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类新闻作品叙事学初探

2016-08-23赵利利

新闻世界 2016年7期

赵利利

[摘要]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新闻叙事学;同故事叙事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是叙事的关键因素,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南方人物周刊》是国内广受读者推崇的人物类新闻周刊。本着“记录命运”的创刊宗旨,《南方人物周刊》的人物写作方式和叙事策略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新闻叙事类型,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些文本对新闻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一、同故事叙事

20世纪初期,普罗普作为叙事学的鼻祖,首先引进了人类学“功能”的概念。1969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明确提出“叙事学”的概念,并提出,叙事学作为文本研究的学科意在探讨叙事的外在形式、深层本质以及叙事的功能。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则关注叙事文本的语法范畴,通过对叙事者、叙事视角等面向的研究探讨叙事理论的可能性。热奈特和托多洛夫分别研究了“叙事学”基本问题中“叙”和“事”的部分。

叙事者通常是指叙事文本中讲故事的人。在热奈特的理论体系中,叙述者在他所讲述的故事中是否出现构成了叙事者类型的一种尺度,叙述者不出现在他讲述的故事中叫做异故事,叙述者作为人物出现在他讲述的故事中叫做同故事。确定故事之间的关系后,热奈特界定了故事层的概念。热奈特认为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第一层次的叙事主体为故事外主体,第二层次(元叙事)为故事主体。元叙事和它插入其中的第一叙事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对叙事的意义指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热奈特将叙述者地位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异故事做事内;异故事/故事外;同故事做事内;同故事做事外。本文主要分析《南方人物周刊》文本中同故事叙事类型中的故事内叙事和故事外叙事。

二、《南方人物周刊》的叙事分析

(一)同故事/故事内

同故事/故事内叙事者叙事是《南方人物周刊》中经常用到的叙述形式。故事内叙事通过事件中的人物讲述故事,叙事者并不直接面对文本阅读者。2014年第37期题为“无法归来”的文本中,作者多次用到了故事内叙事。

①4年前,陈招娣的丈夫李如兴在这间生身的平房里逝去,终年67岁。

②他在农场时的同伴们认为,这起源于早年在闽北农场放排、长期浸泡水中引发的双腿脉管炎。

③“医生说,如不一次截完,会顺着腿一路烂上来。”

④对于邻居胡定国来说,李如兴只是次第逝去的难友中的一个。每年固定两次的闽北农场旧人聚会,参与者都在减少。

以上四句话是“无法归来”中用来说明事件行为者李如兴“去世”的句子。句子①为隐含作者作为故事的主要叙事者直接面对文本阅读者讲述故事,隐含作者的叙述属于第一叙事层。句子②为第一叙事层中的人物“农场时的同伴们”面对非文本阅读者讲述故事。在本篇写作中,“农场时的同伴们”直接面对的是前去采访的记者,“农场时的同伴们”的叙述属于第二叙事层。句子③为直接引语,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直接引语的发声者应该是李如兴的妻子陈招娣,直接引语同样以前去采访的记者为讲述对象,陈招娣所说的话语属于第二叙事层,同时,陈招娣的话语行为中包含了下一个层次的叙事,即医生对于李如兴死亡过程的讲述。句子④中李如兴的邻居胡定国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胡国定的话语面对记者,同样属于第二层次的叙事者。由此可见,在说明“李如兴”去世的故事及其相关事件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叙事者,这三个层次分别为隐含作者(第一层次),李如兴的农场同伴、陈招娣、胡定国(第二层次),医生(第三层次)。相对于第一层次的隐含作者直接叙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故事内叙事被使用的次数更多,这种叙事策略整体上保证了话语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新闻作品更加真实、客观、平衡。三个层次的叙事者并不是简单重复同一故事的基本构成元素,而是分别发挥了不同的叙事作用,隐含作者陈述基本事实,第二层次的叙事者分别叙述了李如兴去世的历史原因、直接原因等事实的逻辑脉络,尤其是句子④中故事内叙事与第一叙事层属于纯主题关系,胡定国的叙述将文本主题从李如兴个体的去世升华到了群体的陨落,发挥了管理文本内在结构的职能。

“无法归来”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晚年生存困境的故事,胡定国和李如兴是故事中的主要行为者,李如兴的去世是故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作者在进行“叙”这一文本操作时,“叙”的对象“事”已经发生,作为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叙事,故事中行为者之一的李如兴的言语行为和叙事声音无法直接呈现,李如兴相关的事件串只能通过相关人员之口得以拼接成型。上述节选片段中,讲述李如兴故事的是同样参与故事的妻子陈招娣、农场同伴、邻居胡定国,这些叙事者作为“人物”在他们讲述的故事中均有出现,因此是同故事叙事类型。同故事叙事发挥了新闻叙事中“见证人”的作用,使得新闻文本更加客观、真实、具有可信度。

(二)同故事/故事外

同故事做事外叙事者类型也属于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者地位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同故事说明故事的叙事者参与故事的进程,故事外说明故事的讲述者属于第一层次的叙事。这种叙事者类型强调叙事者身份与当事人身份的统一性,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比较少见。但是,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非虚构写作栏目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白的文体叫做口述,口述作品通常由故事中的人物本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如下文的节选片段。

那个时期我住在中关村,经常路过,只要我路过那个店,总会进去流着口水,看一会摸一会,但是买不起。后来到了新东方工作,大概大半年之后收入好起来,很快就买了苹果。我先买了第一台笔记本,铝合金的,26000多吧,比IBM笔记本还贵个几千块。后来又买了台式iMac。我记得买台式机之前我就买了iPod,第一代iPod只有火线接口,所以没买,而且中关村卖得特别贵,要五六千。我买的是第二代还是三代,就是圆的滚轮上面有4个触碰式的按钮,大的那个,能放特别多的歌,我平时硬盘里有几百G的歌。当时好像是三四千块钱,作为一个MP3播放器我觉得非常昂贵,虽然不差这个钱但也还是觉得特别昂贵,因为你会假定一个MP3播放器应该是一两千以内。但是回家连上电脑,把歌拷进去,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我就觉得这是非常超值的,如果我事先充分玩过这东西,就算七八千我也会买。

以上文字来自《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10期的口述文本。文本主要是主人公罗永浩面对受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事件串中所有的事件、行为者、场景的讲述都由罗永浩自己独立完成。叙述客体是罗永浩自己的故事,因此是同故事叙事类型。罗永浩的话语讲述形成第一个层次的叙事,故事中其他人物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叙事行为,整个文本并没有出现插入第一叙事层的其他元叙事,因此,罗永浩的自述属于故事外叙事者类型。

在人物类新闻作品中,叙事的根本目的是突出人物的行为事迹、心路历程或者精神风貌,即人是叙事的全部客体。人物类非虚构写作有时以人物群像的形式出现,但多数情况下,人物报道以个体的人物为报道对象。在以揭示主人公情绪起伏、思想变迁和心路历程为主题的报道中,即使使用相对客观的隐含作者第三人称叙事,仍然影响读者对主人公接受的心理界限,第三人称叙事客观上被阅读者理解为作者对主人公元话语的转述,那么,“作者是如何知道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这样的问题就成为读者心中最直接的疑问,主人公不受外来因素干预完全自主叙事反而更能避免读者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干预,达到人物内宇宙活动直接展示的叙事效果。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人物类新闻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而这种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实质上就是新闻叙事的丰富和拓展。新闻叙事要求新闻作品的写作者用叙事符号(语言、图像、计算机程序)重构或者再现符合新闻价值标准的事实。因此,掌握新闻叙事技巧、合理使用叙事策略不仅能够有效传播事实,更能产生对于意义的自主思辨,这是新闻业界需要重视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