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6-08-17徐佳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高等教育质量

徐佳丽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目前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类型。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收集和分析教育信息,对教育活动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执行、是否在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等运行轨迹进行监控,并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预警和修正,最终保证教育目标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监测评估理论的出现反应了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也在顺应着时代发展而革新,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与监测发展的新方向,全面、常态的质量监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的系统建设目标。从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分析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必要性,并对其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目标的完成监测上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监测评估;质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01-03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原有的高等教育评估的周期长,评估过程静态化,评估结果滞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了解的要求[1]。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形势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新常态,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更新评估的手段,拓宽评估的类型,构建起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监测评估这种新型的质量评估理论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元素融入到教学质量管理当中,通过对教学信息的连续不断收集及分析,直观呈现出高等教育状态,为不同需求的主体提供判断和决策的依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理论的提出,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出现的,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需求,科学构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

2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2.1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内涵分析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即“监测”与“评估”,这是两个概念的组合。但是,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分析,监测是对输出、产出、干预等措施的过程要素进行持续的常态分析和跟踪,指的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工作。而评估则主要针对项目实施后完成效果的分析,目的是评价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是否相符,对实施过程的干预较少。监测和评估的内涵不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监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的结果也需要借助监测到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判断。

监测评估可以被当成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评估的过程和形式。它不仅仅是收集信息、环境、措施、资源的状态,而是一种将教育的预定目标作为依据,客观反映、持续收集、动态跟踪教育活动是否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轨迹是否接近预定教学目标运行轨迹,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学手段进行修正、教学方法进行预警,保障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的活动[3]。

评估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微观、中观、宏观。宏观层面的监测评估主要是为了兼顾国家或区域的高等教育事业全局,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中观层面上的监测评估主要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是高校实施教学评估的一种方法,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微观层面上进行高等教育的监测评估是高校内部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监测评估,高校在内部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监督。

2.2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高校评估和监测方法与新出现的监测评估的方法主要区别体现在监测评估的几个特点上:

2.2.1 关注重点和目的不同

监测评估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要素状态的信息以及实施过程和预定目标的一致性。其最终的效果就是要达到监控教学的工作状态和教育活动的进展,及时找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或教学活动失败的原因,针对问题或原因进行有计划的更改、修正,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方法在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增强教育质量的信息公开程度上作用明显,便于教学问责机制的执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估则更关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只对教育结果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判断和分析。

2.2.2 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措施不同

监测评估的主要实现机制就是对事先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测,对其要素进行常态的跟踪收集,鉴别执行过程与预定计划之间的偏差,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进行及时的预警,提出解决措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提示。传统的评估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活动的一个周期结束后,对已经达成的教育结果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只能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进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无法对进行中的教育活动发挥作用。

2.2.3 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反馈机制不同

传统的评估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通过对高校各院系自身的历史教学数据和各种报表的整理,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作为依据,进而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进行总结的长期的信息反馈机制[4]。而监测评估的信息来源渠道和反馈机制是建立在对各院系的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实地考察、进展报告等方法上,对进行中的和短期的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和信息反馈的机构,更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教育问题。

2.2.4 实施主体和频率、时机不同

监测评估的主体是外部的教育评估专家、教育管理者、高校内部人员,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稳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发现问题后集中力量进行解决,着眼于当前发生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活动中。传统的评估机制主要是以外部评估专家为主,针对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这样的评估机制经常出现外部专家在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下叫停一些教育活动,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声誉、教学信心影响较大。

3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3.1 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评估是一种质量管理的工具,监测评估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背景的变化及形势的复杂,使得高校、市场、政府和社会四种力量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关系进一步加剧,而传统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在实践当中显露出了诸多问题,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广为人们所诟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已经成为高校、市场和社会关心的重点。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催生了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变,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向重视发展、动态持续、关注现实、手段多样方面转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监测评估方法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应用预示了新的评估时代的来临[5]。

3.2 满足了对教育质量体系与管理模式完善的需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监督体系受到了管理层和高校领导的重视,但是对于自身内部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并不到位,完善健全的校内教育监督体系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发展方向。监测评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吸收校内外的评估主体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和评判,在各方进行平等协商后,共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状态进行改进。这种方法激发了内部评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在信息收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上实现了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合作。

内外两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各有优点又相互促进,在完善内外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要坚持两者的统一。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需要软件和硬件设施支撑的工作,必须要由高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的教育活动质量是决定教育目标完成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切实关注其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变化,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要素信息进行持续收集和及时反馈,解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育质量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

4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应用路径及实施要点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必须要把握住实施要点,在制度建设、尊重各主体利益、设计完善的科学标准和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4.1 监测评估的实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利用监测评估理论,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或体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影响教育评估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评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在借鉴外国的评估经验的同时,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政府、高校、第三方评估组织之间的地位,把权力、责任、利益三者进行综合考量,将系统思维融入到评估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最终能够将中国特色的、以系统集成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等教育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起来。

4.2 监测评估的实施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原则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主体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民主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必须要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学生、家长、社会用人企业、第三方的社会评估团体都是教育质量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监测评估不仅能够体现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还能够展现出高等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各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对话、沟通、信息交流和利益协商机制,对评估的过程、步骤、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考虑,评估的信息共享,共同决策,最终照顾到多方利益[6]。在对评估结果的评判上,各主体都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标准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价。

4.3 监测评估的实施需要设计科学的标准

监测评估的实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持续的信息收集和预警,因此必须要设计完善的、科学的、客观的监测标准。在监测评估指标的设计上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科学性、客观性、便于操作、整体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即标准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各级指标的设计要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和考察。整体性和便于操作是为了方便各主体对教育质量的评判,能够从整体上对教育的质量进行完整的观察。标准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当地的招生情况、教师水平、办学定位和就业几个因素,这些因素都是能够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一般性指标。对于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还要设计出能够反映其办学特点和校园文化的个性化标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习效果的满意度等标准都可以综合纳入到标准的设计当中。为了增强标准的可信度,在标准的设计中要保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抓住需要进行监测评估的重点项目。

4.4 监测评估的实施需要完善保障机制

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实施需要完善监测和评估保障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需要两个机制的配合,一是数据收集机制,二是质量报告发布机制。此外,还要是加强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科技的进步使得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高校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变得简单,各地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状态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监测数据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使得政府的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变得简单。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数据调查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进而完善数据的收集机制,保证数据的来源具有全面性。

政府和高校不断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报告机制,更新教学质量报告的核心数据。因此,质量报告机制的完善使得公众能够更加全面掌握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在外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合理地区分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的权责,把责任落到实处,保证了高校教学质量的透明度[7]。

高校在完善自身的监测评估制度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在营造学校内部的质量监督文化氛围上加大力度,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每个领导、教师、学生的责任,每个人都是进行监督和保障教育质量的主体。在学校外部主要由政府进行外部制度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文化自觉和自律机制,创造出良好的质量监督环境,提供宏观的政策保障。

5 总结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持续不断收集和分析教育信息,对教育活动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执行、是否在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等运行轨迹进行监控,并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预警和修正,最终达到保证教育目标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的一种监督、评估理论体系。它的出现,为弥补传统的评估体系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方法。高等教育监测评估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设立科学的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尊重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能够最终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平红.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叶甲生,朱祖林,郭允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测评:学习性投入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3]陈大峰,陈权.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评教体系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4).

[4]王丽雪.远程教育课程质量监控与全民教育探索[J].赤子,2013,(1).

[5]刘雪萍.基于SEM模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满意度测评[J].高校后勤研究,2014,(1).

[6]赵莹.学分制下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测评与监督[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7]翟亚军,等.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测度方法[J].教育研究,2012,(2):79—83.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高等教育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