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面人赵”面塑情怀三代传承

2016-08-18陈陈

现代家庭 2016年8期
关键词:面人面塑技艺

陈陈

国家级非遗“上海面人赵”

赵艳林的父亲就是人称“面人赵”的赵阔明。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是艺术性很强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是清代晚期从民间糕团装饰演变而来,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面人赵”指的就是赵艳林的父亲赵阔明。上海“面人赵”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赵阔明是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人。他自幼父母双亡,伶仃孤苦,以拾破烂、戏院里当武丑、市场当苦力、叫卖烧饼为生。1918年,19岁的赵阔明靠80枚铜元,从北平步行到天津拜了一位韩姓的师傅学捏面人,掌握了捏面人的基础技术。不幸的是师傅没多久便去世了,他又独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他再次步行回北平,白天拉黄包车挣取生活费,夜间在油灯下研究面塑,并向糕团铺师傅学捏糕团技艺。赵阔明捏的面人造型精美,他也渐渐被人所熟识。32岁时,赵阔明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

但赵阔明的追求不止于此,听人说起上海的热闹繁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赵阔明来到大上海闯世界。他从摆地摊出售面人开始,一直卖到静安寺,最后在南京路永安公司有了自己的专柜,成为上海人公认的面人第一高手,也从此有了“面人赵”的称号。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机遇。赵阔明就是在每次机遇出现的时候,牢牢把握住了。在上海小街巷摆摊的时候,赵阔明的技艺吸引了一个人。这个人连续几天都来看赵阔明捏面人。专心致志的赵阔明几天后终于发现了这个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人。两人交流后,赵阔明惊讶不已,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居然是上海滩有名的泥塑艺人潘树华。潘树华见赵阔明技艺了得,收他为入室弟子。有了名师指点,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又更上了一层楼。潘树华欣赏赵阔明的才华和为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赵阔明吸收潘树华的艺术之长,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自从在永安公司有了一席之地,赵阔明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然而,战火在全国蔓延,人们为了生计奔波,没有人有闲情欣赏面人了。而且面人的原材料是当时紧缺的面粉,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面粉捏面人呢?

赵阔明听说北方面粉充裕些,就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去了北方,毕竟那里是他的老家。可是到了北方,他发现情况还不如上海。那段艰苦的岁月,赵阔明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一家人在东北苦熬了8年,挨饿受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赵阔明带着全家重回上海,他凭着精湛的面塑技艺,成为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代工艺美术大师。

赵阔明对面塑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面塑技艺的改革。在改革面人造型和色彩的同时,赵阔明还攻克导致面塑损坏的断裂、霉变、虫蛀的三大难题。经数十年努力,上百次试验,他终于延长了面人的保存期。他所研制的配方,能使面人保存十年以上,成为一种有保存价值的艺术品。

女儿成了“面人赵”第二代传承人

赵艳林是赵阔明的长女,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面塑。然而,最初赵艳林并不愿继承父亲的衣钵。她小时候想当医生,救死扶伤,因为她和父母一起经历了战争年代,她也曾看着父亲空有技艺却无人欣赏。这个念头直到她18岁那年突然有了改变。时至如今,赵艳林对于自己念头转变的具体原因依然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或许是因为年少的她骨子里被那些在父亲手中如魔术般变出的小面人们所吸引。1959年,19岁的赵艳林跟随父亲的脚步,真正踏进面人的世界。

这年,赵艳林进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初始的三年学徒经历在赵艳林眼中是无比幸福的,尽管她每天至少花费8个小时练习面塑,除了学习捏面人,书法、国画等技能学习起来更是一概不能偷懒。因为逐渐开始痴迷捏面人,凡是与之有关的事情在赵艳林眼中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还在当学徒的她就跟着父亲一起在上海各大少年宫义务教孩童捏面人,在教导别人的同时巩固自己的技艺。这个习惯,赵艳林坚持了整整40年。即便日后,她的作品被当作礼品先后送往60多个国家,她成为一代面塑大师,依然坚持休息日为孩子们上课,用以换取捏面人事业的传承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

因为天赋聪明又肯下苦功,学习不久,赵艳林便掌握了面塑的要义,开始在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中频频亮相。赵阔明眼中的这个大女儿是个特别肯钻研的好姑娘,他能做到的她也能做,不仅把他的技艺传承了下来,还不断出新,真正做到了艺无止境。

1981年赵艳林初出国门,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她的现场表演引来了狂热追捧,几乎每捏出一个面人都引来一阵欢呼。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赵艳林一看,那些寿星、渔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原来父亲的作品早就被带出了国门,还被人如此珍视。赵艳林在那一刻无比自豪,她为自己传承了父亲的技艺感到庆幸。然而就在那一年,81岁的父亲去世了,赵艳林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让赵艳林的技艺有进一步突破的另一大功臣,就是她的丈夫陈恩华。陈恩华是象牙细刻艺术家。2005年,夫妻两人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同时,陈恩华还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细刻薛(佛影)派微雕传承人”。

赵艳林和陈恩华是同学,也是同事。陈恩华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招收的第一代学生,学象牙细刻,老师就是当代细刻名家薛佛影。当赵艳林进入研究所后,因为同在一个单位,日日相见,了解多了,慢慢两人就谈起了恋爱。

陈恩华学习很刻苦,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赵艳林,她喜欢对艺术有追求的人。两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然而两个艺术家生活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就难免磕磕碰碰了。两人干的都是手上功夫,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技艺,忙的时候谁也没空做家务。刚结婚时,两人常常为没人烧饭、打扫卫生而争吵。吵得厉害时,都说要离婚,大家各找一个会做家务的人。等冷静下来后,他们当然不会离婚,说离婚只是一时的气话,他们知道只有对方才是懂得欣赏自己的那个人,也是懂得体谅自己的那个人。吵吵闹闹,两人依旧恩爱如初。

然而,为了家庭,两个人总有一个人要做些牺牲,要多放些时间在家庭上。赵艳林至今不忘感激陈恩华。为使妻子能安心创作,陈恩华甘当后勤,不但包了家里的家务,还常忙里偷闲,为妻子准备材料,制作道具。为寻找不使面塑霉变的原料,陈恩华骑着“老坦克”到上海化工研究院、有机研究院,向工程师寻求办法。

由于面塑始终需要使用面粉制作,如何使作品完美地保存下来曾深深困扰着赵艳林。从父亲赵阔明开始,制作防裂、防霉、防蛀的面塑作品就是他的追求,这其中得添加一些防腐剂等化学配料。这个配方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首先,我们现在食用的面粉就和原来的面粉不一样了。原材料不同就促使赵艳林得寻找新的改良配方。为此,赵艳林一家都出动了。丈夫陈恩华负责采购适用的优质面粉,儿子陈凯峰则负责随母亲寻找可使用的化学材料。创新有时候不仅仅意味着失败,还不可避免地带着些危险。有一次,赵艳林在面粉中添加了新的配方,结果揉完面,整个手都发白了,原来这个化学材料有毒。犹如中医试草药一般,赵艳林在一次次创新与失败中,将自己的双手当小白鼠做试验。

正是这份坚持,让赵艳林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赵艳林结合丈夫陈恩华的技艺,开始创作微雕面塑。1996年,赵艳林创作的微雕面塑作品《古时嫦娥思人间,今日台胞念故乡》被带到台湾赠予蒋纬国先生。这年,赵艳林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2001年,赵艳林和陈恩华夫妻俩共同完成了微雕面塑《寿星翁》:赵艳林捏一个手持红桃的老寿星,陈恩华在红桃上刻一个寿星翁和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寿星翁”最终成了张学良将军的百岁贺寿礼。

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亚行部长会议”上,赵艳林为中外贵宾现场表演,结果面前排起长队,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个精美的小面人。

第三代传人在教育岗位上传播技艺

赵艳林作为上海“面人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海派面塑”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一堆堆的邀请和荣誉接踵而至。问起赵艳林这些年来最让她骄傲的是什么?她说,让她骄傲的是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得知了面塑这一中国民间技艺,很好地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让面塑艺术得以广为流传。赵艳林是赵派面塑艺术的嫡系传人,她深知自己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这样的回答,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冠冕堂皇的话,但是赵艳林的儿子陈凯峰知道,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因为母亲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中。母亲是真的不计名利,只为了把面塑技艺传承下去。赵艳林常常把过去的经历一一告诉陈凯峰,就是希望他能担起这份责任。

在外人眼中,大师是光鲜的。成就一位大师需要几十年的磨砺,换来的成就肯定不仅仅是荣誉。然而,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陈凯峰见到的更多的是大师光鲜背后平凡的生活。

年少时,有同学说陈凯峰家肯定很宽敞,肯定充满艺术气息,大家对大师的家充满好奇,猜想陈凯峰的父母肯定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陈凯峰年少时的家非常拥挤,而且可以用简朴、凌乱来形容。衣物、被子被父母打包装进麻袋里。樟木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父母的作品。

后来,家搬到了浦东,有了两个房间,但仍然拥挤,只是在客厅里多了两个玻璃橱柜,一个放面人,梁祝、钟馗、霸王别姬……;一个放微雕作品,象牙插屏“滕王阁”,远看层峦叠嶂、飞阁流丹,仔细一看,左上角还刻有密密麻麻的“滕王阁诗”。家里面积比过去大了些,这些作品终于从床底下搬了出来。可是人的空间还是跟过去差不多。房间的角落,摆一张小桌子,就是赵艳林和陈恩华的“工作室”。打开工具箱,他们就开始工作了。陈恩华的工具箱是一个塑料盒,米粒、竹片、象牙丝,分门别类放在发黄的纸包里;赵艳林的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放着拨子、剪刀、小梳子、胭脂盒等小玩意。从独创的微雕面塑到不足一厘米大小的微型面人,从经久不衰的古作“霸王别姬”到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从核桃壳内的面人到火柴盒内的面人,就是赵艳林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

陈凯峰生活在这样的艺术世家,从小接触的就是绘画、面塑、雕刻。他7岁就随母亲赵艳林学习面塑技艺,又随父亲学习书画雕刻。他对面塑有着很深的情感。但是与此同时,陈凯峰也把父母的不容易全都看在了眼中,所以他在择业时,没有选择专业从事面塑创作。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他也不得不考虑现实的生存问题,他选择了当教师。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后,他系统学习西方艺术,同时钻研绘画、雕塑和陶艺。毕业以后,陈凯峰从事面塑创作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

陈凯峰是原上海市四平中学的美术老师。为了把面塑技艺传承下去,陈凯峰从2004年开设面塑课程,依据教学大纲,编写了3本面塑教材:《面塑的知识篇》《面塑的技能篇》和《面塑的提高篇》。2013年,四平中学整体并入上海市北郊学校。已在四平中学开设十年之久的面塑课程便“嫁接”到北郊学校,并在北郊学校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成为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让面塑可以更早地在学生中渗透,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学习面塑课程,学习的可持续性得到保证。2015年9月,学校被评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

这么多年来,陈凯峰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如同赵艳林一直记着自己父亲赵阔明的教诲,“熟能生巧,常练常新,活到老做到老” 。陈凯峰的作品在吸取两代人的面塑技艺精华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和巧思,打造出一件件面塑精品,以京剧题材和现代题材为主,既继承传统,又把握当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他为美国宇航员制作全身面塑雕像并当作市府礼品赠送于他们;也为中国宇航英雄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制作全身面塑雕像,都被他们个人收藏。陈凯峰的经典作品多次与母亲赵艳林的作品一起参加国家级和市级大师精品展,有的还荣获过市级和国际金奖。

现在每到寒暑假,陈凯峰都会为了宣传“非遗”义务讲课。他的海派面塑拓展性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使得民俗文化在校园中得到真正传承和延续。这让陈凯峰感到非常欣慰:“只有大家都有兴趣了,这一民俗文化才能真正被延续和传承。”“面人赵”是家传的技艺,却又不局限于家传,陈凯峰和他的母亲以及外公一样,希望“面人赵”的技艺能通过更多人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面人面塑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孙空空 捏面人
面人王
面人王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