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究

2016-08-10狄卫民赵冬

物流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狄卫民 赵冬

摘 要:协同创新推动了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形式。文章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对河南省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优化建议,为探索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河南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also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advices for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which will be a feasible scheme 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Key words: Henan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 协同创新的含义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提出的,即“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各自观点。李祖超认为,协同创新是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1]。邵云飞认为,协同创新系统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知识生产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2]。李忠云提出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3]。这也进一步证明,高校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必将引导高校进一步协同创新。

2 高校协同创新的形式

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于2011年提出“2011协同创新计划”,意在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过去的几年里,伴随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河南高校对物流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单凭量的增长依然无法满足企业对质的追求。现实中,用人单位大多看重学生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社会知识,青睐于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征者,但相对的,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具体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弱、环境适应性差的不足,也常常让企业感到不适。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高校建设主体与高校教学质量,以协同创新的方式改革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结合高校协同发展现状,笔者仅针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1)高校内部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作为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领域,物流专业具有创新快、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物流活动中,也更强调合作沟通、创新管理与实操能力的重要性。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4]。对于各时期的教学重点,高校应区别对待,低年级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课上多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下多开展讲座与对外交流活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丰富授课内容,活跃授课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增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为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打下基础;高年级时,要注重课程的特色与实用性,突出学科特色,优化内容结构,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河南高校风格不一,特点各异,课程设置应坚持高校特色,课程实践应突出行业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就业时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各高校还应着重培养“双师型”物流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感受行业发展变化,学习领域前沿技术,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在跨学科建设上,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眼光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在学科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各学科在理论知识上不同,但其研究方法却是相通的。协同体系下的跨科学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在必要的时机,建立跨学科科研平台,组建跨学科创新中心与跨学科实验室,通过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整体带动局部,促进物流学科与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齐头并进。目前,郑州航空港正在蓬勃发展壮大,港区对地方企业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助力,也势必引发企业对物流人才新一轮的选择,河南各高校大多开设有物流专业,如何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来避免教学同质化,如何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的物流人才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还需要各高校因校制宜,跨学科创新。

(2)高校之间协同创新

河南高校林立,优势资源不同,特色学科各异,以协同创新的方式搭建学科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人才与科技的资源,实现学科创新发展。河南高校对物流专业的学科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怎样培养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的物流人才,依然是各高校关注的焦点,搭建物流专业学科交流平台对教学的优化升级具有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互认学分、互派学生、互选课程的制度,开发物流教学网络课程;师资队伍方面,高校可以开展互聘导师、互派教师进修、互聘兼职教授的活动,鼓励优秀教师相互合作,形成区域性创新团队;科研活动方面,高校可以携手建设重点实验室,联手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教师进修的鼓励力度,加强对学科交流融合的资金支持,引导高校逐步协同,特别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河南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协同创新,应以合作交流为形式,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互动,以有效加强各高校主体间的联系。建设物流学科交流平台,为高校相互学习提供了契机,为高校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3)高校、企业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并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高校服务社会,为企业发展输送人才;企业推动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针对的是某一个行业或地区,河南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服务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加速河南物流行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物流的运营效率。人才的培养是具有长期性与周期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形成,更需要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与之相对的,企业的发展却要与时俱进,在各领域各部门,每天都要产生新技术与新方法,一旦高校与企业之间出现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就会间接形成人才培养的不适用性,学生所学往往不能所用,不能真正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等都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宝贵经验。结合河南省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特点,高校应该坚持有目标有重点的选择合作企业,例如农林院校与涉农类企业协同,理工院校与机械能源类企业协同,交通院校与运输类企业协同,力争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同时,高校应深化与企业的交流,避免因缺少必要的信任和相关利益的分配,而将校企合作停留于纸面上。在校企协同的形式上,支持合作企业将技术研发中心直接建设在高校内部,加速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平台,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践经验提供了科研平台。

3 其他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

(1)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

高校协同创新,离不开政府配套政策及相关服务的支持。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团队协同创新,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在科技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物流业,优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实施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鼓励河南高校物流学科的发展、物流创新平台的建设;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代表,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相对其他发达省份,河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在很多方面都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加大对高校政策及资金扶持,有利于推动科技生产力的转化,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企业参与度及利益分配

高校去企业调研,企业到高校参观学习,双方主体签订协议,是校企协同的一般模式。但在协议签订后,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高校不能实时了解企业动态,企业也很难将用人意见反馈到高校。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相分离的矛盾,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双方共同探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提高合作的参与度,实现与高校的良性互动。首先,鼓励教师团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为企业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其次,在高校授课中,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实践创新的活动中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优化企业用人结构,实现年轻化的管理团队。同时,针对具体的合作项目,校企双方在事先应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形成完备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的利益和成果,减少合作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或隐患。

4 评价与监督体系

目前,结合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在后期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及第三方主体针对各环节中的创新活动及协同收益进行科学的评定,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大多实行自我监督,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能有效激励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制度相对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分析总结协同创新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以保障协同创新活动的活力[5]。

5 结束语

河南省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以推进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为方向,离不开高校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障,离不开企业的协作与配合。河南物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只有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助力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2] 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等.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79-84.

[3] 李忠云,邓秀新. 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4] 汪伟. 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47-49.

[5] 赵哲.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与对策——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2014(2):49-53.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