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以羽毛球选项课为例

2016-08-11林永涛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黄石435003

运动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羽毛球

林永涛(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实验与调查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以羽毛球选项课为例

林永涛
(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补充、内容整合、评价融合、分层与细化管理进行设计与实施,并通过对学生课内考核成绩、运动参与、锻炼兴趣进行统计验证。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运动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学生锻炼目的得以明确,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羽毛球

高校体育课作为高中和社会体育参与的衔接枢纽,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默化,大学生普遍在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态度、能力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体育课程缺乏正确认识、轻视和回避体育锻炼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的附属品,而体育考试只是教学管理体制下的强制性产物且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在认知上有着较大的偏差。课堂教学中也大多以消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或练习,在这种被动的心理环境下就难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指定的课程目标。然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又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自由释放、自发组织比赛,在自主且灵活的空间满足自身的挑战与娱乐需要。因此,大学体育课面对的问题不是学生运动需求和学习能力,而是体育教学的课程模式的适应性,进而对构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资料室、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站等查阅关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构建、羽毛球课程改革等相关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以湖北理工学院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班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认知、兴趣等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00份,第1次有效回收292份,第2次有效回收285份,总有效回收率约为96.2%。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指导思想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贯彻高校《全民健身条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建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也涵盖了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开展2个部分,因教学侧重点不同,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丰富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模式,也是高校体育活动的基础版块。课外教学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导,学生自主练习或充当教师进行“传帮带”,形成相对独立自主的开放式锻炼模式。其主导思想是通过课内与课外的优势互补,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无缝对接,并依托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考核评价、课程管理为抓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2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2.2.1“运动参与”纳入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湖北理工学院羽毛球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以来,从课内的师生互动到课外俱乐部的自主学习,形成双渠道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运动参与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性更强,在教学中不仅重观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一体化”的功能得以发挥。同时,把运动参与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必然对学校体育课的功能和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课程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2.2课内外“翻转教学”的内容整合第1学期羽毛球课内教学主要以技术讲解、练习方法传授、纠正错误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的体能锻炼、技术练习纳入到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中进行自主练习。并以俱乐部为平台,组织针对课内教学内容的单项技术趣味比赛。第2学期课内则以技战术配合、竞赛规则理论为主,同时把竞赛纳入到课内教学,课外俱乐部学生通过技能展示与课内的初级水平学生进行互动以达到示范作用。使课内的规范性与课外的灵活性通过“翻转”相互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也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2.2.3评价理念的多元化融合 羽毛球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目,技术储备对羽毛球竞赛能力提高尤为重要。首先,第1学期采用“过程评价”,对单项羽毛球技术进行“学、改、评”的短周期测试,并贯穿整个学期。舍弃传统的“总结评价”,给与学生反复巩固的时间机会,促使学生的进度普遍保持一致,避免水平层次落差。第2学期从客观角度给予学生自主权,根据自身需要自由组队,采用“相对评价”方式进行循环比赛,赛事贯穿整个学期,以胜负场次为技术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融合使课内外达到紧密的“一体化”联系。

2.2.4体育课程实施的分层与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学校羽毛球课程推行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分层化3级管理模式,即教务部门的统筹管理占40%,教师课堂教学占30%,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占30%。这一分层化管理模式不仅可给予任课教师更多的教学管理灵活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力,延伸与拓展体育课程的实施边界,真正实现体育课内外教学的实施。如此,既可突破“班级式教学”的机制障碍,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2.3羽毛球课程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以数据量化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获得客观反应,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能反应“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本次考核以第2学期双打教学比赛为依托。把实验组与对照组融合后进行分组抽签,以胜负场次作为成绩评定指标。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成绩数据分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成绩存在明显优势。对照组的成绩结构以“金字塔型”的递减结构,随着水平的提高则人数逐步减少。实验组的成绩结构则以“菱形”分布,“良好”占总人数的60.7%,而优秀的比重也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有效地使学生的运动技术得到显著提高。

2.4学生课外参与锻炼情况

表1 羽毛球教学比赛成绩均值比较

表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表3 学生体育兴趣的情感水平比较

大学生课外自主锻炼行为不仅可以验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态度。通过1年的跟踪观察记录以及结合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课外羽毛球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各项指标接近对照组的1倍。这说明,“课内教学,课外练习”的翻转教学思路,不仅能良好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积极性。

2.5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情感水平及比较

行为来自于意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回答情感相关问题“你喜欢羽毛球运动吗?”,从体育兴趣的情感水平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由表3可知,实验组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实验组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的人数,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体育兴趣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介于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情感水平的人数比例则有下降趋势,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P<0.05),与对照组体育兴趣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学生不喜欢的情感水平在不同阶段保持在相对平稳的低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说明,“一体化”教学,从体育行为上促进了学生健康意识发展,健康意识则必然影响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学习兴趣的情感表现又反馈到体育行为中的循环过程。

3 结 论

3.1实验组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普适性的实际需要,且有效地使大多数学生的运动技术得到显著提高,也证实了学生不再以最终的考核为锻炼唯一目标,有效引导学生课余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并调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通过学生对羽毛球项目的兴趣的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设计,从体育行为上促进了学生健康意识发展,健康意识则必然影响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学习兴趣的情感表现又反馈到体育行为中。充分证实,羽毛球课程通过“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教

学的实践,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及运动兴趣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虽然从理论上贯通了高校体育教育课内与课外两者间的障碍的可能性,但从实践出发并没有充分考虑现实存在的阻力,使得这一思想缺乏保障。因此,教学实践中需依据本校或本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 1 ]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体育学刊,2010,17(2):74-75.

[ 2 ] 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119-123.

[ 3 ] 童锦,纵艳芳.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影响的调查研究[ J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3):10-12.

[ 4 ] 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102-105.

[ 5 ] 李欣悦.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以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为例[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113-114.

实验与调查

投稿日期:2016-03-24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040-03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21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研究项目立项:基于增强学生心肺功能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证研究(2014391);湖北理工学院校重点教研立项: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理念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2015B18)。

作者简介:林永涛(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羽毛球
羽毛球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