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业须从互联网的战略高度应对大数据的到来
——在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上的讲话

2016-08-16中国保监会发改部

上海保险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信息

罗 胜 中国保监会发改部

保险业须从互联网的战略高度应对大数据的到来
——在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上的讲话

罗胜中国保监会发改部

罗胜,男,博士,现任中国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曾任中国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中国保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等职。

会议的名称叫做“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虽然是首届,但是从发展时期来看,目前已经切入到互联网比较深层次的阶段了,应该是“互联网+”的时代了。“互联网+”可以理解为是互联网的升级版或者加强版,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数据信息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换句话说,我认为“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或者说“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今天我就从这个角度,对互联网保险做一点解读。

一、怎么理解以大数据为本质特征的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时代来了,据说企业家都有互联网焦虑。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一个词叫“颠覆”。“颠覆”这个词在政治上是重罪,在经济上却大受欢迎。既然是“颠覆”,是不是原理就变了呢?我觉得,互联网经济仍然是经典经济学的思维,基本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大家都知道,我们做每一个事情,都依赖信息,信息是我们决策和行动的基础。但是大家同时也知道,我们获取每一点信息,都是需要花成本的。信息的获取需要花钱,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等信息全部搞齐了再做决策,这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是我们做决策、行为的一个常态。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尽量获取更多的信息,让我们的决策更科学、行为更精准。信息的获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后,我们基于原来的信息模式下的交易结构就被打破了,比如说过去打车,是在街上去看有顶灯的车,那就是你获取信息的方式。现在我们用手机APP就可以获取,这个时候滴滴专车、神舟专车就出来了。专车不需要顶灯,也就不需要出租车牌照了,原来由于信息的垄断或者信息的稀缺而建立起来的产业保护的堤坝被冲破,这个行业就被颠覆了。互联网之所以颠覆过去传统的经济,根本逻辑就是信息便宜了,信息稀缺改为信息充分,这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产业,甚至社会形态,都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就是大数据条件下互联网经济的基本逻辑。

那么,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往往从技术角度来理解,而互联网或者大数据保险,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范畴,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归纳一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普遍的数据化,解决数据的可得性。大家知道,智能设备、互联网商业,还有电子监控、网络社群、射频技术等等,这些东西越来越普及。我去过的一些地方,搞智慧城市,水、电、气,包括垃圾清运,都有监控,每天数据传到中心。大量的数据产生,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数据,这个数据的获得量会越来越大,每天都在增加,我们常用TB、ZB级别来谈数据量。不只是数据总量的增加,而是数据产生的加速。目前这个数据类型,五年以后可能全部被颠覆,大量的数据将会来自于监控设备,还有智能设备,大部分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说,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面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范围越来越宽,程度越来越深,频度越来越高,维度越来越丰富,过去可能是单向交易数据或者一些基本行为数据,未来可能是全方位的数据。我感觉,人类社会最终一定是一个万物在线的社会,大部分东西都会上线。平台互联,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平台,这些平台可能是独立的,未来所有的平台会连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平台。云连云,现在的云是分散的,有阿里云、京东云、各种云,未来这些云也会连起来。未来将是一个数据一体化的社会。

二是数据的开放和流通,解决数据成本的可控性。如果数据没有流通起来,以线下的方式来获取,或者不开放你拿不到,每拿一个数据都要公关,都要做大量工作,这些成本你是耗不起的。未来要实现基本上人类社会的数据都是可机读的,都在线上,通过线上获取,而且数据源是开放和共享的。网络传输能力也在提升,现在是4G,未来可能有5G或者新的技术替代,通过技术的提升,使得数据能够低成本获取和传输。获得的数据也容易处理,不像过去用起来不方便,我们决策时才愿意运用更多的数据。

三是数据加工和应用能力的进化,提高数据的可用性。要建立模型,要有算法,要跟场景结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也在飞速发展,这些技术使得数据来了之后,我们能够发现规律,发现真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矿藏。这个应该说是大数据发展驱动的核心动力,如果没有后续的技术驱动,数据有了怎么用也是问题,大家对数据也没那么热衷。

四是基于数据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思维理念的形成,达成一个数据社会。数据改变人们的利益,比如出租车群体的利益被私车群体替代或者影响了。我们平时拍脑袋的决策方式,可能要让位给数据决策的方式。我们原来做广告时采取的“漫灌”的广告方式,可能要变成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营销等等。这些数据思维的改变,让我们愿意用数据形成行为习惯,让我们在数据中生存,这是真正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标志。

以上讲的这几点,互为因果,而且呈加速之势,我个人称之为大数据的摩尔定律,就是非常快。与此同时,我感觉目前很多方面都还在进化的过程中,远没有成熟。比如我们看智能机器人,一方面进步很多,一方面差距也很大,有时候做的动作还很可笑,想要像人一样自然走路都很困难,不过最近好像已经有一些突破了。所以,我觉得人类社会还处在大数据的前夜,或者说真正大数据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二、大数据、互联网对保险业产生的影响

回顾一下,我们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有几种观点,或者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首先是“渠道观”。把互联网保险看作一个业务渠道,原来叫做网络保险,或者电子商务。我们知道个险人力太贵,银保我们又不想过于依赖它,要找自己的便宜的渠道,互联网保险就是很重要的渠道。这是初期我们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现在来看,单纯从渠道的角度来做互联网保险,远远没有达到成功,或者说还没有一个突破。

其次是“流程观”。有的公司把保险的业务流程,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或者说用IT方式重新塑造。比如有一些公司,每报销一张发票,就把发票传到作业中心去,由后台集中处理。流程的改变,是一种比渠道更深程度的改变,但我感觉这还是停留在技术和成本范畴来理解互联网保险。

再次是“产品观”,或者说是定价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深入分析标的物风险,实现精准定价,这也是行业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大数据方面的工作。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还只是局限在保险角度,并没有跳出保险框架。

真正理解互联网保险,应该是一种综合的看法,或者称之为“生态观”。简单地说,我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有可能给保险业带来几种模式的改变。

首先是产品模式的改变。产品模式的改变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风险的细分。大家都已经看到,在大数据条件下,风险可以划分得更细,保险作业可以深入到我们生活场景之中,产品可以更加碎片化。比如说退货险、碎屏险,需求量非常大,但在过去传统作业条件下,开展这项业务是不可想象的。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趟蚂蚁金服,他们告诉我,退货险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传统公司做都亏,他们做为什么能够赚呢?因为他们有大数据分析结果,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女性退货要多一些,因此如果女性投保的话,保费要高一些。如果观察到客户同时买了好几件同样的衣服,只是颜色不一样,有可能他会试一试就退回去,这种情况下,保费也要提高。做这项业务,别看非常小,但是要抓取这些数据才能做得到。这就是风险精细化分析以后带来的产品的碎片化和场景化。

二是风险识别的实时性。传统保险,大家想一想,都是基于过去的长周期的风险状态,对现在或未来的风险进行定价。比如根据去年开车有没有碰撞、撞过几次的情况,就可以算出今年的保费是多少。这个定价模式实际是基于过去的行为,定未来的价。但是有可能互联网保险会换种方式,比如随着UBI的大量普及,可以基于当前的一个短周期的风险,来给你当前行为定价。我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有可能出现“流量保险”。比如说开车,我不一定买一年保险,而是买一万元保险,这就是一个储值。我在使用过程中,车如果停在地库,这个字不走,但是如果开出去,我开的是高速公路,开的是雨雪天,开的是晚上的崎岖的山路,或者我开车人水平不行,字就走得快,储值很快就耗掉,反之可以走得很慢,可能五年都用不完。总之,未来有可能实现保险风险定价的实时化。

三是赔付内容的改变。基于互联网生态的建立和连接的便利,保险赔付需求有可能会从财务替代转移到解决方案的替代。我们买保险,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一旦出事故,有人赔钱。但是当你的车被撞,你要的不是赔款,而是谁解决这个事故问题。当我买了健康保险,出问题的时候,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给我医药费,而是你能帮助我找到好的医生,提供好的解决方案。前不久我与复星集团的郭广昌会面,他说他们投资了很多医院,他想开一家健康保险公司,把健康保险和医院资源对接起来。换句话说,我买他的保险,不是为了要他的赔付,而是要他的资源。在互联网这种分享经济的连接之下,保险有可能实现从财务替代到解决方案替代,再到资源替代。这样一个产品的模式,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保险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当然,我刚才讲的这些产品,都只是保险产品形态的丰富和完善,不能够改变保险产品的基本谱系。总的来看,碎片化的场景保险,只会是风险市场的一小部分,而纯风险市场也只是保险市场一小部分。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是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投资能力才是保险在金融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关键,未来的互联网保险,还是要和传统保险结合。以上这是我讲的产品模式的改变。

其次是作业模式的改变。这体现为大数据、互联网在保险作业流程中更深更广的介入,也就是保险的O2O。未来有一些保险公司,可能从销售到理赔,全在线上做。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能不能做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是组织模式的改变。在大数据推动下,保险公司从承保、理赔、保单处理到客户服务等,这样一个作业链条,有可能被撕开、被切割、被重组,在保险公司这样一个完整组织形态下包裹起来的作业流程,有可能被打碎重来,这可能对保险未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组织形态上,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很多新的变化,如比价网站、销售联盟、理赔联盟等。比如,我是一个理赔员,原来一定是归属于某一家保险公司,现在我是独立的身份,不在一家公司干活,而是为所有保险公司干活。我住在家里,如果附近地方出了车祸,我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完成理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把保险公司包裹起来的作业链条全部拉出来重新组合,这个行为可能在未来会越来越多地发生。换句话说,保险的外包程度会越来越越深,形式也会多样化,保险真正归属到承担风险的本质上来。从这个角度讲,场景保险可能会更加普遍,甚至可以想象,未来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的界限也会取消,兼业代理会重新定位,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界限也可能需要重新来考虑,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再保险公司。过去我们把保险叫做特许经营,要经过监管部门的许可才能做保险,其实保险还有一个专营的特点,保险公司只能做保险,不能干别的,不能卖白菜,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深入,场景化也在深入,有可能打破这些界限。对保险在这方面的变化,需要全方位深刻理解。

第四是监管模式的改变。监管可以深入到保险的整个作业流程中,形成所谓“嵌入式”监管,使规范和作业同步推进。这个工作保监会其实已经在做了,保监会成立了中国保信,保信正在做的,就是把监管植入到作业流程里面。这就是所谓的保单登记,所有保单要登记进平台,现在还是静态数据登记,未来要实现实时登记。这样的话,保险的负债业务就完全清楚了,这个场景的风险就被控制了。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一种基本的市场要素。在信息经济或者信息社会里,信息要素的价值和比重在提升。过去我们特别看重土地、资源、资金,对信息不太在意。但是在信息经济中,土地可以不要,资金不重要,资源也不重要,我们要的是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从传统保险行业去拥抱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企业来办保险,数据信息都值得高度重视。坦率地讲,我认为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对于保险的影响,还处在“外挂”的状态,还处在浅层次的阶段,颠覆远远没有发生。但是我相信,趋势不可改变,未来定会到来,在信息经济社会,怎样把握未来的脉搏,这是保险业同仁必须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话题,如果现在不做这个工作,未来我们这个行业会被边缘化。

三、从监管角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本人一个多月前才从中国保信公司调回到保监会发改部,以监管的身份接触互联网保险这个问题。前期保监会已经发布过一些制度,下一步怎么做,还没有现成的答案。保监会已经批准成立了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现在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类似于京东、阿里、百度等,都在独立地或者和传统保险公司联合起来申请保险牌照。传统的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化,互联网公司在寻求保险的发展通道,这是一个双向进入的过程。我们面临从牌照、业务、发展、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行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监管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当然更包括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还不是很深刻、很成熟,很多问题没有看透。前一段时间,我们找个别筹备组的同志聊了一下,有的谈得不是很到位,模式和思维没有改变,我们甚至劝他回去,建议他回归传统保险。最近发改部准备找一些正在筹备和已经成立的公司座谈,同时想拜访一些跨界的业外专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等这个课题有成果的时候,争取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全面的分享。今天在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看法,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扶持、促进和推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监管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态度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在深刻地理解互联网保险的基础上做文章,工作主题或者主要矛盾绝不仅仅是规范,不仅仅是严监管防风险,当然这个也很重要。监管部门对互联网保险的态度,是大力扶持、促进和推动互联网保险发展,要让这个产业真正做起来,做活、做大、做好,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第二,寻求适合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原来是没有规范的,很多产业蓬勃发展,做起来了,但是由于没有监管,可能出了一些问题,政府必然要介入。一旦介入,大家又害怕,是不是政府又来管我了。前两天我和一个投资人专门聊这个话题,他很害怕,你们保监会关心了,是不是要管理我们了,会不会管死。我说保险不一样,保险是传统金融行业,监管非常严格。互联网保险是在传统保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西,必然也会受到这些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目的,或者说我对这个问题的定位,是给互联网保险松绑、减负、降压,而不是去加压。我们感觉,互联网保险有新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管,可能不太方便。我举一个例子,传统保险公司要按照省、市、县的链条来延伸机构和服务,互联网保险需要不需要,也可能就不一定,当然结论还没有下。总而言之,我们要寻找新的适合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路径,这应该是监管的基本思路。

第三,一点一滴推进,实实在在做好互联网保险。真正的互联网保险或者大数据保险,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刚才讲这是一个生态,是一个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推进,不那么简单。不是搞一个概念就起来的,不欢迎玩噱头、炒概念、瞎忽悠。别想弄一个概念,然后再到资本市场上搞点钱,这不是做互联网保险好的态度。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推进、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个很难的,因为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如果不是以这个态度来做互联网保险,最终事情搞不成,自己成笑话,要做互联网保险,就要准备吃苦,心里面要熬得过去。

第四,不忘传统保险的根基。互联网保险虽然是一个新的业态,但它是传统保险的继承和发展,有割不断的东西,要对传统保险表达我们的尊敬,或者说尊重传统金融和保险。有的人感觉自己是做互联网保险的,好像站在时代潮头,对传统的东西有点不屑一顾,实际上这些人可能高兴过早。比如说P2P,来钱很快,风光一时,但最终大部分都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负债端很容易说服客户,但是怎么样把钱配出去,找到好的项目,不出现坏账,这是传统金融积累了很多很多年形成的模式,银行贷款风控这套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被简单抄袭和颠覆的。为什么平安陆金所做得好,其实就是前端互联网化,后端嫁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上。不要一味地说我要创新,要颠覆,忘掉真正的根基,一定会走向失败。这里面怎么有好的结合,形成好的关系,我觉得可能需要更多思索。

第五,对保险的未来、对互联网保险的未来要充满信心。前几天我跟一个投资人聊,他准备产业转移,重点投资金融保险业。他研究了几年,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现在发现,保险是金融之王。我问他,大家都讲银、证、保,保险排老三老四,感觉地位比较低,你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主要因为保险在融资和投资两头都有非常宽、非常健全的一个机制,一个独特的金融机制,有比较优势。坦率地讲,现在保险牌照的价值确实在提升,申请保险牌照的人很多,大家都在重新寻找和定位保险的产业价值。互联网保险是一个方向,传统金融市场也有很多领地需要开拓。我本人,我感觉也包括投资人、这个行业自身,都对保险的未来、对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让保险这个行业焕发更大生机,找到它的青春所在。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信息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