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6-08-10谢有顺,李德南

文艺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著者芭蕉佳佳

主持人语

本期“新锐”栏目推出的作家是皮佳佳。

皮佳佳既写小说,也写散文、古典诗词赋,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她的作品,先后刊发于《十月》《中国作家》《诗刊》《作品》《光明日报》《中国诗歌》等报刊,多篇小说被《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并以《方死方生》为题结集出版,她的古典诗词赋作品,也曾获得多个全国征文奖项。皮佳佳的文章,既见才情,也见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长期浸染,使得她在写作小说时,会有别的青年作家所不具备的精神质地和美学质地。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学者张克来写作综论。张克同样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哲学功底,在鲁迅研究领域也有个人的心得。在《也拷问然而伴随着悲伤》一文中,他对皮佳佳的《彼岸天堂》《夜色无色》《方死方生》等作品进行了细读和比较:“《夜色无色》是令人激动的作品。如若容许熟读鲁迅作品的笔者做一个不尽严谨的类比,如果说,《彼岸天堂》是著者的‘《呐喊》’,《方死方生》是著者的‘《彷徨》’的话,那这篇《夜色无色》就应该是她的‘《野草》’了。作家的丰富究其根本应该是精神类型意义上的,与前两篇相比,《夜色无色》显示出了著者更强大、也更具冲击力的可能性。”

张克在文章中还指出,皮佳佳“在文学的追求上是高度自觉的,笔力的劲拨也尤为可喜。更可喜的是,她既不像老子那样坐在屋子里透过一个小孔看世界,虽冷峻却无情,也不像庄周那样选择和世界一起逍遥、徜徉,虽宏大毕竟荒唐。她还是更愿意亲近、体贴每一处卑微人生中的细微,她能果敢的呐喊也愿接纳彷徨,她也拷问然而伴随着悲伤。”因此,皮佳佳所写的,是“有温度的文学”,令人期待。

青年批评家陈培浩的《芭蕉树上结水仙》一文,则对皮佳佳的短篇小说《庭前谁种芭蕉树》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他看来,“《庭前》相比于皮佳佳以往小说在题材写法上也颇为不同。她之前的《方死方生》和《罪愆》都将某种追问镶嵌于一个侦破结构中,使思索有一个颇具可读性的通俗外壳。可是《庭前》却放弃了这种严肃与通俗融合的途径。小说本身并无前后连贯、环环相扣的情节,更别说什么跌宕起伏、悬念四起了。然而那些看似散乱的人和事却通过欧阳教授的现实处境和记忆闪回有效地组织起一种精神张力:那便是,美已经沦落,如芭蕉之易毁,而认同并寄身于美者,他们如何确证自身的尊严,他们将何去何从?如果明了这一精神主题,则不但不会感到情节散乱,反而将与人物共呼吸而心有戚戚焉。”

两位论者的文章,除了有深入到文本内部的分析,也有哲学的、美学的视野,鞭辟入里,读者们在阅读皮佳佳的作品时不妨作为参照。

皮佳佳

80后,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作品见于《十月》《中国作家》《小说月报》《诗刊》《青年文学》《作品》《飞天》等,已出版小说集《方死方生》。

猜你喜欢

著者芭蕉佳佳
欢乐的歌
芭蕉上练字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