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2016-07-2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祝允明韵书韵部

舒 鸣(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舒 鸣(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文徵明、祝允明所辑《汉隶韵要》是被吴门潘振付梓刊刻,全书105个韵部,与平水韵基本相符;所辑隶字并非“汉隶”,而是文徵明对于“汉隶”的一种阐释版本。

文徵明;祝允明;《汉隶韵要》;平水韵;汉隶

《汉隶韵要》由文徵明集隶、祝允明校韵,是一部很重要的隶书字典,但传世数量极少,仅在国家图书馆等少数机构有藏,故少人问津,《韵学古籍述要》也未著录此书,郭伟其在《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而且,明代的传世隶书材料极少,除几件完整的作品外,就只存在于几幅长卷的引首中,本文将就国家图书馆本《汉隶韵要》的作者、体例、书风和意义作出讨论。

一、《汉隶韵要》的作者

图1 《汉隶韵要》书影一

由图可知本书涉及到四个人,祝允明、文徵明、陆士仁和潘振,他们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祝允明和文徵明是本书的直接作者,所谓“集隶”意味着文徵明承担的是基础性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校韵”则意味着祝允明承担的是校勘工作。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晞哲,号枝山,长洲人,五试不第,后以举人选官,授广东兴宁知县,八年后转京兆通判,旋以病乞归。善诗文书法,尤以草书名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官至翰林待诏,世称“文待诏”、“文贞献”。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在本书陈继儒的序言中提到:“文太史篆书刻本盛行,独隶书少有珉镌,外无闻者,今得名笔钩摹,而藻生又为寿梓以传,非特后学之导师,抑亦汉人之功臣也”,[1]可以看出,文徵明不光刊刻了《停云馆贴》,篆书刻本也盛行一时,但这部《汉隶韵要》在完成之后并没有马上刊刻,而是在经陆士仁“参阅”之后,由潘振付梓刊刻。

陆士仁,明代画家,字文近,号澄湖,承湖,长洲人,屡试不第,后决意功名,返乡后钟情书画,仿文徵明几可乱真。

序中潘藻生即是潘振,资料不详,但从《汉隶韵要》序文可知,他是一位收藏家,为文徵明和祝允明的晚辈,应同是吴门中人。

二、《汉隶韵要》的体例

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它主要是为分辨文字的正确读音,属于音韵学的范畴,有的还有字义的解释,部分韵书还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出过很多种韵书,隋代有《切韵》,唐代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又著有《唐韵》,有195个韵部,宋代有《大宋重修广韵》,即为《广韵》,共206个韵部,宋代的另一部韵书《礼部韵略》,也有206个韵部,南宋淳祐年间《礼部韵略》被重新编写,公107韵,该书是水平刊刻,所以也被称为“平水韵”①关于“平水韵”名称的起源存在争议,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宋末元初《韵府群玉》有106韵部,元代的《古今韵会》为107韵部,明代的《洪武正韵》为76韵部,清代的《佩文诗韵》为106韵,这其中的106韵和107韵一般都是属于“平水韵”。[2]

与书法相关的韵书也不少,宋代有李焘编的《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刘球的《隶韵》(分10卷,基本依从广韵),娄机的《汉隶字源》(共206部)杜从古的《集篆古文韵海》(其中后者大致依从《礼部韵略》),金代有张天赐《草书韵会》(106韵)、《汉印分韵》(106韵),明代有吕胤基的《古篆韵谱正传》,共76个韵部,依从的是《洪武正韵》,清代有张家庆的《佩文韵篆》,顾蔼吉的《隶辨》[3]。这其中106韵的基本都属于“平水韵”。

《汉隶韵要》的韵部表:

《汉隶韵要》分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五卷,有105个韵部,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它是依据“平水韵”排列,但与标准的“平水韵”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卷三上声缺少“二十九豏”,十七为“篠”而非“莜”,二十为“舸”而非“哿”,二十八为“琰”而非“俭”;去声二十五为“经”而非“径”。[4]

图2 《汉隶韵要》书影二

三、《汉隶韵要》的隶书风格

在明代篆隶不受重视,《汉隶韵要》名义上是汉隶字典,但实际上就是文徵明对于汉隶的一种阐释,这一点对比文徵明的隶书墨迹就可看出,所以所谓《汉隶韵要》其实名实不符。

下图是从风格学的角度,对比《汉隶韵要》和有代表性的汉碑②表中汉隶来源于书法字典网站http://www.shufazidian.com:

由图可以发现《汉隶韵要》好汉碑有着几点明显的区别:

1.《汉隶韵要》中的横画往往都是向右上方倾斜,没有汉碑的横平竖直的体式,在这一点上更接近于楷书;

2.《汉隶韵要》中的波磔、短撇、点均有程式化倾向,这些特征使得其整体风貌显得精致,与汉隶的浑厚朴质的基调迥异,更接近于唐隶。

图3 文徵明《溪石图》,题陆治《溪石图》后,纳尔逊-阿特金美术馆藏 图片录自傅申:《海外书迹研究》

3.在点画的起笔上,多采用切锋入笔,而非汉隶的回锋,这和傅申在《海外书迹研究》中对文徵明的隶书风格的描述“机械工整”和“用笔劲挺、前后协调”[5]的描述也是吻合的。

参考上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隶韵要》所辑字并非汉隶,风格接近于唐隶,并且是文徵明所书。但为何本书要冠以汉隶的头衔,笔者认为是因为汉隶的地位。汉隶被认为是隶书学习不成文的悬鹄,不以汉隶为门径会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所以许多不同的书风也会被冠以汉隶之名。薛龙春曾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在他的著作《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风》中谈及“绍式时人”和“取法晋唐”的矛盾。因为法帖数量的稀缺,在明代书法学习往往是通过取法当代著名书家,但“取法晋唐”又是一种隐性的内在规定性,“正因为如此,在后代的传记写作中,几乎所有的书家都被戴上‘取法晋唐’的套头,而他们青年时代绍式时人的经历则往往被讳言或是删除”。[6]同理,文徵明将本书冠以“汉隶”就不难理解。

结 语

明代是一个隶书消退的时代,尽管在史料中有隶书家的记载,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确实不多,浏览沈度、金湜、文徵明和王时敏的作品,会发现他们在风格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水平上却与汉隶、唐隶以及后来的清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不管如何,不能否定《汉隶韵要》作为书法文献的稀缺性,该书对于研究明代隶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1]汉隶韵要·序[M].国图本.

[2]夏乃儒、章人英.简明国学常识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47.

[3]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68-171.

[4]高玉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349-358.

[5]傅申著.海外书迹研究[M].葛鸿桢译,故宫出版社,2013:63.

[6]薛龙春.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141.

(责任编辑:吕少卿)

J29

A

1008-9675(2016)03-0024-03

2016-02-12

舒 鸣(1984-),男,湖南靖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法与实践。

猜你喜欢

祝允明韵书韵部
祝允明的“玩”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图说书法(162)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李绅诗歌用韵考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