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小时的故事》

2016-08-01李青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讽刺凯特肖邦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凝练的语言及辛辣的讽刺手法,戏剧性的表现了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理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深刻揭示传统社会对女性精神束缚和压迫的现实,同时也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主义;讽刺

作者简介:李青(1984-),女,硕士, 陕西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引言

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学界公认的美国女性主义创作的先驱之一。她的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笔触优美细腻、语言简约凝练,作品大多表现了19世纪美国传统男权主义社会压迫下女性压抑和贫瘠的精神状态以及女性主义的觉醒。

《一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写于1894年,是凯特·肖邦运用讽刺手法表现女性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经典。小说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在铁路事故丧生的消息之后,虽经过一阵悲痛,但之后她身心都沉浸在自由的欢呼和挣脱羁绊的感觉之中。在她欢欣鼓舞,憧憬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并准备只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活着的时候,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马兰德夫人对新生活的期冀被突然打破,在巨大的刺激下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人世。整个故事发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但在那一个小时之内马兰德夫人的精神和思想上获得了新生,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已经觉醒,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为她检查的医生却说她是被极度的喜悦夺去了生命。

二、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女性属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指出的女性是“第二性”。而女性主义本身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并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挠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障碍。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基本处于男权社会,妇女法律、习俗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一小时的故事》则是对这种社会现实提出了挑战,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

文中马兰德夫人收到丈夫的死讯后,先是因悲伤而嚎啕痛哭,但平静之后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的景色进行了思考。这里的“房间”代表马兰德夫人独立人格的外延,而窗外充满活力的景色暗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个情节体现了她作为独立女性开始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在文中马兰德夫人说出的第一个词是“自由”,并激动地重复了三遍。在对自己的未来经过几番挣扎的自考后,她顿悟了,一个在社会和家庭的桎梏下失语的女性,终于获得了话语权,勇敢地倾吐出自己心底的渴望。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随着马兰德夫人女性主义思想的顿悟,她更加确定了自己拥有了“独立的意志”, 她的第二句话“自由了!身心自由了!”仿佛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未来的道路一般呐喊出来。在马兰德夫人在姐姐的哀求下开门下楼时,“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整个身心都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可是就在她准备张开双臂“像胜利女神一样”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她的丈夫意外归来使她接受不了现实的打击,瞬间逝去。至此,作者对于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批判达到了顶峰,出于受束缚的传统女性的同情,作者让马兰德夫人用死亡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

三、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小时的故事》整个篇幅不到两千字,内容时间跨度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情节跌宕起伏,值得读者反复咀嚼,就是因为作者用其高超的讽刺手法,戏剧性地表达了“最令人震惊的女性自我宣言”。

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讽刺。马兰德夫人在一个小时之内经历从悲到喜再到悲的情感变化,浓缩了她的一生。“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可是在获得自由的机会以后祈祷自己长寿,可以独立的享受生活,却又在一个小时之内失去自己的生命,作者在时间轨迹上的讽刺写法预示着马兰德夫人追求自由的梦想终将破灭。马兰德夫人的丈夫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虽然丈夫“一向含情脉脉的望着她”,但是马兰德夫人“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表面上看似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却是物化女性,用自身思想奴役妻子的传统男权者。因此马兰的夫人听到丈夫死讯后,不是手足无措,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在短暂伤心后为拥有独立的意志而欢欣鼓舞。

整篇文章最具讽刺意味的在文章的最后,医生说马兰德夫人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实际上,马兰德先生的归来给马兰德夫人带来的“致命的绝望”才是她死亡的原因,两者形成的强烈讽刺将整个故事推上了最高潮。她丈夫的死带给她生的希望,她丈夫的生却给他带来了死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暗示了妇女只能以死亡为代价来结束婚姻、传统道德和男权社会对她们的束缚,绝妙地讽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四、结语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文字辛辣讽刺,情节充满逆转,从女性主义角度揭露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觉醒与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之间深刻的矛盾。在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100多年后的今天,这篇小说仍然具有极深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39.

[2]孙胜忠.反讽、象征与女性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2003 ,(5):95.

[3]王小航.自由与生命的冲突—评析凯特.肖班《一个小时的故事》[J].平原大学学报,2005(3).

[4]Peggy Skaggs.Kate Chopin[M].Boston:Twayne,1995.

猜你喜欢

讽刺凯特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肖邦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