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平石末乡东靳寨村炎帝庙清代壁画考察

2016-07-22LiuWei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文/刘 伟 Liu Wei



高平石末乡东靳寨村炎帝庙清代壁画考察

文/刘 伟 Liu Wei

摘要:山西高平石末乡东靳寨村炎帝庙正殿的后壁和两侧壁,以及西耳房的后壁遗存壁画,分别绘制于清乾隆和雍正年间,样式为一铺多轴式和屏风式壁画,表现花鸟、山水、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题材,绘画风格与流行于明清之际的文人画极为相似,可视作该地区清代寺观的典型表现形式。

关键词:东靳寨村炎帝庙;清代壁画;一铺多轴;屏风式壁画

炎帝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石末乡东靳寨村东南角。庙宇群呈四合院式,整体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由山门、正殿、两耳楼和两侧厢房组成。正殿和西厢北殿内遗存壁画,高平古代壁画考察组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7月对此进行了考察,系统地测量、拍照和分析画面内容与表现方式,以期拓展清代壁画的研究范畴。

一、图像考察

(一)正殿壁画

后壁上方画面为仿卷轴式的一铺多轴式壁画,共12幅,各幅相连,内容相接,以细墨线隔开,表现花鸟题材。整铺画面以一块嵯峨耸立的崖壁为中心,可分左右两段(以图像自身为基准确定左右方位,下同)。左段下方绘山坡石块,自下方生出一棵苹果树,一只黄鹂鸟停在枝头。树下绘菊花与丛竹,相互之间俯仰呼应。左段中部绘四只鸳鸯,远处数只蜡嘴鸟立于岸边。左段右部自崖壁左侧横向生长一株松树,树干上立一只鹤,另只鹤立于树下地面。右段自崖壁右侧绘一簇盛开的幽兰,其下方表现一凤一凰立在牡丹丛下的石块上。中部绘两株高大的梧桐树,左上方绘两只八哥飞舞在枝叶间。右端为空谷绝壁,空白处存墨书。后壁上端明间拱眼壁绘两条云龙相互缠绕,后壁两次间拱眼壁各绘一条云龙,均昂首腾旋。

两侧壁各绘7幅画面,表现花鸟与人物故事,均为一铺多轴式,但各幅内容独立,中间以留白相隔。东壁由内至外第1幅绘云中龙,张牙舞爪,盘旋而上,左下方绘一条怪鱼,注视上方云龙。第2幅绘一支佛手花,两只喜鹊停在树枝的上下方,相向和鸣。第3幅上方绘院落,下方绘三者在相互交谈。第4幅绘生长在崖间的三丛兰草。第5幅上方绘山峰却立,下方绘二者并排交谈前行。第6幅上方绘湖石芙蓉,下方立一只鹳鸟。第7幅上方绘被雪覆盖的山峰,下方漫漶不明。

西壁由内至外第1幅绘下山虎立于石涧,躯体健硕。第2幅较漫漶,可辨两只锦鸡栖息在树枝上。第3幅上方绘山峦叠嶂,下方为道路,一群民众跪在桥边,拦住道路。对面数位骑马将领,戴盔着甲,各持兵器。第4幅上方可辨数枝墨竹,下部漫漶难辨。第5幅上方绘山脉、树林及林间的房舍,下方为树木、山石。第6幅上方绘两只鸟与荷花,下方较漫漶,可辨两只鹭鸶的形象。第7幅中部可辨一发髻扎巾,着交领长袍者席地而坐,余处漫漶不明。

殿门上方的六格博风板内侧表现植物图像,由东至西依次绘制海棠秋葵、墨竹、梅枝、竹枝、残荷、松枝,西端格内所绘松树旁存墨书“大清雍正十三年”字样。

(二)西厢房北殿后壁

▲图1 西厢房后壁

▲图2 正殿后壁墨书题记

西厢房分为南北两殿。北殿后壁遗存壁画(图1),绘围屏12扇,两端屏扇折向两侧壁后缘,表现开光图 。由左至右第1扇存两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柿蒂形,下图为方形开光。第2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山水;中图开光呈扇形,绘松枝;下图开光呈正方形,绘崖壁枯枝。第3扇存四方开光图,上图开光为横长方形,绘三者于寒树崖壁旁前行;中左图开光呈叶形,绘松枝;中右图开光呈竖长方形,内存墨书;下图开光呈正方形,绘水边的杨柳。第4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喜鹊停在玉兰枝头;中图开光呈叶形,内存墨书;下图开光呈方形,漫漶。第5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扇形,内存墨书;中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四者围坐在竹林旁的桌边,画面左上方存墨书;下图开光呈圆形,漫漶。第6扇存四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正方形,绘一男子坐在岸边崖下垂钓;中右图为正方形开光,绘一枝墨梅斜倚;中左图为竖长方形开光,绘两杆墨竹迎风摇曳;下图漫漶。第7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叶形,绘两座临水而建的茅屋;中图开光呈正方形,绘牡丹奇石;下图开光呈圆形,绘松枝。第8扇存两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山水庭院;下图开光呈正方形,漫漶。第9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扇形,内存墨书;下图开光呈方形,绘三只喜鹊停在梅枝上;下图漫漶。第10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正方形,绘和合二仙坐于岸边松下;中图开光呈扇形,内存墨书;下图漫漶。第11扇存两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牡丹和奇石;下图开光呈正方形,绘兰花。第12扇存三方开光图,上图开光呈葵花形,内存墨书;中图开光呈竖长方形,绘一担柴的樵夫和一扛锄的农夫行进在山间;下图漫漶。

二、图像分析

炎帝庙所存的壁画构思精妙,绘制技法高超,画面生动写实,其中正殿还留存了珍贵的画工姓名。正殿后壁右下角存墨书“峕大清三世雍正岁在乙卯(十三年,1735)暑月朔六日之志,龙尾杜钦拙写”(图2)。画面无重绘痕迹,保存基本完整,应为当时绘就。另据殿门上方博风板中墨书“大清雍正十三年”题记与东侧壁山花处墨书“乙卯季春”题记相互对应,可知此殿壁画具体绘制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画工为杜钦 。西厢房脊枋底面墨书“峕大清乾隆六年(1744)三月吉日,正合天开黄道,吉庆工毕,重修西殿六间……”。而第九扇壁画中含“甲子秋”的墨书题记,甲子年为清乾隆九年(1747),据此推测,该殿于乾隆六年重修后,在乾隆九年绘制壁画。二殿中壁画绘制时间明确,可作为同类图像的时期参照。

正殿后壁及两侧壁均为仿卷轴式的一铺数轴式壁画,此形式明显借鉴中国画挂轴的装裱、及悬挂样式。在中国绘画演变中,挂轴的出现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裱样式。明清之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将单幅挂轴连接在一起的书画悬挂及欣赏,此形式有独立画面的拼接,也有同一画面无缝隙地平均分割而成。有利于大幅作品的保养、取换、卷舒及收藏。[1](p143)民间画工将生活中常见的一铺数轴书画装裱形式表现在壁画创作之中,形成了此殿壁画绘制形式。后壁表现一幅独立画面,中间以墨线分割,在视觉上为同一画面。两侧壁各题材各不相同,独立成幅,中间以空白相隔,但画面内容相互对应。表明画工有意识地选择对称的题材进行表现,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欣赏卷轴书画的审美习惯。所有画面均在四周装饰绫边,仿佛是已然装裱并悬挂在墙上的卷轴画。

西厢房后壁为12扇围屏,每扇屏心存2—4方开光图,方形、圆形、扇形和页形四种开光样式及山水、花鸟、人物故事、诗词书法四种图像题材均交替出现。人物画有高士隐逸、文人雅会等热衷题材。花鸟则为常见的梅、兰、竹、菊、禽鸟等,山水画着重表现平远、深远与高远的意境营造。屏风式壁画所绘制的样式,呈现出与实物屏风的摆放位置、数量、尺寸、规制、装饰方式等均几无二致的视觉效果,是对生活中实物屏风的刻意模仿。屏风式壁画既解决了实物屏风易于破损,价格高昂,易发生火灾,及占据空间等不足之处,又为基坛、塑像刻意地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屏风背景。

该庙壁画多以水墨勾勒、皴擦或没骨画法绘成,技法娴熟、画功精湛。在用色上抛弃了矿物质颜料的厚重与艳丽,应用温润淡雅的植物色,色彩淡雅温润,重在抒情达意。用笔讲究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以及干湿浓淡变化,体现“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画面效果似与宣纸作画如出一辙,更多地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透视构图等技法融入壁画制作中。两殿壁画均刻意模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为解决墙面无法盖章的状况,以绘制印章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特点均说明该庙壁画制作更多地收到了流行于明清之际文人画风格的影响。

文人画发展至清代,尤其是四王画风盛行,深受统治阶层青睐,同时也影响了民众的审美心理,促使了民间画工对于壁画创作中题材形式及绘制方法的改变,使得制作严谨、色彩艳丽、题材相对狭窄的壁画风格悄然脱离了主流表现方式,文人画风逐渐兴起。其绘画内容由以往主要表现宗教神祗,转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风俗生活、吉祥图案、诗歌书法等多种题材的融合并存,最终形成了宗教美术向民间化的转变。以东靳寨村炎帝庙为代表的晋东南地区寺观庙宇壁画的制作,多为当地民间画工绘制,他们主要表达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趣味,其表现内容及绘制方法变得包容性很强。随着民间审美趣味的转变,民间画工逐渐实现了从匠人味的“工谨”向文人画趣味的“写意”的转化,壁画的绘制方法和表现题材灵活多变,随意性较大。

三、小结

高平东靳寨村炎帝庙壁画可称为清代晋东南乡村壁画民间化的代表作,基于画工个人的审美感受而显得主观性更强,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均体现出文人画的影响。绘制形式则大量模仿生活中所常见的卷轴画、屏风等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清代晋东南乡村庙宇的装饰特征和审美趣味。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艺术生态视域下高平寺观壁画群研究”[15YJC76006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代两宋时期覃怀地区山水画家研究—以图像与地学背景为例”[2014CYS025]、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从格法森严到逸笔草草—五代至两宋时期焦作地区山水画家画风流变考”[2011GGJS-23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豫西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研究”[2013-GH-449]的成果)

(责任编辑:杨秋梅)

参考文献:

[1]张平.书画装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023-03

作者简介:

刘 伟(1975—),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Fresco Study of Yan Emperor Temple in Dong Jinzhai Villege of Gaopi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