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2016-08-11

廉政瞭望 2016年13期
关键词:开题导师教授

文_本刊见习记者赵瑜



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文_本刊见习记者赵瑜

与学生的相处,我并没有刻意谋求达到何种关系。一直就那么处着,逐渐成了亦师亦友。

——任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以来,有关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热门话题频出。“华东理工研究生死在导师工厂”,“一条帖子扳倒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南邮教授张代远逼死穷学生”等新闻令人震惊。

有人说,导师不再是师傅,而成了老板,学生也不再是徒弟,变成了员工。难道当下的大学里,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这样吗?为此,本刊记者与国内多位高校导师及研究生展开交流,说一说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我就跟学生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对老师的项目不感兴趣,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做得不好,是没法毕业的。

既是老师,也是老板

汤芸——四川大学化学专业硕士

导师带我们做项目,他就是我们的“大老板”。我们导师是行业内西南地区学科领头人,最开始被老师如王力宏般帅气的颜值吸引,加入他的课题组。但是他手上学生很多,平时工作忙,我们直接跟他接触比较少,一般是由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小老板团队指导学习。

作为硕士,我一直以为在导师心中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他可能只是知道我的名字。直到今年找工作,才发现他把每一个人的前程都放在心上。

当时有一个对口的工作在招人,导师说,凭他3年来对我的观察和了解,觉得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问我中午愿不愿意跟他去和那边面试的人见个面。我当时内心一阵狂喜,老师居然对我们这么用心。接下来的整个面试过程,导师给了我很多建议。他还说,希望我能在专业领域沉淀几年,学好本事再转行,给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为很高很遥远的导师,突然这样关心自己,心里太温暖了,觉得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汪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跟学生的相处中,我始终坚持兼顾双方利益。老师手里有项目,学生跟着做,一是增强自身的分析和实践能力,论文有课题可写;二是增加收入,获得项目补贴。补贴的数额要与学生沟通,提前说好一个比例。如果学生不做老师的课题,他怎么发文章、怎么毕业呢?当然,他们可以自己找项目来做,但经费要学生自己承担。我就跟学生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对老师的项目不感兴趣,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做得不好,是没法毕业的。

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会跟学生定下规矩,比如在实验室的时间。因为按照个人意愿来,分配的任务就无法保证完成的日期和质量,也不可能有成果。所以,规范也是为了避免纠纷。

至于导师把学生当员工,纠纷不断的说法,我并不完全同意。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双方都有原因。我觉得大学老师的情商一般比较低,当他们处在某个科研阶段,心理压力很大,甚至出现强迫症,导致他们处世方式和情绪有时不可控。同样,工科学生接触面很窄,跨年级、跨专业认识的人较少,不太会为人处世,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跟老师交流,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多一些理解和沟通,事情也许就会变得简单。

既像长辈,又像朋友

王一坤——辽宁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

导师对我恩重如山,读研3年,得到他太多照顾了。这事要从我们导师夫妻俩说起,他们跟我们的父母年龄相仿,他家儿子又跟我们差不多大,一直在国外上学。他们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对待,衣食住行都很关心。记得有一次,导师邀请我们4个学生去他家吃饭,师母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全是大鱼大肉,说要给我们改善生活。饭菜端上桌后,师母就到房间里看电视了。导师笑着跟我们说,她这是不想耽误我们聊天。

每隔一会儿,师母会出来给我们添菜加饭,然后再回屋里。后来听到导师劝我们喝酒,就赶忙跑过来“教训”导师:“别总让孩子喝酒,让他们多吃点饭。”“你别管,我们师徒几个开心呢。”那画面一直存在我脑海里,一个像父亲,偏让我们喝酒,一个像母亲,就让我们多吃饭,很有意思,也挺让我们几个学生感动的。

陈晓绪——华东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硕士

我跟老师之间的共同话题比较多,她又很年轻,我们非常聊得来。毕业论文开题时,我们经常约在图书馆喝咖啡,她每次都抢着买单。有一天,我还记得下着毛毛雨,天气很潮湿。我们大概聊了2、3个小时,然后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很精致的Q版香水,喷了几下。我闻了闻,很喜欢那个味道,老师顺势给我也喷了喷。回寝室后,我越闻越喜欢,想上网买一瓶,就问她是什么牌子。结果她豪放地说,“不用买!我家有好几瓶,给你一个新的。”第二天她就拿来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么小小的一瓶香水市面价超过500元。一般来说,都是学生给老师买礼物,我没想到老师居然主动给我送。虽然她可能不在乎,但这份情意让我终生难忘。

任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学生的相处,我并没有刻意谋求达到何种关系。一直就那么处着,逐渐成了亦师亦友。比起本科生,研究生的阅历多了些,更加成熟,自主性也更强。所以我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而是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有心里话跟老师说,我都很愿意倾听和解答,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

要说我对学生的帮助,我倒觉得他们更让我感动,每年毕业的学生都会给我写卡片,回忆一些共同经历的过往。我们有一个小传统,新生入学时,我会召集所有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吃吃饭、喝喝下午茶,能来的都来。一是希望他们相互认识,学长学姐分享失败的弯路或成功的捷径。二是彼此相熟后,可以互相帮忙,给予论文和工作的建议等等。到毕业时,应届生又会请老师和学弟学妹吃饭,作为答谢和告别。

在我看来,学生的成熟和稚嫩都很正常,也很可爱。虽然不是每个同学离开以后,都会跟我保持联系。但无论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只要知道他们一切顺利,我就感到欣慰。因为这种与他们相遇的缘分和情分是抹不掉的。

修炼品性,学会做人

王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

我的导师是一位90多岁的院士,一言一行都让人敬重。每年教师节,他明令禁止不准给他送东西。连每月一次的组会,他也要坚持掏钱请我们吃饭。有一次聚餐,我们来到万年不变的餐馆,因为都知道老院士喜欢吃那一家的烤鸭。实验室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他让我坐他旁边。

我们点了一个冰淇淋蜂蜜面包,上面有一个冰淇淋球用来蘸着面包吃。没想到,他对所有男生说,“你们都别吃了,把那个球留给王媛。”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老院士一脸不解。

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十分有趣,但有时又很心疼。虽然身体硬朗,但毕竟是90多岁的人,每天上午10点到实验室,风雨不误。看一下大家有没有事,然后回办公室。每次看到他骑自行车飞快的身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态度,让我们敬畏。

张聪——中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

医疗行业是最忙,也是最简单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师傅带徒弟,经常一起出门诊。我的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医生的专业素质决定了患者的愈后,医生的责任心和水平决定了患者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在医科大的教授队伍里,有一位医学界外科手术的泰斗,他坚持把自己所有的手术做成笔记,记录某个病症的门类。有一次,教授被邀请到外地参加某省铁路局领导的专家会诊,刚开始他直接拒绝。但听说这个病难度很大,并且是他医术笔记上的某一类,一生中难得遇到几次,便立即乘车赶去。到了之后,当地的医生和铁路局的人员列队欢迎,安排了丰盛的晚宴,但他只喝了一碗粥,说其他的都不需要。

手术非常成功,闻讯而来的各地大夫本想向他讨教,没想到教授做完手术后,就匆忙地回沈阳。所谓医疗大家,都是这样淡泊名利,看重的只有治疗疾病本身,这种品性就够我们学生好好修炼了。

叶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想学生们对我最深的印象应该是严厉。做学问这件事,我不会放松。研究生论文开题是他们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最夸张的开题报告被我改过9稿,我还记得那个学生是高师班的,集中在假期上课。

既然最后拿到的学位都一样,我就要求他论文的标准也和其他同学一致。而开题比较顺利的人一般要改三四稿才能通过,至于论文写作、形成初稿到定稿,修改次数就更加数不清了。发现问题却不说,那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之后的预答辩、盲审、外审环节,学生都要提心吊胆。

在做学术之前,我会让他们先学做人。曾经有一个学生大清早7点给我打电话,我跟他说我正在睡觉,但他依然喋喋不休,我就把电话挂了。等到下午,我给他回电话,跟他解释为什么挂了电话。只有心里不舒服,他才会吃教训。

作为老师,我可以宽容地听他讲完事情,但进入社会,公司领导、同事、合作伙伴会如此温柔待他吗?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我不希望他们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让学生在能改正错误的阶段认识问题,这是我当老师应该做的事。(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我想学生们对我最深的印象应该是严厉,做学问这件事,我不会放松。研究生论文开题是他们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最夸张的开题报告被我改过9稿。

猜你喜欢

开题导师教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