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在找矿中的应用

2016-08-23罗青明

地球 2016年7期
关键词:化带变带黄铜矿

■罗青明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广东韶关512023)

试论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在找矿中的应用

■罗青明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广东韶关512023)

斑岩型铜矿由于具有独特的蚀变类型和分带,根据其围岩蚀变特征,大致能够对铜矿石的品质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寻找和圈定铜矿体提供依据;通过对其围岩蚀变分带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对比,总结其找矿标志,并应用于斑岩型铜矿的找矿。

围岩蚀变 斑岩铜矿 找矿

1 斑岩铜矿围岩蚀变的形成特征

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特殊条件,它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的形成特质与其他的围岩蚀变不同,它具有“斑状结构”的特征,因此,根据这一特征,将这类与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并且根据这种矿床围岩蚀变具有的特征性,能够方便地找寻到铜矿体。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富钾火成岩的侵入有关,这对于形成铜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的发生,由岩体中心向外呈现出环带状分布。铜矿主要是在岩浆热液活动的作用影响下,由于铜物质的化学特性,铜矿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斑岩型铜矿有其独特的蚀变类型组合和分带特征,而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俗称“大白菜模式”,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由内到外是钾化带、绢英带、青盘岩化带、泥化带,每一分带是由不同的矿物组合而成的。

钾化带主要是由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构成,其中钾长石化是由钾长石的阳离子交换反应而形成的,位于斑岩型铜矿蚀变带的内层。

绢英带主要是由石英与绢云母构成,绢英带主要是围绕和部分叠加与钾化带上,由于它位于钾化带和青盘岩化带之间,也将绢英带称之为中间带,它的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

青盘岩化带主要由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等构成,它主要以绿泥石、绿帘石为主要特征,一般其它蚀变的外围带出现。

泥化带主要是由高岭石蒙脱石化共同构成,它主要以斜长石为主要特征,在靠近铜矿体的斜长石容易发生蚀变,主要蚀变成高岭石为主;位于斑岩型铜矿蚀变带的外缘。

在斑岩型铜矿的围岩蚀变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钾硅酸盐蚀变带分布于斑岩体中上部,主要是由于岩浆演化的结果,绢英岩化带或绿泥石化带覆盖于斑岩铜矿围岩蚀变的顶部,青盘岩化带分布于斑岩铜矿围岩蚀变外部或者围岩的下部。

2 斑岩铜矿围岩蚀变在找矿中的作用

围岩蚀变在具体找矿中的应用,需要根据斑岩铜矿的具体特征,并结合化学物质的相关属性对围岩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便于对斑岩铜矿进行具体的分析,在这里以XXXX铜矿床为例进行分析。

2.1矿床的物理特征

图1 斑岩矿床蚀变分带图

XXXX矿床主要位于欧亚和印度板块的交接处,主要是由于岩浆的运动形成的,属于中酸性浅层侵入岩的斑岩铜矿床,矿区主要出露上三叠统地层,主要构造线力向为NNW方向,矿床区内侵入岩主要以闪长玢岩类、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斑岩铜矿床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带、硅化带、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等,是一个典型围岩蚀变特征的斑岩铜矿。

2.2硅化钾化带(KSi)

硅化钾化带是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矿化中心部位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在KSi与闪长玢岩体长期接触与流体运动的过程中,它的接触带总体呈陡立状略往NE倾斜,具体的如图1所示。硅化钾化带是矿区最重要的含矿蚀变带之一,对矿床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矿区内的分布不是很多。围岩蚀变主要以钾化和硅化为主要类型,主要蚀变矿物有正长石、石英为主要;在石英脉带中主要以黄铁矿、黄铜矿和少量斑铜矿,在其内部主要以网脉状形态存在,黄铜矿沿裂隙充填在黄铁矿中,形成的铜矿石品质比较好。

2.3绢英岩化带(SeSi)

它主要在硅化钾化带的外围,存在于闪长斑岩体中,主要形成于构造破裂和对流循环强烈的地带,它的产状与硅化钾化带相近。绢英岩化带内蚀变主要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蚀变形成的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矿物的形成比较丰富,它的矿化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以网脉状、浸染状分布,在蚀变带内黄铜矿化不是十分均匀,而且品位也比较低,在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黄铜矿化的存在。

2.4硅化黑云母化带(SiBi)

硅化黑云母化在斑岩铜矿矿化带内分布的不是很多,主要分布在绢英岩化带中,规模较小,在斑岩铜矿内往往是独立存在的,主要以硅化、黑云母化为主要蚀变的矿物组合类型,在其内部的铜的品位一般比较好。

2.5硅化带(Si)

硅化带在斑岩型铜矿中主要在绢英岩化带内,分布在破碎带附近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中,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存在,在其分布的带内主要以石英为主的蚀变类型,在蚀变带内,矿化的现象十分强烈,在石英脉中主要以黄铜矿为主。

2.6青盘岩化带(ChEp)

在绢英岩化带周边往往发生的蚀变主要以青盘岩化为主,它主要分布于蚀变的外围,主要的类型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主要蚀变矿物为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硅化等蚀变类型,但是在青盘岩化带内的铜矿化现象较少,往往只有局部有微弱的铜矿化现象。

2.7绢云母化及泥化带(SeKa)

这类蚀变处在斑岩铜矿蚀变带的外缘,它的蚀变类型主要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等为主,蚀变的矿物有绢云母、高岭石等,在该带内蚀变强度最弱,在带内没有铜矿化的现象。

3 结束语

围岩蚀变是斑岩铜矿床岩浆热液活动的痕迹,每一个蚀变带内都有主要的蚀变矿物,根据不同的蚀变矿物组合,可以对铜矿石的品质和矿物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对围岩蚀变尤其是含矿热液引起的围岩蚀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寻找成矿母岩和找矿也能提供指导和帮助。

[1]普胜,侯增谦.等滇西北普朗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意义 [J].地质通报.2014 (11).

[2]邹国富,罗书斌等.云南迪庆春都铜矿地质条件 [J].云南地质,2012(4).

P624[文献码]B

1000-405X(2016)-7-70-1

猜你喜欢

化带变带黄铜矿
岩-煤组合体试样变形场与能量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典型杂质矿物及离子对黄铜矿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
裂纹角度对红砂岩试样局部化带演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山东邹平王家庄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六偏磷酸钠及硅酸钠对海水浮选黄铜矿的影响机理
浅析广东省阳山县大坪铅锌矿沙山仔区段Ⅱ号矿体连接问题
焦家金矿深部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等幅循环加载岩石变形局部化带位移演化规律
不同价态杂质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机理研究
含蚀变带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