技对于人类带来的摧毁性作用。从原子弹的发明到近期由于抗生素失效产生的超级细菌。所隐含的无一不是人们对于科技的隐隐担忧。《碟中谍》利用影片之中善恶阵营的搏斗,将观众的隐性担忧具象化,通过邪不胜正的剧情,最终获得圆满结局,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科技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助推力,不可避免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碟中谍》的好莱坞范式既辅助其完成了商业上的成功,同样也在科学道德伦理上满足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潜在预期。作为一部间谍影片,《碟中谍》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开创了新的间谍影片范式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关于科学伦理的深入思考。

[1]张劲松.007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J].电影评介,2008(3):18-19.

[2]李骐.中美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比较分析[J].电影评介,2009(16):12,49.

[3]陈岚.中国文化在外国影片中的传播与翻译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08(24):10-12.

强琛,女,陕西西安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伊森碟中谍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当保安的时候我也没想到能执导《碟中谍》”
碟中谍6:全面瓦解
《碟中谍6》口碑创纪录
把每一刻当成新起点
一条狗的使命
一条狗的使命
科学拔牙
《碟中谍5:神秘国度》“老汤”熬出新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