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枪的心音
——评“北斗星光”文学丛书

2016-08-01焦凡洪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军营军人官兵

文/焦凡洪



钢枪的心音
——评“北斗星光”文学丛书

文/焦凡洪

一位被誉为“枪王”的团长说,枪是有情感、有脉搏、有心音的,人有血性,枪就有灵性,人听党的话,枪就听人的话,我们要追求人枪合一的高尚境界。这是代表着当代军人精神的一种深情表达。我们这支军队从手握大刀长矛,到拥有陆地铁甲、水上航母、空中利剑,成为捍卫人民利益、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这首先源自于一种精神的支撑,而这种精神之核就是忠诚于党、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特别是在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和面对改革开放考验的新形势下,这是永葆我军性质本色的瑰宝。由此,读了北部战区陆军白山出版社为纪念建党95周年推出的“北斗星光”文学丛书,感到异常激动和兴奋。因为其一篇篇作品所讲述的军营故事、描写的官兵形象,抒发的军人情怀,都是这种精神图谱的生动再现。这是在践行强军目标的新征程上,钢枪发出的心音。

自从八一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这支军队便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军人在传承着钢枪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红色基因,并且使其澎湃为不断发展壮大的钢铁方阵的精神图腾。这无疑是我军奋勇前进的动力和克敌制胜的保证。军队从来都是以战力证明实力的,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前辈已经把辉煌写在了军旗上,并使我们这些和平时期戎装从军的后来者一直分享着这种荣耀。但是,当血雨腥风的岁月远离了这支军队之后,在与之较量的对手变成了虚拟的靶环的常态下,我们的钢枪还是否拥有往日的温度,现代军人还是不是保持着“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的面容,当高技术战争一旦来临,这支军队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这都是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广大将士正在书写的考卷。由此,军事文学去真情触摸置于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钢枪的脉冲,去形象表现指战员们在强军使命重负下砥砺前行的姿态,既是自身的责任,也是人们的期盼。这当然需要专业作家的鸿篇巨制,也需要业余军旅文学爱好者的原味叙事。因此,这套全部由来自部队一线官兵创作的丛书,便显得珍贵和富有意义。尽管这些作者的文学功力尚欠成熟,一些文字也略显直白,但是他们以握枪的姿态握笔,蘸着军营深处最纯正的颜色,书写了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人物,抒发了官兵朴实、真挚的情感。这是人枪合一的鸣唱,这是迷彩世界的主旋律。透过这些强劲音符,我们的父老乡亲会听到子弟兵们永不懈怠、永远进击的足音,而且它的回响正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同频共振,这足以成为他们拉直问号的理由。

《“北斗星光”文学丛书》

当正义的钢枪成为战争舞台的主角,它赢得的话语权一定是和平,这也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一旦和平的风景遮蔽了战火硝烟之后,它的角色转换便成了一种必然,让位于中心,忠职于守望,引而不发,就成了它理应保持的生存状态。对于自身来说,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在经受各种考验中蓄势待发,这也正是其体现生命价值的所在。军人是钢枪的化身,那些默默奋战在军事一线的普通官兵的身影,就是这种精神形象的写照。胥得意是这个行列里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作家,他曾在长眠着传奇英雄杨子荣烈士的山下的一座营房里任过连队主官,也曾在“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生前所在部队工作,他深切感到,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一官一兵的形象就代表着中国军人的样子,他们的精神因子正在新一代

猎书报告军人身上生长。于是,他持之以恒地用笔触探寻身边战友心中的精神密码,使那些隐没在枪阵炮群间的质朴表情和弥漫在帐篷坑道里的高亢歌声得以精彩回放。这就是结集在《无法忘记的面孔》和《倾情歌唱的军营行者》的一篇篇报告文学。这些文字记忆的大都是军营各条战线的“小人物”,他们既有摩步团的干部战士,又有武警特战大队的特战队员,既有国际维和部队的“中国蓝盔”,还有后方医院的“白衣天使”……他纵情歌咏着他们在军旅时光里的心灵行走和精神行走。虽然他们没有像杨子荣们那样直接面对狡猾凶残的敌人,但他们正用前辈的大智大勇在虚拟的战场上磨砺过硬本领;他们也没有像刘英俊们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正用前辈的忠诚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这些带着汗水、裹着泥土的青春面孔,透着自信、显着刚强,充满阳光,这种踩着号音、踏着“直线”的不懈行走,穿越浮华,破除羁绊,一往无前,使人们在鸟语花香中看到了另一种壮美。

如果说这两部作品唱响了基层官兵心灵乐谱和弦的话,那么,《守望边关》则啸吟的是边防军人的精神咏叹调。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每当那些站立于国旗下、守卫在界碑旁的军人画面出现,总会获得很高的关注点和点赞。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对边关有着太多的屈辱记忆,人们在为当代边防军人点赞的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心理期待。这无疑增加了他们责任的重负。自古以来,边塞一直是偏远、寒冷、荒漠、孤独的代名词,就是在社会和军营的环境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的当下,边防官兵依然是与艰难困苦为伍的一个群体。陈海波是某边防团的政治处主任,从排职到副团,他每一个任职前都冠有“边防”二字,他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就像常年相伴的大山一样丰富而深邃,如累月厮守的界江一样浩淼而清澈。于是他把戍边的履历写满了诗行。或许他的文笔还有些生硬,语句也显得粗糙,这恰恰表现了边防军人那种性格的憨直和淳朴。冷的边关热的血,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些富有塞外原生态风情的诗篇,为我们打开了祖国极地生活的页面,也打开了镇守边关的官兵的心扉。这里虽然远离了繁华和时尚,却有着弥足珍贵的宝藏和独具魅力的风景。你看边境哨所迎着旭日升旗的那种庄严,军人的手臂举起的是兴军强军的庄严使命;你看巡逻分队伴着晚霞归来的那种自豪,官兵的身躯挺立的是国泰民安的神圣职责。这些诗作就是以如此昂扬的格调、激情的画面,投影了驻守北疆的边防军人的精神面貌,充盈着战斗的华彩。

战争是高端智能与极端体能的博弈,军队肌体的强健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从上个世纪末,地方大学的校园增加了一个绿色群体,叫“国防生”,军营里也流行了一个新鲜名词,叫“学生官”。这项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更带来了军营的立体震荡。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这些出了大学校门就进部队营门、从玩笔杆子到扛枪杆子的新型带兵人,能否在传导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承我军的光荣传统?能否在担任起军官职务的同时也担当起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任?人们有希冀也有质疑。对此,长期从事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的作者马鹰,以《青春宣言》做了真实的解读和令人欣慰的回答。作品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思维,通过点面结合、事理相融的手法,讲述了这项事业由起步到发展,这个群体由青年学生成长为合格军人的过程,描绘了莘莘学子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凤凰涅槃、破茧化蝶的艺术形象。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我军以宽广的胸襟吐故纳新,用非凡的勇气锐意改革,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好前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支军队的发展过程,就是一茬一茬军人心灵成长、精神拔节的历程。军队的基础是士兵,士兵的心中装着绿色世界。管泰然无疑是当代士兵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由战士到班长,由义务兵到士官,有着和平军营最基层、最本质的生活体验,期间他又随部队赴非洲马里维和,增加了一段战争背景下的生活经历。从家乡的黑土地到异国的红沙漠,从风和日丽到炮火纷飞,他的思想脉动、心路历程,构成了一代士兵茁壮成长的精神模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日记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映象,从而立体而鲜活地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图景和精神质地。由此,《出征,那一些不可忽略的情愫》,不仅仅是一个“90后”士兵的军旅“自拍”,它折射的是广大官兵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这些日记体的作品也不单单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心灵奏鸣,它回荡的是当代军人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嘹亮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军营军人官兵
军营里的奥运会
军人就该这个样
军营游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