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塞住“海水” 告别逢雨看海

2016-07-25张熙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海绵水资源建设

文/特约记者 张熙



“海绵”塞住“海水”告别逢雨看海

文/特约记者张熙

每每夏季,“逢雨看海”成为各大城市的奇特景象。看海,听上去透着一丝罗曼蒂克,可若发生在了家门口,影响了你的生活,就毫无浪漫可言了。逢雨看海影响百姓生活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不利于城市建设发展。有人不禁会问:难道我们就拿它没有办法了吗?

就在四月底,一场暴雨从江西省萍乡市上空倾盆而下,足足持续了一上午。据了解,前一天已经下了一个下午的大雨,全市两日平均降雨量达到39.3毫米,市区多条道路出现内涝。但当日中午,位于萍乡老城区内的金螺峰公园里,却没有一点积水。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该公园的路面铺了一块大大的“海绵体”——2275平方米的透水砖和透水型混凝土。原来,自2015年10月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已改造建设多个海绵小区和公园,一座“海绵城市”的形态初露端倪。

这位克星长什么样?

什么海绵城市?它能够为国家、为百姓解决什么问题?“海绵城市,听起来很柔软。其实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我国著名资源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为海绵城市下定义,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它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确保社会水循环能够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有数据显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据住建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余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级别。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到缺水的影响。据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因而要求供水能力比目前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将面临极大挑战。

过去我国城市规划较少考虑水体,导致城市水安全风险激增。水源得不到涵养,地下水形成漏斗,全国300多个城市“喊渴”。可到了夏季,很多城市又闹内涝,处处是硬化路面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只能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旱涝急转。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带来了一些城市诟病,所以出现了逢雨必涝、黑臭水体、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生态严重恶化、环境容量超出极限等问题。

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数据:我国地表径流COD(化学需氧量)污染占排入水体环境总量的36%,有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任南琪表示,如果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中就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可“释放”所蓄存的水,加以利用,这将解决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面临的问题。

值此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呼之欲出。

海绵城市什么来路?

事实上,海绵城市听起来陌生,但它并非是一位“新生”。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后,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又联合发布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同年10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政府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用于试点城市专项资金扶持。自此,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2016年,对于海绵城市的讨论再度升级,首次登上全国两会热点。日前,泉城济南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笔者从会上获悉,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将于2016年7月29至3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海绵城市馆将作为独立展馆,展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阶段性成果和在建项目。

任南琪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一并进行,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城市水系统功能,指导运营控制与故障诊断,实现监控点诊断、控制、应急决策。

海绵城市怎么建设?

在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早有先例。美国有LID建设、英国欧洲有可持城市续排水系统,但是任南琪认为,澳大利亚的城市水敏设计与我国的海绵城市概念最为接近。“他们的水敏设计就是讲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包括雨水、地下水、废水管理和供水,为城市设计减少环境退化和提高审美和娱乐的吸引力,从而确保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

那么既然有国外的先进经验摆在眼前,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照猫画虎岂不省事?任南琪给予否定,一方面,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仅仅是忽略了排水系统带来了逢雨必涝。而我国面临的不仅仅是逢雨必涝,还有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就要结合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1月1日起施行)》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也就是“水十条”,这些都对我们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也不能推到重来,新老城区要有别,摒弃教条化建设、碎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满足需求就好。比如,针对老城区,要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工作同步推进。“天津市不仅拥有着新旧城区,还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供给,这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都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建设宜居城市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态的景观,让它们发挥一些净化功能,可以缓解京津冀的缺水窘状。”任南琪说。

据了解,海绵型城市建设目前存在七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包括城市海绵体规划技术;“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调度运用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技术;城市排水规划标准完善;设计方法改进;城市洪涝预警调度系统;海面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任南琪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因地而异;其次,在思想上,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认识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最后,在技术和方法上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古人往往是择水而居,因水兴城,倚水而生。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都与水资源的承载力相关。我国应该根据水资源这块“短板”来确定城市化的规模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以水定城”的战略,这对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大有裨益。

就在前不久,笔者从财政部网站获悉,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日前公示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排名前14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至此,第二场有关城市“面貌”的“革命”性建设大幕即将拉开……

猜你喜欢

海绵水资源建设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海绵是植物吗?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