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管理初探

2016-08-09于明明

出版广角 2016年10期
关键词:出版企业人才管理互联网+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培养、造就适应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的出版人才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从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入手,探索新常态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方法,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出版企业;人才管理

【作者单位】 于明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给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网民在2015年“双十一”单日创造的交易额就达到912亿元[1]。毋庸置疑,互联网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已经将中国置于“互联网+”时代全球最令人瞩目的位置。2015年3月,“互联网+”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互联网将更大程度地影响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中国各个产业的发展及人才的管理。

一、“互联网+”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管理,必须基于中国出版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图书出版市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日新月异。根据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调查与预测,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享受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购买图书,未来中国电子书市场仅消费类图书一项,占总收入中的比例将从2014年的3.4%增长至2019年的11.2%[2]。与此同时,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渠道图书销量已占整体图书总销量的37%。

“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的巨大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出版业务管理的“互联网+”转型和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拓展。业务管理转型即传统出版企业在前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自建或者引入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当当网等线上营销渠道与平台,实现扩大产品销量、提高读者关注度、准确推送产品和提升总体服务水平;在后台借助互联网优化企业自身组织、人才管理与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出版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提升管理的效率与精细化水平。新业务拓展是指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新的出版产品与服务,包括开发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的电子书及APP、网上互动式教辅出版物及搭载在各类数字化出版物上的广告服务业务等。上述两种转型的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业生态环境日益发展与复杂。互联网的力量已经推动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企业纷纷进入出版业,典型的案例就是亚马逊宣布大力进军出版业、腾讯开通“微信读书”。与此同时,借助自建、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拓展自身的“互联网+”能力,日益成为传统出版企业的重要手段。浙江新华书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博库网络有限公司就是传统出版发行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成功案例;安徽省最大的出版发行企业皖新传媒通过与腾讯合作打造智慧书城,构建体验式O2O书店;中文传媒2014年通过并购北京智明星通公司,重组北京百分在线信息技术公司和福州思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战略举措,推动公司跨入互联网国际化业务领域,实现优质内容资源在移动终端产品化。这些案例都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的生动体现[3]。

第二,行业内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随着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网速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3G/4G数据业务的成熟和费用的降低,促使数字出版迅速崛起,并衍生出了诸多新的业务模式。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推送与收费模式、微信的手机渠道图书推送免费与付费阅读模式、纽约时代公司的付费墙(Paywall)浏览权限控制与付费模式、百度电子书+第三方广告收费模式、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等,都是出版业务模式创新的例证。

第三,出版发行企业与读者的交互渠道多元化。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终端应用为广大出版发行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与终端消费者互动的平台。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哈佛商业评论等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借助构建微信订阅号、手机APP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与移动终端应用,实现了与更大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读者的关注度,随时随地推介新产品,了解客户的需求与心声。

第四,出版业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力量彰显。互联网应用以及数据存储计算能力的日益提升,使得传统出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多地挖掘被忽视的客户需求,精准地设计与营销新产品。广大读者既是顾客与服务对象,也是出版企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未来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所掌握的顾客分类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精准地推送自身产品或者第三方产品与广告。以少儿图书为例,如果借助互联网图书销售平台,向孩子家长推送相应年龄的少儿读物,成功率相对较高。而上述情境的实现,需要出版行业经验、资源与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紧密结合,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出版业大数据技术专业公司,利用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等数据获取与分析手段为广大出版企业提供专业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管理设想

“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人才管理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才能适者生存,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在打造“互联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管理的“互联网+”转型,主要包括人才战略与组织管理、人才获取、人员能力开发、人员激励以及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战略与组织管理方面。基于上述 “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在互联网营销平台与软件应用建设、企业兼并与收购、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出版企业亟待依据自身 “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战略,明确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长期的业务能力需求及人才发展方向,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的短板,设计与调整传统的人才战略与组织结构设置。

第二,人才获取方面。“互联网+”时代应重点考虑通引进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开发、兼并与收购等方面的相关业务专业人才,提升企业“互联网+”转型期能力建设的速度。在引进方式上应改变传统招聘广告加面试的形式,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线上人才信息收集、基于数据分析的人才简历自动筛选和基于互联网的人才线上分级测试。这既有利于扩大备选人才的范围,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可复用的招聘网站降低招聘成本,也有利于应聘者节省时间与资金,提升“互联网+”时代人才对现代化出版企业形象的认知认同。

第三,人员能力开发方面。出版发行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培训课程,结合企业对未来出版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分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易学的互动式网上培训课程库,实现不同职级、不同专业人才培训课程的客制化。同时,国内外也有很多成熟的企业通用课程服务提供商,如知名的Skillsoft公司,能够提供成百上千的互动式人才领导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课程。此外,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人才培训课程、员工内部知识交流平台也日益普及。采用导师制的企业,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企业内部职业发展导师,其导师也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内部数据库,查看员工培训课程的完成情况、知识共享平台的贡献、入职纪念日及生日等多方面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这些都是出版企业进行人才培训与能力素质提升的良器。

第四,人员激励方面。出版企业可以借鉴很多国外优秀企业的做法,即员工的个人年度绩效目标、年度绩效评估结果与反馈,都在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个人绩效主页上提交和记录。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对不同专业与职级的人才要求等维度,制定自己的年度绩效目标,在互联网数据库中记录下来并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以便年度回顾与自我评估,也为企业未来的选拔与任用提供可参照的历史数据与记录。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绩效积分的形式,对员工的各种符合企业价值观、绩效表现突出的行为进行物质奖励。员工可通过企业内部的绩效积分奖品网站,依据积分的多少换取各类奖品。这些网站基本都可以采取外包给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司的方式运营。

第五,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方面,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应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员工个人主页的界面集成,实现员工个人信息、劳动合同、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发放、年假使用情况等的整合、集中发布与查询,并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实现上述功能的随时随地应用,提升人才服务的效率。

“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才能顺利实现“互联网+”转型。在人才管理上,如果能基于“互联网+”的全方位人才管理手段,为员工创造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才管理活动中不断提升出版人才的互联网应用技能与“互联网+”意识,将极其有利于推动这一历史意义的转型。希望我们每个出版人能够不断完善、提升互联网思维水平和出版企业的人才管理水平,最终让中国出版业立于世界出版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巅峰。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6.

[2]普华永道. 2015-2019年全球娱乐与媒体行业展望报告[Z].

[3]左志红. 中文传媒:用“互联网+”引领转型升级[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5-25.

猜你喜欢

出版企业人才管理互联网+
铁路局站段青年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于考核因素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探析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瓶颈研究
试论企业海归人才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