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不读经典

2016-08-12彭程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议论文本题本质

彭程

【真题回放】

(2015·河南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作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睿智及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选文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尤其是第三、六段,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1)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2)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意思符合即可)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整体结构的把握,文段中的名言与设问显而易见。

答案: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意思符合即可)

3.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从内容上考查考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掌握,第三段中的举例论证很是突出。

答案: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的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意思符合即可)

猜你喜欢

议论文本题本质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