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忧斋的主人
——记高级编辑、作家和评论家于维范

2016-08-05陈凤华

参花(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日报长春美术

◎陈凤华



无忧斋的主人
——记高级编辑、作家和评论家于维范

◎陈凤华

——无忧斋主人语录

“而立”之年,他对文学一知半解,知识底蕴又呈“半瓶醋”状态,可他却“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学的大潮中。历经三十春秋,笔耕不辍,修成正果,成为资深的编辑、作家、评论家和画家。

他,就是于维范,1955年出生于黄龙府,1970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员。1991年7月调入长春日报社任晚报副刊编辑。2006年调入《长春日报》战略发展部。2007年末起,任《长春日报》美术版主编。2013年任《长春日报》战略发展部研究员。吉林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从事过工人、记者、编辑等工作,2015年解甲归田。

现如今出版了《流金岁月》《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等七部大作。他还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文学创作中心聘任作家、吉林省书画院理论研究员。个人传略收录在《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春风》成就了梦想

1970年,于维范初中毕业后,就被“四个面向”的浪潮推到了一个地方国营的工厂,是制造农业机械的工厂。当年,他才15岁半,却成为“工人叔叔”,一下子就懵懂得忘了姓甚名谁。吃了三年的学徒苦,1973年就跟着“回潮”参加考试,成为了所谓的“工农兵学员”,进入一所市属工科中专学习,所学专业是机械制造,金属冷加工。两年毕业后留在学校任实习教师。

80年代初,那时文学之梦方兴未艾,他报了长春市一个文学讲习所,天赋加勤劳,同年在《春风》杂志发表了处女作——小小说《秃老亮》。恢复高考后,先后参加两次考试,由于坚持考工科,不想学文科,所以名落孙山,差的就是数学,100分的卷子只打了可怜的26分。尽管如此,读书的热情不减,1986年考入吉林大学的夜大学习新闻。之后,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新闻专业本科。

1989年,吉林省作家协会举办了一场报告会,邀请了全国几位著名作家向文学青年们“面授”,著名作家乔迈也位列其间。在听众如潮的掌声中,乔先生侃侃而谈。当时,乔迈已因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而成为全国文坛瞩目的当红作家。他儒雅倜傥,语言清丽,哲思深邃,在于维范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产生崇拜之情。而进入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学习后,乔迈成了于维范的导师,引他真正走入了文学之路。

这时,于维范暗自与自己较劲儿,一定成为有良知的记者和作家。

1999年,因工作需要,于维范被任命为《长春晚报》副刊部编辑。当时《长春晚报》创刊两年,正欲腾飞,于先生的到来,壮大了晚报副刊编辑队伍的实力,没多久,他就成为了业务骨干,负责《中小学生》版、《康健园》版、《麻辣烫》版、《书斋》版、《净月》版和连载稿件的组稿工作。在这期间,于先生联系大批中国文坛名家,如贾平凹、李国文、苏叔阳等,使《长春晚报》副刊突飞猛进,成了全国副刊的一面旗帜。

LNG在低温储罐中的储存压力一般为常压,温度为-162℃,如需将LNG从低温储罐中送出,必须对其进行增压。传统的气化站增压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增压气化器结合气动式增压阀的方式;另外一种为增压气化器结合自力式增压调节阀的方式。这两种常用于中小型LNG气化站,但考虑到空间排布问题,小型撬装式LNG气化站的低温储罐增压方式使用最多的是通过低温增压泵来实现对储罐内的LNG增压。

做编辑期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长晚副刊从风格的定位到版式的定型,大多由他来策划和编制,其不少策划的版面为《长春晚报》和编辑个人获得了很多荣誉。

2006年,因年龄之故,于先生又被调入《长春日报》新闻研究室做日报考评工作。

其实,于先生是多面手,干起工作认真仔细,又样样精通。2007年,他在《长春日报》新闻研究室做审读工作,查出见报差错计600余处,撰写《报道分析》文章多篇,并兼任长春市报刊阅评员一职。

图为于维范

甘为书画做嫁衣

于维范的祖父是画家,他从小受到启蒙,为此,喜爱国画。并立志研究一二,但却未入此行,然而这并没有限制他对书画的钟情,并且爱屋及乌,对笔墨纸砚极其喜爱。2008年,于维范任《长春日报》美术版主编,组稿、编审、撰稿一肩挑,使这个艺术版面成为被全国美术界肯定的艺术园地。于维范在美术版中,宣传过全国美术名家欧阳中石、张飙、邹立颖等,还有省内的全国知名艺术家丛文俊、姚俊卿、吴自然、许占志等。吉林省美术作品进京展期间,还撰写了《吉林美术整体实力的展示》文章在《美术》杂志和《吉林日报一版刊出,为吉林省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任美术版主编期间,于维范还承担社领导的秘书工作,只要有重要稿件,报社都要指派给他。撰写过长春日报社文化理念《四在理念》,当时用大幅展板展示,悬挂在一楼大厅的上方,上面有集团从领导到员工的众多签名;还为集团主要领导参加全国报业论坛撰写了学术论文《开拓一片“纸媒”生存发展的新天地》《论“四在”理念的文化底蕴暨对“长报”发展的特殊影响力》、贺辞《致贺首届副省级城市报业高峰论坛》等公文;也为有关部门撰写了《如何提高纸媒体专业人员素质》;为战略发展部撰写了论文《形式和内容并重是都市报发展之要义》《为<长春商报>改版进一言》等。当然还有社委会临时委派的各种体裁的文章。《长春日报》美术版在于先生主持期间,还入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美术学术圣地,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1998年,在全国晚报质量抽查中无一差错,获报社奖励一次。这样的成绩在长晚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2011年的5月份,于维范主编的《长春日报》美术版迎来了创刊300期。于先生决定庆祝一番。《长春日报》美术版自于先生接手三年来,坚持“以本纸媒为平台,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和观念,立足吉林省乃至全国,向受众传播美学思想、研讨美术发展趋向,推行前沿化、学术化、群众化方针,将提升大众的艺术趣味和鉴赏力作为最终目标”的编辑方针,使其在业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所以,于先生向领导汇报,第300期推出一位文艺大家,以此来彰显这个版面在全国美术界的主流媒体的地位。最后选定了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

为了采访欧阳中石先生,于先生先后去了四次北京,有朋友引荐,但朋友约法三章:一是欧阳老先生只能见于先生30分钟;二是不写字;三是稿子写完后要审一下。于先生完全同意。

经过一番波折,于先生见到了欧阳中石先生,采访45分钟,近距离地仰视了自己的偶像,聆听了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回到长春后,于先生撰写了一篇《心中的旗帜》,由北京的朋友打印交欧阳中石审查,后来朋友来电说,老人很高兴,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并欣然提笔为《长春日报》美术版创刊题词:

“长春日日报晓 百姓时时迎新——长春日报美术专刊出版300期赞 欧阳中石”。

解甲归田无忧斋

前些年初夏,于先生随单位旅游途中,闲来无事,他想了很多——想童年和少年时的命运多舛;想青年时代的艰辛奋斗;想中年时期的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今后的人生之路。在天色渐明之时,他突然有了顿悟: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它或长或短,或好或坏,但都有其哲学范畴的意义,这意义就是:忧者以解愁变无忧为上,自在以戒惰为本真第一。那一刻,他决定把自己的书屋号为“无忧斋”,每天在这里摇头晃脑地吟诗读史,做文对赋,坦对人生,不亦乐乎。

此后,无忧斋是于先生每日工作之余甚喜之所,他呼朋唤友,喝茶聊天,夜深人静之时,把一天的感受记录下来,之后通过新浪博客推荐给读者。从2006年1月5日新浪开博起,于先生每日撰写博文,日积月累,已有百万余字,经过整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三本文学专集。

2014年7月初,于维范花甲生日之际,本不想与朋友们张扬,但他的儿子于潇从北京回来了,拉开了架式要让老父风光一下,老伴也极力地吹着“枕头风”,一些生怕事小的小兄弟们也一顿唆劝,在众人一致同意之下,就举行了一个首发式和庆生会。由于个人埋单,有50多位好友出席了这次活动。

同时,“会”也是《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三本文学专集发行会。这三本书是于先生从2006年出版《流银岁月》后出版的第五六七本文学专著,算了一下,60除以7,大约8年出一本书。提到出书,于先生调侃地说:“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那句道白,八年了,别提它了。”这其中的辛苦和痛楚自不必细说。

庆生后,于先生从岗位上退下来,开始了神仙一样的生活,悠哉地享受退休时光,他在长春华联古玩城租了个小屋,挂牌“无忧斋”。有朋友去造访,他就去无忧斋接待,见面后自是心情愉悦得很。身体欠佳或者有点什么家事,就不去了,不用打卡,亦不用请假,这点,让于先生一阵小窃喜。

有朋友问于先生:“为什么搞了这么个小店,还是在利益攫取的中心地带——那地方就是开小买卖挣钱的嘛。”于先生笑了:“前半辈子没有挣到钱,现在就是使出牛劲来大概也是水中望月了,没戏。”朋友又问:“没戏为了什么?”他回答:“健康!”

如今,每日除却练习绘画外,大多时间喝茶会友,无忧斋也成了书画家的聚点,名副其实地发挥了无忧斋的快乐无忧,无忧斋主人也乐此不疲地担起了书画家们的寄托。

无忧斋与主人,茶醇书香中字画相伴,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象话)

猜你喜欢

日报长春美术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初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印语长春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