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永松:永远的《汉声》

2016-08-09余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杂志

余冰

书籍装帧艺术家黄永松的名字,是与《汉声》连在一起的。他是《汉声》的创办人,现任汉声杂志社发行人兼总策划及艺术指导。1943年黄永松生于台湾桃园县,1967年台湾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毕业。1971年1月,他应邀参加了英文版《ECHO Magazine》杂志创刊的筹备,从此终生结缘。这是一个以中国人的角度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杂志,1978年出版了六十期后停刊。又创刊中文版《汉声》,取“大汉天声”之意。黄永松说,一位前辈告诉他:传统好比人的头颅,现代有如人的双脚,现在的情形是把传统抛在后面,双脚往前跑,是一个缺乏肚腹的断裂状态。文化工作者应有为此断裂做一个“肚腹”的担当,把它们连起来,使现代中国人能衔接传统与现代,全身前行。《汉声》就是这个“肚腹”。黄永松以坐标为喻,如果说英文版《ECHO Magazine》杂志属于连接东西的横坐标的水平交流,那么,到《汉声》就转变成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坐标,是古今衔接了。

黄永松认为,以四书五经等传世经典为代表的大传统文化(也称“雅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所代表的小传统文化(也称“俗文化”)同样重要。所谓俗到极致就是雅,雅到极致就是俗,只有做到雅俗共赏,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中衣食住行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会让读者更感兴趣。因之,见证、记录、保护和抢救即将流失的民间文化,就确定为《汉声》的使命。从创刊到今天,从台湾到内地,四十多年来,《汉声》只做一件事:记录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深入民间,是黄永松持之以恒的工作方式。《汉声》以“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5大种为立体框架,建立了涵盖10个类、56个项目及几百个目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汉声》坚持采集的民间文化,一般要具备4个条件:首先是做中国的,不做外国的;其次是做传统的,不做现代的;再次是做活态的,不做消失的;最后,最基础的是做老百姓的。黄永松率领他的团队寻访台湾和大陆乡村,几乎走过每个有着活态民间文化的地方,以一本《汉声》杂志为载体,记录传统工艺的现状、技术和历史,承接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每一期《汉声》都有一个主题。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福建土楼、贵州蜡染、惠山泥人、陕北剪纸以及风筝、面食、年画、中国童玩、中国女红……读者想到和想不到的题目,都为《汉声》的详密的选题覆盖,成为一个个专辑,每一个题目都别有洞天。但是,不少原生的聚落、传统民间手工艺未能敌得过时代的浮躁,正从生活中渐渐消失。大多数时候,记录者只能是见证工艺消失的过程。所以,黄永松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与摄影并陈的手法,去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遗产。《汉声》的每一个专辑,都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全记录”,要拍摄完整的制作工艺,并要记录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无锡惠山泥人是原生态原真的艺术。惠山泥人里最绝妙的是手捏戏文,人物形象取材于京剧、昆曲以及地方戏曲。捏泥人需要两人无间合作,一人捏塑,一人彩绘。记录时一张一张拍照,仅整理出的工序照片就三千余张。泥人一条街的变迁这个项目,《汉声》持续了8年才结集成册。

“山西面食”专题是黄永松2004年主持进行的田野调查。一路问面、观面、记面、讨面、食面,不仅了解与山西面食有关的民间习俗,还采集了110种原汁原味制作面食的手艺,如平遥面疙瘩、太原馒头、丁村花卷等。各种面食的制作工艺拍摄完整,记录精确,并组织反复试做。

红遍世界的“中国结”今日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发掘人和整理人就是黄永松。1976年,《汉声》刊登了一系列多方收集并经过整理、分析的中国传统结艺,描绘介绍了各种结的编制过程。过了5年,又出版了中国编结的历史及编结的种类、工具、材料、工艺,并给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命名为“中国结”,续存了中国民间手艺的命脉。

台湾文化学者林文琪称许《汉声》,“不仅以内容获得美誉,装帧设计更是业内标杆”。黄永松说,《汉声》的设计,“我们是有感觉和感情的设计,不是套模式的。每本都有它的生命在里面,从最外表的封面,一直进到里面,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汉声〉编辑生涯讲座》)。

《汉声》的主题式的专题研究及报道,不拘形式,不依旧法,不循常规。每一期根据当期的主题特性进行设计,开本大小、封面版式、册数等全部可变,甚至出刊周期也会依据内容所需的实地田野调查及观察期程而适当调整。《汉声》突破定则,改写了杂志编辑出版的传统模式而领异标新。

《汉声》的封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但决不是传统的拷贝。诸如,《瓜瓞绵绵》中太极图的运用,《美哉汉字》中“龙”“凤”的亦字亦图,传统要素在这里被创造性地再现为现代新的设计语言,渗透入装帧的总体构思。黄永松说:“传统和时尚从来就不是剥离开来的,时代的发展一定是传统中有时尚,继承中有发扬。”(方小东:《〈汉声〉,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肚腹》)

版面体现了书刊的整体艺术形象,是书刊装帧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声》的版面是传统与设计并存。《福建土楼》中叙述方楼到圆楼变迁的文字,不仅配以实景照片,而且有极具专业水准的建筑平面图、剖面图和细部图解。《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中例图工细,色彩鲜艳,装饰排序富有韵律感。

杂志纸张的选择与印刷、装订的技术处理,《汉声》则根据不同的内容决定取舍。《陕北剪纸》中的剪纸选取了不同的色纸来印刷,还原了剪纸的原生态,饱含着稚拙之美。《蜡染》开启书盒的过程,就是重现蜡染工艺的次序。“小题大做,细处求全”,铸就了《汉声》主体鲜明而形式多变的艺术形态。

黄永松和他的团队,“由于每一期都抱持比做书还严谨的编辑、考察及设计的精神,《汉声》杂志持续地创新专题内涵及视觉设计,不断打开书籍制作的可能与视野”,林文琪说,“书籍装帧艺术的这条路,《汉声》是不断发现新风景的开垦者,一期一期的《汉声》杂志,诉说着历久弥新的饱满热情及耀眼成就。当你翻阅内涵丰实的每一期专题,欣赏它的版型呈现、视觉美感、图文制作,以至于套装盒型,每一期的设计巧思、体贴的轻质选纸,你一定再次赞叹其整体之美。《汉声》杂志示范了文化人的不断进取与开创,一如其致力保存的珍贵民间传统及工艺,本身就是光耀传世的文化艺术品”(《从〈万古江河〉谈起——〈汉声〉杂志的装帧艺术》)。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杂志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高人隐藏在民间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