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代物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6-08-10丁尚

物流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代物流协调发展

丁尚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的内涵,构建了两大系统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为未来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build the two indicators in the system, and on this basis, build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 systems framework,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provide certain scientific basis.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dern logistics; coordination

1 概 述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涉及众多部门,包含众多要素的一个综合系统。由于交通运输整体性要求子系统的协调性,作为一个整体,各种运输方式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优效能,形成和实现最优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

现代物流是指以传统物流系统为基础,以现代科技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支撑的物流系统。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分别是两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包含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是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货物运输的快捷和“无缝化”衔接。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多样化,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需保证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包括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指两者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此目标的实现,同时实现大系统的最优整体效应。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可以概括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在政府合理的宏观调控以及其自身条件的改变下,两系统在其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共同推动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一种良性动态发展态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协同关系如图1所示。

2 指标体系的内涵

指标是一种反映对象质量与数量关系的统计标识,有指标名称和指标数量构成。在统计学上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及平均指标,或者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从指标的来源可以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可以从权威统计资料查取的指标,如GDP、货运量、客运量等。间接指标从权威统计资料上无法查取,需要一定的数量关系处理,如权重等。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代物流系统是两个独立、复杂的大系统,系统之间的组成要素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是都处在一个大社会系统之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依据协同学的思想,两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序参变量的支配,主要受慢变量的支配,慢变量贯穿了系统发展的始终,而快变量出现、消失的快,对于系统不起决定性作用。宏观的系统变化,体现在微观的变化就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变化,序参量的变化,导致了系统的外在变化。这是协同学的主要思想,通过微观的变量即可反应宏观的系统信息。故在对系统应用协同学理论时,只需要提取序参变量,体现系统的信息。

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要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进行定量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能够实现量化,追求简练清晰、层次分明,体现指标的实用性和推广性。因而指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指标量化资料方便搜集。

3.2 全面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是两个多层次的、多方向的、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想对系统面面俱到的描述是很难实现。本文的全面性是指全面选取反应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自身发展状况和反应两者关联性的指标。

3.3 科学性。科学性要求指标体系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持,指标能客观合理地反应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信息,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

3.4 相关性。相关性是评价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通过体现两者的相关性,间接对协调性的评价提供了可能。

3.5 独立性。指标之间应相互独立,尽量避免重叠的现象存在或指标之间存在不可割舍的相互联系,可通过数学的方法尽量消除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重叠部分。指标体系能够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4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状况,其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基础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三个方面,每个都有相对应的下层指标内容。综上所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4.1 基础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是指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必须具备的条件,运输构成的实现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线路构成。主要包括铁路线路运营里程、公路里程、管道里程、内河航道里程、航线里程等。

(2)运输设备。主要有铁路货车保有量、公路货车保有量、船舶数量、机场场道等。

(3)运输网点。主要有铁路货物办理站、铁路货物到发站、货场、码头、机场等。

(4)路网密度。包括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和水运密度、航空运输飞行架次等。

4.2 经济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是指交通运输过程中,完成的经济总量和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直接经济效益。运输企业产值、上缴的收益。

(2)增长性收益。经济增长的能力、旧设备的淘汰收益。

(3)带动性收益。区域经济的拉动系数。

(4)投资指标。原始基建投入、更新设备投资等。

4.3 社会性指标。社会性指标是指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外出的便利性,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效益。因此,对其进行指标的定量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可以通过一定时间段的居民出行率和出行消费来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5 现代物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建

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发达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指标体系,主要有基础性、经济性和服务性三大指标。

物流系统的基础性指标: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设备等。

物流系统的经济性指标:地区GDP、人口数量、消费水平、货运周转量、投资和回报等方面。

物流系统的服务性指标:服务水平、服务层次、服务理念等。

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6 两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收集性、可实现性,在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及分类的指引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现代物流系统的指标框架如表3所示。

7 总 结

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为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伟. 现代物流联合运输区域协调管理及网络构建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来逢波. 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方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 曾科. 综合运输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枢纽场站布局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董玉娜. 交通运输系统与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现代物流协调发展
大数据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参考意义
试论我国推进托盘标准化的措施
基于真实运营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试论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