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研究-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2016-08-07黄仕平袁克礼沈晓君黄小伟

竹子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赤水市竹材示范园

张 喜,文 弢,2,黄仕平,霍 达,袁克礼, 李 丹,2,沈晓君,姜 霞,黄小伟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 4.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贵州 赤水 564700)

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研究-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张 喜1,文 弢1,2,黄仕平3,霍 达1,袁克礼4, 李 丹1,2,沈晓君3,姜 霞1,黄小伟4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 4.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贵州 赤水 564700)

应用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研究了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结果表明:①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0.2%,竹林资源占全市森林面积的47.3%,竹业循环经济呈种植-加工-废物循环利用3级环状模式,形成的毛竹林资源推动竹材加工和竹浆企业拉动杂竹林资源发展的竹产业模式具有赤水特色。②竹林资源量和加工企业及生产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竹产业示范园规划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由竹深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竹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和竹生态旅游-资源培育集聚单元组成的“一轴、三类和四单元”式核心区分布格局,以及由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形成的竹产业示范园构想。③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技术研发应用和竹业品牌创建,园区建设将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竹资源;竹加工;产业生态学;竹产业示范园;规划

我国竹类植物近39属500种以上,主要分布于N400以南、海拔3 500 m以下的黄河流流域以南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1-2]。竹林面积近5×106hm2,竹产业从最初的日常用品到至今拥有10余类1 000余品种的庞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达9×1010元,成为部分产竹县(市)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支柱之一[3],也为其它产竹国家及地区的竹类资源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案例。随着我国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竹区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是一个能充分协调竹林资源保护和竹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规划建设势在必行,已成为竹业领域的关注焦之一。

丹麦Kalundborg共生产业体系[4-5]的发现带动了产业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生态工业园[6-7]、生态乡镇[8]和经济开发区[9]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关系[10]、物流[10-11]及人为活动影响[12]和能值[13]分析,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14]和脆弱性[15]、建设标准[16]与评价指标体系[17]等方面。国内制定了清洁生产标准制定技术导则[18]、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19]和审核指南制定技术导则[20]及若干行业标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21]、和综合类[22]、行业类[23]及静脉产业类[24]生态工业园区标准,推动了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目标的生态产业发展。在竹产业化发展模式[25]、毛竹产业链设计[26]和竹业循环经济[27-29]研究方面已有部分文献,现代高效竹产业示范园区的研究与规划建设还未见报道,无疑对我国竹林资源建设和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本文以中国竹子之乡的贵州省赤水市为例,分析竹产业示范园的形成要素与构建原则、产业布局及单元特性和主要建设内容与配套项目,研究资源、产品、资金和信息流结构及动态,为竹产业等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示范案例。

1 规划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规划区概况

赤水市[30]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理范围E105°36′25″~106°14′56″,N28°15′02″~28°45′58″。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大娄山系西北麓、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海拔变幅221~1 730 m,多在400~1 200 m之间。属四川沉积湖盆、为扬子区四川盆地分区泸州小区,出露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面积分别为515 km2、1 280.5 km2和1.5 km2。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52条,河网密度达到0.7 km·km-2,全市水资源总量1.0×1010m3、地表水资源量为9.5×109m3。土壤有5纲、5类、8亚类、18属及46个土种,其中山地黄棕壤、黄壤和紫色土面积率为0.25%、27.79%和60.59%。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海拔高度293 m)18.1℃,1月均温7.9℃、7月均温28.0℃,≥10℃积温5 888.3℃、279 d,≥20℃积温3 307.3℃、133.5天。年降水量1 286.8 mm,蒸发量1 307.1 mm,年日照时数1 297.7 h,年太阳总辐射量2.11×103MJ·m-2。属中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川黔边缘赤水河谷中山樟栎林+松杉林+毛竹林小区,有高等植物2 116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 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有乡土竹种12属30余种,引进且适生的外来竹种约100余种(品种),竹林中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v.pubescens)林分布海拔变幅600~1 200 m、以800~900 m间最多,杂竹林分布海拔低于毛竹林,包括绵竹(Dendrocalmusfarinosus)、黄竹(Bambusarigida)、慈竹(B.affinis)、料慈竹(B.distegia)、撑篙竹(B.pervariabilis)和撑绿竹(B.pervariabilis×D.daii)等。

市域国土总面积1 801 km2,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住有汉、苗等26个民族,城镇化率达42.6%。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105人、户籍总人口3.1×105人,其中农业人口2.37×105人、非农业人口7.3×104人,总户数1.0×105户。赤水港是贵州第一大港,客货船可至上海等长江沿岸各大港口。赤水至仁怀和泸州高速公路通车,公路里程2.3×103km,其中等级公路6.2×102km。全市生产总值在2012年、2013年为4.9×109元、6.0×10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17.4%,其中竹加工业产值为2.1×109亿元、1.9×109元。2013年第一、二和三产业比值为15.6%、46.7%和37.7%,固定资产投资9.1×109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0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6%、7.1%、14.5%、12.9%。

1.2 研究方法

1.2.1 系统及边界 现有赤水市行政区域为界,分析数据由相关局(办)提供。

1.2.2 竹产业界定 竹产业是以竹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创造产出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和。狭义竹产业就是竹加工业,包括竹筷、竹地板等;广义竹产业包括由资源培育、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形成的竹产业链网,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1.2.3 资料收集方法 以赤水市为主、辅以国内外其它地区,收集相关竹产业的期刊论文、专业书籍和网站[3,5]资料,分析竹产业发展动态;实地走访赤水市竹业龙头企业,了解竹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1.2.4 执行规程 以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编制导则为主,参照清洁生产[18-20]和生态工业园[21-24]建设相关标准。

2 结果分析

2.1 竹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0.2%,竹林资源占全市森林面积的47.3%,形成的毛竹林资源推动竹材加工和竹浆企业拉动杂竹林资源发展的竹产业模式具有赤水特色,竹业循环经济呈种植-加工-废物循环利用3级环状模式(图1)。

市域现有各类涉竹加工企业与个体业160余家,具有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造纸、竹工艺品、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近300个竹加工品种,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和国外20多个国家(地区)。年产能中,包括笋干、玉兰片,以及特产礼包、酒店专供和休闲散装系列的竹笋达3×104T,平竹和立竹砧板1.8×106个,漂白、双生和工艺竹筷3×108双,竹工艺品1.2×106件,竹沙发芯3×105套,精制家具3.5×104件(套),竹浆2×105T,竹纸5×104T,竹编胶合板2.7×104m2,原竹和碳化竹地板4.1×105m2,杂竹料块1.1×106T,箱板2.4×106块。竹废料肥合肥厂1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沙椤(Alsophilaspinulosa)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洞沟和十丈洞风景区等以竹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景区4个。竹林除具有重要的游憩功能[31]外,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32-33]是林下种植和养殖的理想场所。以竹材、竹笋和竹浆加工业为主要龙头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已成为赤水市竹产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

2.2 竹产业示范园构建要素及规划原则

2.2.1 构建要素分析

(1)竹林资源量及组成结构是影响竹产业示范园规划的基础性要素。赤水市现有毛竹林3.1×104hm2,杂竹林5.6×104hm2、其中非林地造杂竹林面积占15.74%,毛竹低产林面积占50.00%、杂竹占27.72%,林场(站)经营的毛竹林面积占18.28%、杂竹占5.72%,可造林的林业用土地面积3.0×103hm2、占现有竹林面积的3.45%、国土面积的0.02%。表明赤水市竹林可扩容的潜在面积量较小,现有竹林中低产林面积比重较大,由农户经营的竹林面积比重较高。

不仅如此,竹林资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图2)。竹林面积>5 000 hm2的乡(镇、场、办)中,赤水河谷主要包括元厚镇、葫市镇、丙安乡、复兴镇、以及下游的大同镇和天台镇,习水河谷主要包括长期镇和长沙镇,市区的金华办、文化办和市中办的竹林分布<300 hm2。毛竹林平均密度>0.2×104株·hm-2的乡(镇、场、办)有文化办(0.95)、天台镇(0.45)、官渡镇(0.32)和旺隆镇(0.22),杂竹林平均密度>0.4×104株·hm-2的乡(镇、场、办)有旺隆镇(2.13)、大同镇(2.04)和文化办(0.79),而经营水平较高的林场(站)的毛竹林为0.08~0.14、杂竹林为0.10~0.12,表明立竹密度受林分平均胸径和经营水平的综合影响。

图2 赤水市竹林面积(左)和立竹密度(右)的空间分布图(2013年度林地更新数据,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Fig.2 The area (left) and density (right) of Moso and miscellaneous bamboo forests in various villages and towns of Chi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

(2)竹加工企业数量及生产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竹产业示范园规划的重要因素。赤水市有竹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业分布的乡(镇、办)级行政单元占88.24%(图3)。企业数量分布率≥10%且分布在赤水河谷的有金华办(14.47%)、天台镇(10.53%)和大同镇(14.47%),习水河谷的有长沙镇(13.16%),其中竹材、竹笋和竹浆业加工龙头及企业集群分布在文化办、天台镇和金华办为中心的市域;个体加工业主要分布在赤水河谷的复兴镇(54.37%)、葫市镇(26.21%)和丙安乡(12.62%)。竹加工产值中,企业占98.88%、个体占1.12%,个体加工业呈有数量而无产值优势的趋势;竹加工产值≥5%的乡(镇、办)主要分布在赤水河谷,有金华办(54.24%)、复兴镇(17.13%)、文化办(7.47%)和天台镇(7.46%)。

图3 赤水市竹加工企业(左)和产值(右)的空间分布图(2014年数据,由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提供)Fig.3 The number (left) and output values (right) of bamboo-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various villages and towns of Chi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

2014年度赤水市竹材实际消耗量和需求量结构中(图4),毛竹为3.04×106根、7.94×106根,杂竹为0.96×105T、9.34×105T,竹笋为3.22×104T、5.37×104T。毛竹和杂竹的可砍伐量分别为5.0×106根、5×105T,大于实际消耗量、小于需求量,提高现有竹林生产力是满足加工产能的重要手段;竹笋的实际消耗量小于需求量,且竹笋产能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竹资源需求和消耗量的区域性分布明显,毛竹材需求量主要集中在文化办(37.14%)和复兴镇(31.16%),分别是新锦竹木制品和贵州中竹新宇有限公司等毛竹材加工集聚地,由于2公司限产造成毛竹材相对消耗量排位中葫市镇(14.33%)和丙安乡(11.12%)提升。杂竹需求量主要集中在金华办(85.65%),是泰盛集团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竹浆加工集聚地,由于公司停产造成杂竹材相对消耗量中白云乡(13.95%)、宝源乡(10.41%)、丙安乡(18.74%)、长期镇(26.03%)、长沙镇(11.17%)和大同镇(12.53%)排位靠前。竹笋需求和消耗量主要集中在天台镇(93.11%、93.28%),是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等竹笋加工集聚地。

图4 赤水市竹加工企业原料消耗量(左)和需求量(右)的空间分布图(2014年数据,由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提供)Fig.4 The consumption (left) and demand (right) of bamboo raw materials in various villages and towns of Chi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

2.2.2 构建原则及建设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区构建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以提高现有竹林单产与综合产出,实现竹浆(纸)、竹材和竹笋制品的标准化、配套化和规模化为目标,提高竹材综合利用率。(2)优势产业原则。实施毛竹和杂竹林低产改造与丰产培育,形成竹料-竹浆-竹纸-竹纤维、竹材制品-竹工艺品、竹笋-竹笋制品和竹生态旅游为主要节点的产业链环。(3)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积极推进各种农业资源要素聚集,提高园区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4)高标准原则。以现有国标、行标、地标和企业标准为基础,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竹林基地建设和竹产品加工,提高产品的专利化水平。(5)科技引领原则。以《竹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DB520381-2005)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竹业科技成果、生产手段和经营模式,优化种植模式、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6)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增强服务能力。(7)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竹产业发展为龙头,积极发展竹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

通过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转化和推广一批竹产业科技成果,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孵化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竹加工企业,使园区基本实现操作规程化、管理企业化、产品标准化、生态良性化的运行机制,实现园区内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普遍,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形成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竹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成为省级(国家级)竹产业高新技术研究示范、资源利用转化、物种多样性保护基地。

2.3 竹产业示范园规划布局及单元特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多类型并存、滚动式发展的原则,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在赤水河下游河谷区建成由竹深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Ⅰ)、竹加工-资源培育集聚单元(Ⅱ-Ⅲ)和竹生态旅游-资源培育集聚单元(Ⅳ)组成的“一轴、三类和四单元”式核心区分布格局,以及由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构成的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图5)。

图5 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核心区组成单元(左)和功能区结构(右)Fig.5 The component units of the core area (left) and functional zoning structure (right) of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in Chi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

布局突出竹产业示范园的整体性和单元间的相异性、单元内部竹资源培育和加工链环的相对完整性与现有和新设竹产业项目的互补性,以及建设竹产业为主的循环农业示范区目标(表1)。核心区集聚了市域国土面积的9.7%、总人口的7.4%和农业人口的8.9%,毛竹和杂竹林面积的12.14%、7.11%,加工企业和个体业数量的38.4%、97.0%,竹加工产值的90.7%,是建立竹产业示范园的理想平台。Ⅰ单元包括文华办事处的严家村、金华办事处的工矿村、天台镇的铁匠炉和星红村,宜以竹浆、竹材和竹笋产品深加工为主,大力发展竹加工业。Ⅱ单元包括复兴镇的凉江村和仁友村、Ⅲ单元包括丙安乡的艾华村和丙安村,宜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并重,提高林地产值和促进竹产品生产规模化并举。Ⅳ单元包括葫市镇的葫市村和小关子村,此单元紧邻赤水市国家级竹海森林公园和桫椤自然保护区,宜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竹生态文化产品研发为主,着力发展竹林资源培育、生态旅游、休闲竹业和体验竹业。

表1 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单元主要指标变化

2.4 主要建设内容及配套项目

示范园重点建设项目概括为5个领域9个方面(表2)。(1)基础设施建设。是体现竹产业示范园现代化水平的平台与重要标志,包括园区服务中心、林区道路和灌溉系统等,竹产品集散市场和竹博览园结合已建项目改造。(2)扶持产业发展。以竹产业为主线,配套发展低产材用和笋材兼用林改造及丰产林培育、林内种植和养殖、竹材和竹笋加工及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林地单产和土地综合利用率。(3)市场主体培育。扩建与新建竹浆(纸)、竹材和竹笋等新产品生产线,提升产能和产业附加值;重点增加各类专业合作社44个,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与优惠措施,提高资源培育与产品初加工的技术含量和规模化水平。(4)技术研发应用。应用现有成果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申报5个新的标准与专利、推进产品的专利化率;推广无公害生产和健康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节能增效、增产增效。(5)竹业品牌创建。引导园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个著名产品商标,提高主导产业及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水平。

表2 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核心区重点建设项目

注:√为项目实施单元。

3 讨论与建议

竹产业示范园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测算表明低产林改造完成后毛竹竹材年产出可由150株·hm-2上升至300-450株·hm-2、杂竹可由2 T·hm-2上升至6~10 T·hm-2,因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而异;林内中药材种植[32]可提高年净产值1.5×104~4.5×104元·hm-2、林内乌骨鸡[33]养殖可提高2.3×105~4.5×105元·hm-2,大幅度提升了竹林单产。投资2.4×107元的4类竹笋加工新产品生产线、1.0×108元的竹浆纸品生产线、3.5×107元的竹塑产品木纹专印技术及竹庄别墅材料生产线将拉动竹产业深加工与商品化水平。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了机械化集运材和规模化种植加工能力,有利于先进技术推广和抵御产品价格市场波动风险。园区竹材消耗量低于或接近可供量,通过技术革新途径提高的竹材产量可缓冲因加工产能增加带来的需求量变化,竹林和生态环境质量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园区竹产业要素集聚、科技水平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示范带动效应显著。

竹产业示范园是一种新生的高效农业模式。产业生态学(Robert F,1989)兴起仅20余年历史、自身尚在发展完善中[7-9],将清洁生产[18-20]和生态工业园[6-7,9,21-24]建设理论应用于农业领域、建设竹产业示范园尚属首次。工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的差异性导致竹产业示范园建设除具有一般规律性外、还有区域差异性,同一园区的不同单元间也存在分化。表明已有竹产业模式[25-29]不能适应竹产业示范园建设要求,主要表现在区域产业规模要与竹林资源及环境承载量相匹配,竹资源消耗量≤生长量(可供量);竹产品多[2]、附加值不同,链条长[26],原料需求呈网状结构[4-5],受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增加了产业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与系统的脆弱性[14-15];园区物流[10-12]、能流[13]和信息流及产品流可控性差,产品规模较小;园区建设标准[16],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17,19]有待研究。总之,竹产业示范园建设从理论到技术应用领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Ⅸ(1)[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熊文愈,周芳纯. 竹林培育[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3.

[3] 许传德. 十大竹乡大兴其竹[J]. 中国林业,1997,09:24-45.

[4] Ehrenfeld J,Gertler N. 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79.

[5] Teresa D,Michael D.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the case of Kalundborg[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1,10:79-89.

[6] Park H S,Rene E R,Choi S M,et al.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 in Ulsan,south Korea-from spontaneous evolution to systematic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symbios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1):1-13.

[7] 石磊,王震.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2000-2010)[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0-66.

[8] van Berkley R,Fujita T,Hashimoto S,et al. Industrial and urban symbiosis in Japan:analysis of the eco-town program 1997-2006[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3):1544-1556.

[9] Shi L,Chertow M R,Song Y Y. Developing country experience with eco-industrial parks:a case study of the 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3):191-199.

[10] Bringezu S,Schutz H,Steger S,et 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 use and its re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the development of 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direct material inputs and hidden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TMR[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1(1-2):97-124.

[11] Antikainena R,Haapanen R,Rekolainen S. Flow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Finland-the forest industry and use of wood fuel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919-934.

[12] Liu C,Wang Q,Mizuochi M,et al. Human behavioral impact on nitrogen floe-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area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China[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8,125(12):84-92.

[13] 陆宏芳,陈烈,林永标,等. 顺德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J]. 生态学报,2005,25(9):2188-2196.

[14] 张萌,胡军. 工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综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77-80.

[15] 李湘梅,肖人彬,曾宇,等. 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的脆弱性[J]. 生态学报,2014,34(16):4746-4755.

[16] Yong G. Assessment of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park standard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8,12(14); 1-12.

[17] 刘晶茹,吕彬,张娜,等. 生态产业园的复合生态效率及评价指标体系[J]. 生态学报,2014,34(1):136-141.

[18] 国家环保部. 清洁生产标准-制定技术导则(HJ/T425-2008)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9]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工信部.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试行稿) [S]. 2013.

[20] 国家环保部.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制定技术导则(HJ/T469-2009)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1] 国家环保总局.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HJ/T409-2007)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2] 国家环保部.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T274-2009)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3] 国家环保总局.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T273-2006)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4] 国家环保总局.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T275-2006) [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5] 陈勇. 中国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50-55.

[26] 张颖心,沈剑,韩艳,等.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2(12):2187-2191.

[27] 孙善成. 浙江省遂昌县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探讨[J]. 华东森林经理,2014,28(1):12-15.

[28] 贾佳,单胜道,温国胜. 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3):440-445.

[29] 钟建. 赤水市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27-30.

[30] 《赤水市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 赤水市综合农业区划[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31] 尹洁,张喜,彭培好,等. 赤水河流域紫色砂页岩组的毛竹林演替格局与林分特征变化[J]. 贵州林业科技,2010,38(3):23-30.

[32] 张家贤,周伟. 毛竹林下植被及药用植物调查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1989,17(3):63-68.

[33] 江昭华,黄锡阳,何增国,等. 赤水竹乡乌骨鸡林下生态养殖技术[J]. 中国牧业通讯,2008,11:44-45.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Construction Planning-a Case Study in Chishui City, Guizhou Province,China

ZHANG Xi1,WEN Tao1,2,HUANG Shi-ping3,HUO Da1,YUAN Ke-li4, LI Dan1,2,SHEN Xiao-jun3,JIANG Xia1,HUANG Xiao-wei4

(1.Guizhou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ry,Guiyang 550005,Guizhou,China;2.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3.Forestry Bureau of Chishui City,Chishui 564700,Guizhou,China; 4.Center for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hishui City,Chishui 564700,Guizhou,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planning of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of Chi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Chishui City reached to 80.2%,of which the bamboo resources accounted for 47.3%.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bamboo industry is wa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e. planting, processing and waste recycl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in Chishui is very distinctive,the bamboo timber processing is promoted by the Moso bamboo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miscellaneous bamboo forest resource growth is driven by the bamboo pulp enterprises. (2)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amboo resources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the production scal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planning.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of Chishui City is proposed to form a core area,a development zone and a radiative zone,and construct a pattern of "one axis,three types and four units",including the gathering units of bamboo deep processing-resource cultivation,bamboo processing-resource cultivation and bamboo ecotourism-resource cultivation. (3) The key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of Chishui City are to build infrastructure,support industry development,foster market players, research and apply technology, and create famous br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remarkable 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Bamboo resources; Bamboo processing; Industrial ecology; Bamboo industry demonstration garden; Planning

2015-06-20

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黔科合R字[2014]2034);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黔林科合[2012]04)和竹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黔科合重大专项[2007]6002)

张喜,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竹林经营和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zhangxigzfa@tom.com

猜你喜欢

赤水市竹材示范园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
赤水市开展2014年度关工委干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