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至西汉对偶艺术研究
——以《史记》“引录文章”为例

2016-07-2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战国对偶西汉

何 凌 风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战国至西汉对偶艺术研究
——以《史记》“引录文章”为例

何 凌 风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于史籍中开创性地大量引录文章始于司马公。《史记》一书共引录东汉前文章49篇,从战国到西汉跨时约400年左右;但作者却有着共同的艺术取向,就是多在文中采用了对偶辞格。同时,通过精心结撰,拟制了许多足为后世师法的偶句格式,并与同时代的作者们一道推波助澜、踵事增华,最终使得这种以追求对偶工整为美的趋向蔚成风气,以至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并于六朝时期演变为骈文。

关键词:战国;西汉;《史记》;引录文章;对偶;修辞美

于史籍中开创性地大量引录文章始于司马公。司马公结合自撰文字,辅之以先哲时贤之文,对史料进行有机的补充,从而使其叙事、写人、记言等更为丰富、翔实。《史记》一书共引录东汉前文章49篇(含战国11篇、秦代10篇、西汉28篇),其中碑志类6篇、诏令类6篇、奏议类21篇、讽谕类1篇、书信类2篇、檄移类1篇、论辩类6篇、辞赋类6篇*此间文章分类依据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些文章的作者共有32位。引文最多者为李斯,共10篇;其次为司马相如,共7篇;再次为贾谊、刘彻,分别为5篇。也有多位作者同著1篇者,如庄青翟、张汤、赵充、李息、任安等五人的《上言谏汉武帝》[1]629。虽然时代不同,文体有别,但作者却有着共同的艺术取向,就是多在文中采用了对偶辞格。在司马公引录的49篇文章中使用对偶者达47篇*未使用对偶者为霍去病《上汉武帝疏》、刘彻《齐王策》2篇。,约占95.9%(47/49)。《史记》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940对*本文计量对偶的单位为“对”,即组成对偶的两个对仗句为1对。此外,本文部分数据分别引自拙作《试析〈史记〉对偶艺术》(《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汉书〉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以及《〈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篇均约19.2对(940/49);偶字*即对偶用字。骈化率约为40.5%(10308字/25478字);偶句*此处指对偶用句。骈化率约为38.3%(1698句/4437句)。《史记》之后,以“前四史”名世的其他三史所引录文章的相关情形是:《汉书》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2649对,篇均约为18.3对(2649对/145篇);其偶字骈化率约为20.7%(22059字/106497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3.9%(4610句/19329句)。《三国志》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1890对,篇均约为3.8对(1890对/497篇);其偶字骈化率约为21.1%(18695字/88674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2.2%(3632句/16395句)。《后汉书》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3505对,篇均约为13.7对(3505对/256篇);其中偶字骈化率约为28.5%(33245字/116866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8.6%(6422句/22426句)。由此可知,《史记》“引录文章”的骈化程度相对而言是最高的。这或可昭示作为辞赋大家的司马公崇尚偶对的心理。*“《史记》无论从作者自拟文字上,还是从引用文章上看,其偶句占其全部句数的比例都要高于所谓‘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的《汉书》”(引自拙作《骈偶艺术分析引入史传散文语言风格教学之实证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同时显现出自先秦起,人们就已惯用对偶、乐用对偶了。*请参见拙作《〈左传〉对偶艺术之实证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并由此使得这种以追求对偶工整为美的趋向蔚成风气,以至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并于六朝时期演变为骈文。

以下将从形式之美与运用之美两方面,来具体领略《史记》“引录文章”中骈语偶句所呈现的艺术之美。

一、形式之美:种类繁多,垂范后世

《史记》“引录文章”的众多作者不仅高比例地使用了大量对偶,而且精心地构制了种类繁多的骈句,并留下了不少垂范后世的格式。

(一)字类偶格*此种偶格主要从字(词)巧对角度分类。

1.嵌名对

2.掉字对*掉:翻转、交替。

3.异字对

由不同字(词)组合的偶句。如: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1]854(见刘濞《遗诸侯书》)

4.同字对

(二)词类偶格*是为偏重于词类巧对的对仗分类。

1.对反对

2.实字对

即对句全由实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如: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1]854(见刘濞《遗诸侯书》)

3.虚字对

4.正对

5.反对

6.变性对

7.互成对

(三)句类偶格*此乃基于句类妙偶的骈语分类。

1.当句对

2.错综对

3.层递对

于语义上前后相衔,于语序上排列有致;一气呵成,互为依存。如: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1]989(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4.包孕对

此为双层骈对:外层为复句对复句,内层为分句对分句;叠相对仗,结构精巧。

5.衔句对

紧邻的两个复句以顶接的两个分句相衔,造成气势上的连贯。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1]54(见贾谊《过秦论》)

6.平行对

在语义上不分轻重、先后及主次,双双并行的偶句。如: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1]892(见主父偃《上汉武帝书》)

7.假平行对

8.钩句对

相同的字(词)出现在对句的不同位置,同声相应,意义钩连,增强了偶对的连贯性。

(四)形式类偶格*该类偶格为缘于外在形式的分类。

1.偏旁对

偏旁相同的字(词)组合的骈对。如:其东则有蕙圃:蘅蘭芷若,芎藭菖蒲,茳蘺蘪芜,诸柘巴苴。[1]908(见司马相如《子虚赋》)

唼喋菁藻,咀嚼茭藕。[1]910(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2.双偶对

相沿同一意脉而构成的各自独立的对偶。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1]53(见贾谊《过秦论》)

3.书名对

以书名或书名与非书名相对而成的偶格。如:射《狸首》,兼《驺虞》……揜群《雅》,悲《伐檀》……[1]912(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4.引语对

是为引语中、引语与非引语间所组合的骈俪之辞。如: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1]748(见贾谊《鸟赋》)

5.半截对

此为非完全对偶,即语句参差不齐,只有部分相对的骈语。如:若道河外,背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1]554(见魏无忌《上魏王书》)

6.单句对

是为单层结构的对句:即单句与单句相对。如:智者不背时而弃利,勇者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1]741(见鲁仲连《遗燕将书》)

7.隔句对

此类联语为多句组合,且联中分句两两间隔相对。如: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1]640(见韩非《说难》)

(五)音韵类偶格*此为以所对字(词)的音韵关系为据的偶格分类。

1.叶韵对

2.平仄异对

3.双声对

4.双声叠韵对

5.叠韵对

6.叠字对

(六)语法类偶格*此种分类皆因语法成分而起。

1.主语成对

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1]543(见苏厉《为齐遗赵王书》)

2.谓语成对

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1]715(见黄歇《上秦昭王书》)

3.宾语成对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1]742(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定语成对

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1]673(见苏代《遗燕昭王书》)

5.状语成对

以[天下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1]730(见乐毅《报遗燕惠王书》)

6.兼语成对

7.同位语成对

(七)协律类偶格*秦汉之际尚未形成声律的概念,人们只是问或从例作经验出发,自然地调节、配置平仄四声,结撰了不少有类后世的合律骈语,拟制了许多宝贵的范式。

1.工对*本文协律对偶的归类,依据《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第156-169页之“对仗的种类”的相关内容。

2.宽对

3.邻对

4.借对

(八)兼格类偶格

1.借代对

2.排偶对

以三个(或三组)以上排列成偶的句子构成的骈对。如: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1]53(见贾谊《过秦论》)

3.链式对

4.兴起对

借所兴之物引带出本体的俪辞。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兴体);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本体)。[1]762(见李斯《谏逐客书》)

5.比拟对

用彼物比此物的偶对格式。如: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1]748(见贾谊《鸟赋》)

6.典故对

化用典籍故实以为比喻,旨在偶句中寻求表情达意的含蓄蕴藉。如: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1]743(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7.回文对

颠倒出句的字(词)或语句而拟写对句,以收到反复强调、回环往复之效果。如: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代之,必亡之。[1]675(见苏代《上言谏燕昭王》)

二、运用之美:御偶用骈,辞章添彩

《史记》“引录文章”从战国到西汉,跨时约400年左右*《史记》“引录文章”中时间最早者为屈原(约前340—前278)的《怀沙赋》,而最晚者为严安(约前156—前87)的《上汉武帝书》。,是为我国古代文学形态之不自觉的“前文学”时代*参见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导言》,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的传世佳作。而如此多的篇章,如此多的作者,绝大多数都使用了甚至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这应该说是一种艺术的“自觉”。《史记》引文的作者们通过精心结撰,拟制了许多足为后世师法的偶句格式,与同时代的作者们一道推波助澜、踵事增华,使得御偶用骈从此成为一种喜好,一种时尚,一种传承,以至后来形成了以偶句为首要构成因素的骈文、排律、联语等等,并最终成为汉语言的特色修辞符号,成为汉文化的显著艺术特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对偶文化也因此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以下,我们拟结合实例,具体欣赏《史记》引文偶句的修辞之美。

(一)由骈散有致而滋生节奏美

《上书谏逐客》是李斯向秦王嬴政申述政治主张的奏章,也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字。作者旨在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篇首以秦国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历史事实,论证“逐客”是错误的: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1]761-762

此处借偶句、散句的交错运用,使得文字既含整齐匀称、气势贯通之雄健,又兼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之舒展;整散错综匹配,节奏快慢谐和;读来急缓有致,束放交叠。立论允当,言之凿凿,从容表达了“议亦在逐中”[1]761的作者彼时彼刻起伏难平的心情。

(二)由规整富丽而催生装饰美

“(司马)相如见上(汉武帝)好仙道,因曰:‘……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1]915-916其篇末以虚构、夸张之法描写道:“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不周:山名),会食幽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叽琼华。侵浔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驰游道而修降兮,鹜遗雾而远逝。迫区中之隘狭兮,舒节出乎北垠。遗屯骑于玄阙兮,轶先驱于寒门。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友而独存。”[1]916多句连属偶对,大段排比成文;形式丽密规则,语意连贯浑融;景象神奇而瑰丽,意态超然而缥缈。修辞与表达妙合无垠,形式与内容相互促进;绮丽的修辞美、富丽的造型美、端丽的装饰美,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界胜境。无怪乎“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1]916了。

(三)由托古自立而萌生含蓄美

齐人邹阳原为吴王刘濞文学侍从,曾上书劝其主勿反叛朝廷,但不为所用。后去吴游梁,为梁孝王门客,又遭人陷害而下狱。身陷囹圄,生死关头,作《狱中上梁王书》。其含怨申辩道: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忴焉。[1]742

前面一组对偶,再现的是忠而蒙屈的情形:卞和献璞玉于楚王,却被误认为以石相欺而惨遭断足;李斯竭尽忠心于秦二世,却因奸贼诬陷而受遍五刑致死;次一组对偶则以箕子、接舆事来反喻自己不会为了全身远祸而佯狂避世,心中所念只是有所报效于人主。后两组对偶前者以卞和、李斯,楚王、胡亥事为喻,寄望梁孝王能体察己之忠心;后者反讽以比干、伍子胥事,诫其莫要重演暴君冤杀忠臣之悲剧。文中以排比铺张之法,列述古人行事,广征博喻,比物连类,语意层见叠出,词采气势兼胜,言词含蓄,述理透彻,而梁孝王也终为所动,“使人出之,卒为上客”[1]744。

(四)由松紧自如而派生均衡美

《上书对秦二世》是李斯后期的作品。彼时慑于二世的淫威,贪恋爵禄的李斯为求自保,竟降志辱身,曲意奉迎,言不由衷地怂恿那个昏君纵乐恣欲、独断专行、大行其所谓督责之术:

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势重也。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1]767

此文虽不复有李斯前期之作华丽流畅之风,然简质峭刻之笔亦见功力。尤其当作者欲阿二世之意、恣其所欲,以表所谓顺从之志时,则采用感情浓缩、紧凑对称的偶句;而妄下论断、媚言惑主之处,则配以形式多样、结构松散的单句。如此,使两种句式交相为用,配合协调,整中有散,散中有整,达至艺术美的和谐、均衡。李斯于此可谓费尽心机矣,也无怪乎“书奏”而“二世悦”也。[1]767

(五)由齐整谐韵而化生抒情美

贾谊在遭贬赴任长沙王太傅途中,经过湘水,观屈原所自沉渊,怀古伤今,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慨。其篇首表达了为赋的心情、缘由及凭吊的要旨:

此间有隔句对,有单句对;有平行对,有假平行对;有排偶对,有叶韵对;有借代对,有事类对。或形象含蓄,或夸张对比;或韵味悠然,或语势趋强;或简洁有力,或细致周密;特别是每组偶对都带有感叹词“兮”字,这无疑大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咏叹性和抒情美。作者悲悲切切地痛悼前贤,反反复复地引以自伤;异代相感,同病相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忧愤、无限感慨。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 夏松凉,李敏.史记今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朱承平.对偶辞格[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 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朱正平】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3-0005-06

收稿日期:2016-05-05

作者简介:何凌风(1960—),男,江西会昌人,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史传文学修辞研究。

On the Art of Antithesi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aking“Quoting Articl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for an Example

HE Ling-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and Journalism,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It was Sima Qian who pioneeringly began to quote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Historical Records quoted 49 articles befor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se articles spanned 400 year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authors had a common art orientation and they applied the antithesis to these artic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s composed meticulously and created so many formats of antithesis sentences that the descendants imitated. They, along with the authors at the same age making a stormy sea stormier, carried on a predecessor’s task and made a great success of them. Eventually the tendency that the antithesis was regarded as beauty became the order of the day so as to becom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develop into prose characterized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words:Warring States; Western 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 quoting articles; antithesis; rhetoric aesthetics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战国对偶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R2上对偶Minkowski问题的可解性
西汉
对偶延迟更新风险模型的占位时
西汉玉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