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信之死

2016-07-27黄朴民

中外书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韩信刘邦

黄朴民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打仗的本事,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韩信,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要说下场的悲惨,屈死的冤枉,第一个也数得上韩信。刘禹锡《韩信庙》一诗就典型地抒发了人们对无辜枉死的韩信其人的深切同情:“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当刘邦坐上了龙廷,韩信的末日也就随之降临了。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别的本事谈不上,但整人的手段却达到专业九段的水平,而且是百分之百的阴损,这方面的“天才”,后世只有明朝那位朱洪武皇帝方可与之比肩。当初,为了同项羽争夺天下,他不得已处处仰仗韩信;如今,项羽已灭,天下姓刘,韩信这样的大功臣随即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反而成了确保刘姓天下稳定的一个包袱,自然要变着法儿整掉他。

刘邦的整肃计划称得上是丝丝入扣、有条不紊。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便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磨刀霍霍向猪羊,第一步是趁韩信不备之际,驰轻骑神不知鬼不觉进入韩信帅帐,一把夺了韩信的军权。然后又釜底抽薪,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使得其在失去军队的同时又丢掉了基础较好的根据地。

当然,刘邦是不会就此轻易罢手的,只要韩信头上那顶“王冠”没有摘掉,只要韩信身上那层“开国元勋”的光彩投有抹掉,他总是感到芒刺在背、吃饭不香、睡觉不稳。“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于是,紧接着刘邦又使出新的也是更凶恶的招法,一下子扣住了韩信的命门。

对付韩信这样功勋盖世的英雄,最毒辣、最简捷的手段,莫过于在他头上扣上“谋反”这个屎盆子。刘邦深谙此道,于是,在与谋士陈平合计一番后,上演了一出“伪游云梦”的闹剧,趁着韩信前来迎驾的机会,轻而易举地诱捕了韩信,押回京城。

这真是天大的冤枉,韩信若真的想谋反,早在楚汉战争尚未最后决出胜负时便可拥兵自立,何以要等到天下已定,自己手中已无多少军队的时候,再心血来潮,进行叛乱呢?事实是,当年谋士武陟、蒯通等人都曾劝说过韩信,毫不留情且纤微入里地分析了刘邦并不可靠的性格与为人,让他举兵自树一帜,成三分鼎立气候,可结果都被韩信拒绝了,他对刘邦的忠心不贰,于此可见一斑,哪里会有任何不轨意图呢?

再退一步讲,如果韩信果真有反心,何以会睁着眼往火坑里跳,毫无戒备地到云梦觐见刘邦,让对方将自己逮个正着?正常的反应是,趁刘邦一行人自行送上门的机会,“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起兵掩杀,成就大事。就像《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所说的那样——“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由此可见,刘邦加在韩信头上的“谋反”罪名,纯属子虚乌有。

直到此时此刻,头脑简单、心地善良、对刘邦的用心一直蒙在鼓里的韩信,方才如梦初醒,真正看清了刘邦那张缺德的嘴脸,忍不住哀叹:“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可惜,他这种觉悟未免来得迟了一步。

刘邦把韩信捉进笼子后,随即成立专案组装模作样调查韩信“谋反”的事实。可是三个月下来,根本找不出这方面的任何真凭实据。不过,刘邦是决不会干放虎归山的蠢事的,常言说得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栽赃陷害他人,从来都是刘邦及其团伙的拿手好戏,于是就给韩信随便安上一条“擅自发兵”的罪名,废黜其楚王封号,改封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就近监管。

当然,刘邦如果就此罢手,让韩信在屈辱、压抑之中了却残生,那么也就不成其为刘邦了,他是非置韩信于死地不可的。此时未曾下毒手,绝不是意味着刘邦还存有半点天良,有丝毫的恻隐之心,当是顾虑事情一下子做得太绝,或许会闹成其他诸侯王的哗乱,激起意外的事变。“欲速则不达”,刘邦心里明白这层道理,所以权且先留下韩信的人头。不过,诛杀韩信是既定的方针,一俟时机成熟,便要下手。

几年过去,刘邦的江山坐得更稳了,于是他和阴鸷狠毒不亚于己的夫人吕雉合计:是到该让韩信这家伙进地狱的时候了。

可怜此时的韩信,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去毛不如鸡,再也无力逃脱刘邦一伙的算计,只好一步步走向他们为自己预先挖掘好的死亡陷阱。

刘邦、吕雉还有丞相萧何,一起给韩信加上了一个“与叛将陈豨相勾结,计划在长安谋反作乱”的天大罪名,将韩信诱骗进长乐宫,不由分说,捆绑起来,旋即押入宫内放置乐器的钟室,开刀问斩。同时把韩信全族的男女老幼上百口人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到此时,韩信总算最后一次领教了刘邦一伙的歹毒,才真正为自己不曾谋反而后悔不迭,仰天浩叹:“可恨我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割据称尊,至如今竟遭暗算,死在妇人与小儿之手,难道这真的是天意吗?”不过,事到如今,他再抱憾也是白搭了。鬼头刀“呼”地砍下来,身首当即分家,一代开国元戎、旷世军事天才就此命赴黄泉!

韩信的第二回“谋反”,表面上听起来有板有眼,煞有介事,又是与陈豨勾结谋划于密室,又是与家臣密商假传诏令,赦免刑徒与奴婢,起事袭杀留守京城的吕后与皇太子……其实全是捕风捉影,是毫无证据的栽赃,是天可怜见的奇冤。

明代人归有光、茅坤,清代人梁玉绳、方苞、赵翼等对此辩解甚详,主要的理由是:韩信与素为刘邦心腹的陈豨平时没有什么接触,绝不可能搅和在一起搞“叛乱”;说韩信与陈豨事先有“密谋”,这一“密谋”又是谁听到的呢!得知陈豨被杀的消息,韩信入宫称贺,试问真正谋反的人怎么会如此坦然!或者说怎么会这般蠢笨,傻乎乎自己送上门去挨刀斧!韩信被贬居在长安,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手中没有任何官府的符节印信,要趁夜间假传旨意,策动官府的奴仆造反,难道会有人听信他的话吗?难道他不知道这是在干拿鸡蛋碰石头的蠢事、玩飞蛾扑火的游戏?难道这是军事天才的应有水平?

很显然,他们的话说得都对。正是因为韩信从来没有“谋反”的心思,才会有上述不可解答的疑问存在;也正是因为韩信从来不怀“叛乱”的二志,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受骗上当,被高祖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丢掉了性命。不过,话再说回来,韩信死得挺冤这固然是事实,但造成这一结局,韩信本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得怪他自己太愚忠,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太蠢。谁让他以君子之心去度刘邦这样的小人之腹?谁让他脑瓜一根筋,不知转弯,三番五次拒绝蒯通等人的建议,安心做高级打工仔,不敢自立门户当老板?就是没勇气做条汉子,也不妨在与项羽最后决战关头偷会儿懒,别那么卖力。因为你既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又为何不留几只“狡兔”,让刘邦觉得你韩信这条“良狗”还有用处,不可烹杀呢!

在这一点上,韩信可就大大不如明代大将左良玉了。尽管论用兵打仗的本领,左良玉连给韩信拎草鞋都不配,但左良玉打胜仗时总是不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肯尽敌为上,因为他懂得,留此残贼,我们武将还算是个人,要是完全彻底消灭了,皇上就当你是一条狗,离被宰杀烹食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韩信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身首异处,冤魂漂泊;左将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留得了性命,没有做刀下之鬼。韩信自投罗网,从这一点上看,他的下场又不算冤枉。

猜你喜欢

韩信刘邦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朽木颂
古代的军事家们 国士无双韩信
韩信:中国最有故事的人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