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2016-08-04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马 梅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马梅**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号召,是社会与个体从事职业自我相互关系指导与调节为基础的时候,作为关涉人们生存状况的就业问题与就业途径成为社会的聚焦点,随着张家川县潜在的每年以递增变迁大学生待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社会需求固定的情况下,总是受到极大的阻碍与更严峻的形势,通过对张家川县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正确审视,从而给予就业这个棘手问题合理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就业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有131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1万,西北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使这里大多呈为山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号召是与当前就业民生之本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的,在涉及全民创业这个生活世界时代大潮中,张家川县大学毕业生还处在对社会角色期望的上岗选拔考试制度中,不少大学生把考试上岗当做与传统的自我意识带来新的张力是唯一的职业谋取渠道,尽管如此,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个人行为的起点是与张家川县上岗考试制度密切相关,考试制度特定岗位设置与招收人数的固定性与每年递增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反比例发展,导致个人行为与家庭、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对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审视

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体系与大学生就业失调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对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而得到发展与调节的创业者的价值构建,张家川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认识自我与社会外界关系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认识大学生自我就业意识与社会就业模式,需要正确审视张家川县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平台建设的审视

从2002年开始张家川县大学生毕业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甘肃省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发展五个基层服务项目(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进村(社区)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基层教育、卫生、农牧、社保、文化、旅游)和《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引导,在当前自主创业、富有生存价值和对人们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之时,张家川县大学生只能把本地区组织的上岗考试作为自己获得职业的遥远认知和终极目标,据相关统计,2002年张家川县大学生待就业人数有980人,其中本科毕业待就业有650人,高职和专科类有330人,其整体就业率为37%,2015年大学生待就业人数有3024人,其中本科毕业待就业人数有1088人,高职和专科类有1936人,其总体就业率是5.1%,比2002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所以导致的是建立在社会共同就业渠道上日益丰富的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过程中就业难的激烈景象。下面以张家川县2012年-2015年大学生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和基层服务项目考试招录表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表1 2012年-2015年大学生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和基层服务项目考试招录表(单位:人)

注: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包括基层教育、卫生、农牧、社保、文化、旅游项目;五个基层服务项目是指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进村(社区)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其中此表不涉及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与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这三项数据。

(二)大学生就业认识的审视

1.张家川县由于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缓慢,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手工技术与分散经营为主,被赋予家庭手工工艺和其它发展方式,使接受教育多年的大学生去传承是带有生活不稳定意味,而把自己完全同化到社会背景中去的大学生,以学业归来的身份返回到最初没有更广阔的方向去追求职业体验的个体自我,有着对职业明显理性与综合选择意向,在考试制度规范下一直处于体验状态。

2.由于潜在思辨力与独创性对初自主创业失败的冲击感受,对大学生与多数家庭来说,很难超越他们的职业价值理念与铁饭碗追求方式,对创业缺少另辟蹊径的信心和勇气,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对自主创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甚至充满了疑惑、徘徊和迟钝,也就难免出现大学生就业的更加困难与经济支撑缺乏条件下自主创业的对抗状态。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机制的审视

1.引向就业之路而且一直走着的上岗考试制度被赋予每个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面对大学生按考试门类招收深化了主体与招收单位的单向选择,因此,这样的机制或考试方式是人们希望看到的解释,这种影响单一而且广泛的考试制度使每年参与者完全投入其中,各种考试培训机构、考前预测答案等崭新的方式是大学生就业激烈最好的力量说明,政府机制规范与竞争平台的合理界定,培养敢于竞争与自主创业的当代新型大学生,减少不正当竞争与平等有序的竞争机制。

2.鉴于在文学、理工、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人才创造性智慧的运用,体现与考试之域还未进入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高职)类毕业生类别上的区分,只是作为不同程度上学历的认同,却缺乏体现不同个体价值理想实现途径,实行笼而统之的方法,这导致多数专科(高职)类院校毕业生面对上岗考试时自身弱势表现。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价值

(一)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发展的必然要求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理念是与国家发展水平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良好对策,新时期李克强总理高瞻远瞩,以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来鼓励大学生与更多人群的自主创业,在机会开放与创新迈步的阶段,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激情是增强我国发展支撑力量与减轻国家负担与个人负担的重要途径。

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市场开放阶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下,比如理工科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交通、制造、金融和人工智能服务方面加以创新,而文科类学生可以开展网上学习指导,远程教育、网上订餐等就业渠道,亲证并感悟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创业经验,呼应个人价值发挥与理想途径实现的话题,以图1为例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领域的选择性。

图1 张家川县大学生创业类别占比图

(二)实现就业是民生之本的价值观

就业是人们那种质朴的对生存条件与预期生活的理想认知,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也是人们对主体性追求自我理想、实现预期的肯定,作为价值主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们把自我发展作为一种自觉选择,在就业过程中把握主体性与社会性有机统一,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是个人自主发展职业的重要环节

个人自主创业能力的拓展与个人创业新思维的培养,是国家政策扶持与思维习惯改变的最佳表现,打破传统的就业,选择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既提供了广阔的自身价值认识又提供了全新的当代性发展结果,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业价值理论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努力寻求变革与跨越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减少大学毕业生这个主体需求与社会之间的差距。

(四)是个人价值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选择

大学生所学知识与个人兴趣是自主创业拥有的独特内涵与心里潜质的有效表达,以个人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心激情在职业上矗立起来的客观生活图景鼓舞着大学生的精神意绪,将自己客观努力融合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过程中去,是以科学技术和国家扶持作为大学生个体价值发挥与构造生活的最初出发点。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务院出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很大的超越与精神努力的气势,给予受到来自张家川县现实生活挑战的大学生更完善技术与科学的创业领域的选择,生存的需要与满足已处于现实选择的显要位置,

(一)考试招收应按专业分门别类,让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运用科学理性的理解对这些知识分门别类的加以运用便可转化为自己的就业优势,张家川县各类大学毕业生不自觉地与上岗就业考试关联起来,这种并不是单一运用相关知识所能涵盖的考试机制就能将自己所学转化为就业的理想途径,相反的是多数大学生成了就业考试的附属品,而当进入工作岗位更是形成作用发挥上的一些偏差,大学生个体价值得不到真实与可靠的施展。

(二)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资金扶持与就业指导

当代大学生思想、知识框架中容纳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他们富有挑战传统观念、追求冒险的潜质,天然的惯性和意志使他们对成功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欲望,正是如此,设立张家川县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资金的扶持机制,实施就业、专业指导与网络咨询服务,往往会成为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与锻造张家川县大学生敢于实践的精神气质,完善扶持资金的信贷机制,既可以减少他们刚步入没有资金支撑消极思想的顾虑,又可以减少他们创业过程的理想化。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创业载体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并掌握较广泛的网络知识,在张家川县依靠科技与互联网力量的驱动下,是大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和将有的一切展示出来的创造方式,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以互联网+为驱动是为解决科学发展与个人行为冲突所进行的积极活动,适时洞察内在与意味深长的科技成果,切合实际制定互联网+发展目标,促进互联网与个体职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实际效率。

(四)引导大学生向非公单位与完善公益性岗位的保障机制

对于张家川县一部分未充分就业的大学生,设置就业单位公益性岗位,一方面是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从而给与大学生就业跳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大学生社会阅历与仅停留在课本理论上的实践性,增强大学生的服务基层能力与向非公单位靠拢的就业意识,完善公益性岗位的保障机制,使公益性岗位也能享受到正常的保障,增强他们服务于本职业的主体价值与从属感。

[参考文献]

[1]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3.

[2]郑华萍,郭鹏.论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意义[J].前沿,2009(05):126-128.

[3]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06):17-18.

[4]王凤成,韩新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研究[J].应用研究,2016(02):82-83.

[5]李克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大学生创业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04):100-102.

[6]黄正明.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推动更高质量就业[J].基层工作,2016(04):31-33.

**作者简介:马梅(1985-),女,回族,甘肃张家川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16-02

*2015年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xm2015021)。

猜你喜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贵州省下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