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016-08-09李朝国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病病句语序

李朝国

一、常见的病句类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唆(词语赘余)、词语误用、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1. 成分残缺:即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如:

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我们院子的阿姨出席了社区“五好家庭先进个人”。(缺少宾语“的活动”。)

2. 搭配不当:即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的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舞姿”不能和“回响在我耳边”搭配。)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听到的”不能和“阅读时代的复兴”搭配。)

③主宾搭配不当,如: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态度”与“提高”搭配不当。)

④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春天到了,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姹紫嫣红”不能修饰“梨花”。)

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只要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只要”和“才”搭配不当。)

3. 重复啰唆:即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如:

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句中的“从来没有过”和“空前”意思一样,只用一个就可以了。)

听说学校要成立文学社,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首先”和“第一个”是同义词,在这句话中同时出现显得多余,应将其中一个删去。)

4. 词语误用: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词义轻重不当,或者关联词误用。如:

经过三年的努力拼搏,王小明取得了中考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必须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在这个句子中误当褒义词用,应改为“鼓动”。)

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连词,这个句子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不当,应改为“不管”。)

5. 语序不当:即句子语序错乱。如: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句子中“2900年前”和“新出土”两个修饰语(定语)排列次序不当,会使人误解为“文物”是2900年前出土的,应改为“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文物”。]

6. 句式杂糅: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造成句子不通顺的现象。如: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这个句子把反问句和判断句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7. 表意不明:即一个句子表达了多种意思,造成歧义,使听者误解。如:

小明和小张的妈妈到商店去了。(去商店的是小明还是小明妈妈?造成了歧义。)

他新买的自行车没有锁。(“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8. 不合逻辑:即句子的表达不符合语言规律,或者表达的意思违背生活逻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前后矛盾,如: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②主客颠倒,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人对物不陌生。)

③否定不当,如:

司机师傅要控制车速,以防止追尾事故不要再次发生。(“防止”的是“再次发生”,应该去掉“不要”。)

④“一面”与“两面”不对应,如:

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前面是双方面,后面是单方面,应该在“取得”前面加上“能否”,或者去掉句子开头的“是否”。)

⑤概念混淆,如:

张敏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西游记》《水浒传》《新华字典》等几十本文学书。(《新华字典》不属于文学书,应去掉。)

⑥并列不当,句子中出现交叉、包含的关系。如:

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工具书、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句子中的工具书和辞典、《现代汉语词典》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应改为“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实例解析

(2015,贵州安顺市)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识能力。A项,“龙宫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可将“季节”改为“地方”;B项,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在“构建”前加“能否”;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句末添加“的服务”。

[答案] D

(2015,湖北武汉市)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B. 长江文明馆的筹建填补了全国范围内没有以大河流域为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C. 城管委鼓励在地铁站周边设置非机动车收费停车位,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D.“湖北省环保政府奖”近日揭晓,获奖者中首次出现两位农民,并代表获奖者发言。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识。D项,“并代表获奖者发言”主语不明确。

[答案] D

(2015,广东省)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B项中的修改不正确,因为该项语病为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答案] B

(2015,山东德州市)下面语段有多处语病,任选两处修改。

①颜真卿、东方朔、董仲舒的故事,让德州这个城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无比丰富。②德州,也是一个与廉颇、晏婴、宋哲元、时传祥等名字密不可分的。③建筑独特的董子街、黑陶的工艺精致、科技领先的太阳谷、风光旖旎的长河公园,都是她靓丽的城市名片。

修改:

[解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①是句式杂糅;②缺宾语;③“建筑独特的董子街”“科技领先的太阳谷”“风光旖旎的长河公园”是三个偏正短语,且中心词都是名词,而“黑陶的工艺精致”是主谓短语,应改为与其他三个短语一致的短语。

[答案] ①删去“充满了”或“无比丰富”;②在句末加“地方”或删去“一个”;③“黑陶的工艺精致”改为“工艺精致的黑陶”。

(2015年,江苏镇江市)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雾霾害人,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①能否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治霾成功的关键。为此,②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霉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比较有效。实施的办法是在城市的所有高层建筑的顶部,装上喷雾喷头,向空中喷水雾,这样水雾在空中下降的同时,就吸附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并把这些微粒带到了地面。③当然喷洒设备要进行定时控制——在夜深人静时加强喷雾时间,在白天人们上班时停喷,以不淋湿行人的衣服为度。④不过,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而且风大之时效果差,不适合广泛应用。

(1)第①处不合逻辑,应删去 。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 词语后增补 。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识别与修改。第①句不合逻辑,“能否”与“成功的关键”矛盾(“两面”对“一面”);第②句成分残缺,“采取”后面应有宾语;第③句“加强”和“时间”搭配不当,可改为“加长”或“延长”;第④句语序不当,“而且”有递进意味,“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意思更深一层。

[答案](1)“否”或“能否”;(2)“水雾”“的方法”(或“的办法”“的措施”均可);(3)“加强”“延长”;(4)“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风大之时效果差”。

三、技巧点拨

病句考查中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和修改题。对于选择题,要熟识造成句子语病的原因,用排除法或筛选法逐一破解。对于修改题,要掌握修改病句的一般思路。

①读懂原句,弄懂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②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句子的病因所在,弄清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③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先要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再动手改。

④仔细检查,保留原意。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猜你喜欢

语病病句语序
师生讨论改病句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省略主语不是语病
——也说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处“语病”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
媒体常见语病辨析六例
抓住特定词语辨语病——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
2013年高考语病题分类解析
关于“病句”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