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剑桥院士聊中国诗歌“穿透力”

2016-08-26

环球时报 2016-08-26
关键词:江河剑桥徐志摩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康河之滨的草地上立有一块白色大理石诗碑,上面刻有《再别康桥》的片段,纪念在此留下足迹的中国诗人徐志摩。8月中旬,第二届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在剑桥大学举行。包括北岛、杨炼、欧阳江河、阿莱士·希德戈在内的中英两国知名诗人、外交家齐聚剑桥,就中国诗歌的对外传播力等话题进行了交流,这在剑桥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是英国境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旨在加深两国当代诗人和艺术家对彼此文化的理解。“2008年这块石碑落户剑桥国王学院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徐志摩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在剑桥的经历。直到这块石碑出现,突然提醒了我们,中国诗歌和诗人的重要性”,著名人类学家、剑桥国王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艾伦表示,2008年之后,他每年都去中国,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大城市,只要提起剑桥,人们都会想到徐志摩,“我终于理解了中国人的剑桥情结”。今年诗歌艺术节的主题是“园林”。艾伦向记者透露,剑桥将在徐志摩石碑附近,建立该校第一座中国花园。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剑桥为徐志摩和诗歌搭起了缘分——徐志摩最初是对剑桥的政治和经济学感兴趣,然而那里的经历却让他走上诗歌的道路。艾伦对记者说,清朝及其之前的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位于世界中心,并不需要从西方获得什么想法。打开中国国门的是火药、鸦片和基督教,而这些并不受人欢迎。清朝灭亡后,中国人渴望学习西方民主文化,徐志摩正是那个重要时刻的代表人物。从他的身上,英国人看到了开放、善学的学界品格。

中国当代诗人北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从1916年算起,中国现代诗歌已经走过100年,却仍然是个“孩子”,但中国诗歌会继续发展下去。诗人杨炼认为,当下的中国其实正在进入诗歌的“黄金时代”,自1949年以来,从没有如此多的诗人、诗歌节和诗歌奖。“最重要的是,现在中文诗歌通过网络直接衔接到人们的人生经验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装饰品。农民工诗人、底层诗歌占据了诗歌创作的很大一部分,郭金牛、余秀华这样的草根诗人不断涌现。他们的作品不空洞,与生活有着深刻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衔接了中国诗歌传统的血脉”。

欧阳江河表示,中国当代诗歌特别热闹,然而诗歌生态有些混乱,这跟网络时代的出现有关。取消编辑和发表环节后,大量诗歌涌现是好现象,但从另一方面讲,写诗的门槛的确变低了。作为已经成名的诗人,欧阳江河表示他更关心诗歌的质量。“网络时代是读图时代,而诗歌则是文字时代的最高表现,最深刻提炼。如果文字变成次要的东西,对于诗歌写作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欧阳江河认为,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是特别重要的桥梁。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不能只通过商业、政治上的沟通。从文明角度讲,诗歌穿透这一切。中国诗歌传递的内在形象,一定会被懂得人类文明的人所喜爱。

艾伦对记者说,“西方很少有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可以说,中国人更了解西方。我的任务是试图把不同文明解释给对方。中国诗歌是跨越国界的,更是增强文明理解的更温柔的方式。我们需要从现实中退一步,欣赏美,体会不一样的世界”。▲

猜你喜欢

江河剑桥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用爱心汇聚江河的“老船长”
江河里的水鸟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坐着也很忙
请打赏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剑桥历史
江河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