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逢桃林落英缤纷

2016-08-10张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指向性阅读习作

张瑛

【摘 要】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密不可分。如何在阅读中落实“指向性写作”教学,正是文章探索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有以下方法:其一,积累素材,有料可写;其二,借风使力,学好段式;其三,迁移运用,内容传神;其四,谋篇布局,写好首尾。

【关键词】指向性;习作;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66-0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怎样写出来,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此过程犹如“忽逢那片桃花”,让人倍感亲切。

一、聚沙成塔——积素材

著名思想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积累大量的素材,引来源头活水,才能得心应手地去写。

作文素材哪里来?笔者倡导学生做好“20+10”。看20分钟的新闻,成为学生傍晚最想完成的作业,学生把它当做是一种享受。要求学生看完后,大致地把新闻内容记录下来。说10分钟新闻,每天语文课前10分钟,是学生最兴奋的时间点,说新闻、听新闻、论新闻……每天让学生的头脑中传入新的信息,一段时间后,教师进行适当梳理。例如,在这学期中,学生谈到的新闻内容有许多:①食品卫生新闻,如查获地沟油、有毒腊香肠缴获、禽流感等;②影响环境的新闻,如上海黄浦江边的死猪事件、杭州西湖的黑水事件;③社会治安方面的新闻,如微信敲诈、酒驾事件……通过“20+10”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速记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还积累了习作的大量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还怕没话可写?

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活动,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乐。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文章”,才能把真情自然流露出来。

二、借风使力——学段式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运用教材,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学习中,教材不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趣,更重要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学生就是在不断阅读、仿写中成长的,特别要注意段落结构,并采用优美的语句。例如,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一文,这篇文章段落很有特色,采用总分结构,可在课件中出示校园中的几处实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写作。

《桂花林》片段

教学楼后面的那一片桂花林真是太美了。这里的桂花真多呀,多得像那星星一样数不清。这里的桂花真黄呀,像粒粒黄金似的。这里的桂花真香呀,香得空气中有甜味儿,让人心醉。

《荷花池》片段

校园里的荷花池真美呀。站在教学楼走廊上,远远望去,这简直就是一幅灵动的水粉图。走近一看,满池的绿荷随风舞动,粉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个个少女在风中舞蹈。凑近一闻,阵阵荷香,淡雅、清幽,让人心旷神怡。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技巧,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现学现用,总分段式结构,容易掌握。学生在模仿中生成习作,在习作中不断创新。

三、迁移运用——写传神

有人说,学好语文的唯一秘诀就是“多读多写”,仅此而已!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章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文章是怎样写的。参悟到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最重要的是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怎样把特点写传神。例如,语文课上,笔者带领学生解读完严监生临死前的经典动作——两个指头。透过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吝啬鬼。

生2:守财奴。(迫不及待地补充说)

生3:临死前还不忘记让赵氏挑掉一茎灯。真是爱财如命。

师:是呀,文章就是抓住一个动作描写,把人物写得如此传神。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写写身边的同学,写一个片断,写出其特点,文中不准出现真名和绰号,写完后,让大家猜一猜,你写的是谁?(自己暗喜,现学现用,好!)

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随后一片安静……5分钟以后,90%的学生完成了,还有个别学生可能一下子完不成,需要教师帮助。

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都低着头,不敢交流。

环顾四周,突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小男生勇敢地举起了手,笔者稍稍等待……第2个……第3个……大家静心期待着!

生1 :(简练话特点)他戴着一副眼镜,膀大腰粗,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学生大声回答:单××!

是呀,他是班里最胖的男生。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把同学的特点说出来了。好!还有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生2:(含糊不清)她是我的好朋友,稀疏的刘海在额前有气无力地搭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樱桃小嘴,笑起来真好看,露出两颗小虎牙。

学生一下子猜了七八个人,但都没有答对,最后还是她自己说出了好朋友的名字。

师评:这样的女生太多了,外貌描写特点不明显,让人猜不透。

生3:(小喇叭)“哈……哈……哈。”(班里的大嗓门又笑开了)在一次运动会上,老师让她担任拉拉队队长,她高兴得跳起来,喊道:“我……是……队……长!”旁边的学生都捂着耳朵,一哄而散。在男子800米比赛中,作为队长的她使出吃奶的劲喊道:“加油,加油……”整个操场都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还挥挥手,示意大家也跟着一起喊。我喜欢这大嗓门的小女生,直爽!开朗!你们猜她是谁?

学生齐喊:吴××。

师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语言描写成功!

生4:(口水哥)大伙儿喊他口水哥,薄薄的嘴唇上老流着口水,还爱用口水作弄人。经常见他把口水涂在手指上,点在别人的脑门上,还称之为“一阳指”,令同学们经常为此尖叫,他还把口水弄在自己的文具、桌子、身上……让人不敢接近,这就是我班的口水哥,好恶心!

学生不约而同地喊道:许××!

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此时的效果比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要有效得多。

生5:(“女生”男)平日里,这男生特女性化,说话翘着兰花指,娘娘腔十足。别说不行!上周三上体育课,我和他一同在打篮球,我把球抛给他,他接不到球,跟着球跑了好远一段路,好不容易把球抱了回来,有气无力地向篮筐投去,只见球在天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结果球连个篮筐也没有碰到。这就是我们班的“女生”男。

生6:(由掌变拳)老师扫视教室,边看边数着:“1、2、3……”我快速举起右手,环顾四周后,又把伸直的手掌变为拳,我真的很害怕,乘老师不注意,又轻轻地放下手。事后,我真的有些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勇气回答。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中。这就是精彩的奇迹!由学生创作的精彩!恰当运用写作的技巧,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这是一个静心期待的过程,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学生静心写作,反复修改,以及写作技巧的迁移和运用,才能把人物特点写神。

四、谋篇布局——话首尾

设计是写作构思在“布篇谋局”上的前提,让学生知道动笔写之前要考虑怎样写,写哪些故事,故事之间有哪些内在关系,如何体现主题,还要注意篇章整体上的过渡与照应。总之,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得好,是因为事前构思得好,要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写。

阅读本位思维,大多集中在字词句的研读上,集中在语感的培养上,而指向写作的阅读要落实在篇章结构上,注重培养“段感”和“篇感”,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段是构成篇的基本元素,如何组建“段”成“篇”——谋篇布局,这是写作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谈谈首尾呼应式的布局。

1. 名人名言,点明中心

例如,教学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开头和结尾都很有特色。开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开篇总起,提出观点。结尾——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学生在《我的理想》习作中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画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首尾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更有说服力。

2. 强调“日子”,增加印象

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结合起来。通过课件出示首尾部分,让学生比较着读。开头:“1927年的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遇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我又哭了……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通过朗读,让学生归纳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那么,今后在写作上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3. 开门见山,突出中心

例如,教学散文《匆匆》时,出示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不仅要让学生诵读,也值得学生积累。作者把时间悄悄溜走写得淋漓尽致,原来作者采用的是排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再话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一去不复返,这既是文章的中心,又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还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学生在《我的理想》习作中这样写道:“(开头部分)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想当一名辛勤的园丁——一名老师。”(结尾部分)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能有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最终才能实现它!”

笔者尝试在阅读中渗透草根式的“指向性习作”,关注课文“怎么说”,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让“阅读”和“习作”紧密链接,让“读”与“写”完整融合,语文教学逐渐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细数着自己在“指向性习作”教学中的点滴收获,亲闻着学生习作中的芳香,走进那片桃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指向性阅读习作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精品课程录像技术分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