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战略威慑新高地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分析

2016-07-22方勇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国际太空 2016年6期
关键词:威慑卫星战略

方勇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信息时代战略威慑新高地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分析

方勇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近年来,随着美国对空间系统依赖性的日益增加,以及空间日益呈现出“拥挤、对抗、竞争”的态势,空间威慑已成为美国维护空间安全的重要手段。美国在《国家安全空间战略》、《国防部空间政策》等多份战略文件中强调,采取多层威慑手段慑止对美国及其盟国空间资产的攻击。2016年1月,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从庇护所到战场:美国空间防御与威慑战略构想》报告,提出“有限空间战”构想,反映了美国在空间威慑问题上的新思路和新认识。空间威慑已成为继核威慑之后一种新型战略威慑样式,将对空间力量发展和空间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1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的发展历程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间威慑与核威慑紧密结合。冷战时期,美国认为空间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核攻击。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战争理念下,对空间系统的攻击被视为“核突袭”的第一步。在这一时期,空间威慑与核威慑密切相关。

第二阶段,空间威慑与核威慑分离。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空间系统面临的核威胁已明显降低,对空间系统的有限攻击不再被视为核战争的“前兆”。1991年的海湾战争展现出空间系统在常规战争中独有的能力和优势,空间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与军事作战中具有的突出重要性及其本身固有的脆弱性日趋突显,使美国空间系统遭受敌方攻击的可能性急剧增加。由此催生了空间威慑理论的独立发展。1996年版美国《国家空间政策》提出,要建立空间威慑,“国家空间安全活动应该威慑、警告,并在必要时抵御敌方攻击”。1999年美国《国防部空间政策》首次系统阐述了“空间威慑”概念,指“确保敌方不能通过对抗敌方空间系统或恶意使用空间系统,而获得非对称优势”。

第三阶段,空间威慑战略正式确立。2007年以来,美国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正在积极发展空间对抗能力,美国的空间系统面临日益严峻的现实威胁,可能会遭到“空间珍珠港”式攻击,美国政府和智库对空间威慑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2009年,美国智库艾森豪威尔中心发表题为《空间威慑:风险的精细平衡》报告,提出制定四层的空间威慑战略。2010年,美国兰德公司受空军委托完成一份题为《空间威慑与第一次打击的稳定性——初步评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应摈弃“以牙还牙”的报复性威慑模式,寻求利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策略慑止对美空间系统的攻击。2011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空间战略》提出,美国将通过建立多层威慑来应对“对抗性”日益加剧的空间环境,标志着美国空间威慑战略正式确立。2012年美国《国防部空间政策》提出,国防部将采取多种手段,慑止针对美国及盟国空间系统的攻击。2016年1月,美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从庇护所到战场:美国空间防御与威慑战略框架》报告,提出美国应采取“有限空间战”的战略,制定新的空间防御与威慑战略。

2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的内涵

空间威慑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威慑样式,其概念和内涵仍在不断拓展中。美国空间威慑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多层威慑体系,确保空间安全。

概念内涵

美国国防部2011年发布的《国家安全空间战略》提出,美国的空间威慑是指,“劝告、慑止研制、试验和部署空间对抗系统,阻止并慑止针对美国空间系统及保障设施的攻击,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该战略提出“多层空间威慑”概念,即美国国防部将考虑采取四层威慑手段,以慑止敌方对美国空间系统发起的攻击。第一,通过国际准则威慑。寻求制定空间国际行为准则,提高空间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二,通过建立联盟威慑。通过加强空间领域国际合作,增加联合防御能力。第三,通过增强空间体系弹性威慑。降低空间攻击行为的收益,并确保联合部队在空间能力削弱情况下仍能有效作战。第四,通过威胁采取报复性手段威慑。美国提出,威慑失败后,美国保留利用国家力量的任何组成部分,发起报复性攻击的权利和能力。

美国的空间威慑主要分为抵消性威慑和惩罚性威慑。抵消性威慑是一种防御性威慑,主要通过提高空间系统防护能力、发展分散式空间系统体系结构、增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等手段,使潜在对手判断出,攻击美国重要空间资产很难取得成功,或者这些攻击的代价高于收益,而放弃行动。惩罚性威慑是一种进攻性威慑,即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种手段,使敌方认识到,攻击美国的空间系统将面临不可承受的后果,从而放弃对美国空间系统的攻击。

美国空间威慑与核威慑的主要区别

美国空间威慑伴随着核威慑发展并成为独立的战略威慑样式,与传统核威慑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

一是威慑手段不同。核威慑中的“核”是威慑手段,即扬言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打消对方的行动念头,因此核威慑主要是一种惩罚性威慑。美国空间威慑中的“空间”并不是威慑手段,即并不是威胁采用空间武器作为报复手段。“空间”是慑止的对象,即采用军事、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慑止对空间系统的攻击,因此空间威慑主要采用惩罚性威慑与抵消性威慑相结合的手段。

二是失效后果不同。核威慑失效后,核武器的使用将产生大规模杀伤后果,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存在着后果不可控性。空间威慑失效后,如果爆发空间战争或者地面冲突拓展至空间,不会出现像核爆那样造成大规模灾难性人员伤亡的后果。而且,空间攻击行动可以限制在一定可控范围内。

三是适用范围不同。核威慑具有普适性,虽然冷战后期主要用于威慑使用核武器的对手,但核武器可以对任何对手实施威慑;空间威慑具有选择性,如果对手在安全和军事上并不依赖空间系统,那么对其使用空间威慑则难以达到阻止对手行为的目的。

四是攻击溯源难度不同。攻击溯源是发起报复性打击的基础。核打击可以很容易确定发起攻击的对象,报复目标较明确。而在空间系统攻击方面,除对卫星的硬摧毁外,还包括对卫星的激光制盲和电子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对于激光和电子干扰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发起攻击的对象。

五是展示方式不同。核威慑可以通过战略导弹试射和阅兵,甚至地下核试验等形式公开展示。空间威慑由于攻击空间资产的极端敏感性,面临很大的国际政治、外交压力,往往以极其隐蔽的方式进行。

3 美国实施空间威慑战略的主要举措

综合分析美国战略文件和当前美国空间领域的主要动向,美国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空间威慑战略。

推动制定国际空间行为准则

美国国防部认为,制定一个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空间国际行为准则,对于空间领域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空间威慑均具有积极意义。即使威慑失败,国际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国际社会确认并孤立发起攻击行为的国家。

美国提出,将通过外交手段,促进负责任地利用空间,并对那些危害空间安全和稳定的行为予以谴责,美国将推动制定空间国际行为准则和“外空活动透明和建立信任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对于和平利用空间与空间安全问题有着不同的现实利益需求,对于军备控制条约的目的和形式存在分歧,导致外空军控条约很难达成。

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

美国认为,通过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攻击方攻击的空间资产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将使冲突规模扩大,使发起攻击的国家为获得所需收益可能面临难以承受的成本。此外,一旦威慑失败,多国联合将进一步增强反击作战能力。此外,对多国联合研制和拥有的卫星发起攻击,也会增加反卫星攻击的国际政治成本。

美国提出,要与“‘负责任’的国家、国际组织及商业公司结成伙伴关系”,加强与各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美国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国际合作,共享空间监视数据,简化数据共享流程。目前,美国已与澳大利亚、日本等盟国及国际组织签署12份空间态势感知数据共享协议。二是寻求空间系统共建。美国以“系统共建,能力共享”的方式与澳大利亚合建军用“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达到了成本分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美国还考虑将军用载荷搭载在盟国卫星系统上,以增加对手反卫星攻击的政治成本。

加强空间系统防护

美国认为,发展强大的空间防护能力,将使对手感到对空间系统的攻击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或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从而放弃攻击,达到空间威慑的效果。2016年2月,美国国防部提交的2017财年预算申请提出,将拨款55亿美元用于空间系统防护。

(1)发展弹性分散式空间系统体系结构

2013年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发布的《弹性与分散式空间系统体系结构》白皮书,谋划发展分散式空间系统体系结构,增强空间系统“弹性”。该白皮书规划了五种模式:结构分离、功能分解、有效载荷搭载、多轨道部署、多作战域部署,通过将空间能力“分散”到多个平台或系统上,增加潜在对手选取空间攻击目标的难度,降低实施空间攻击的效果。目前,美国正在多措并举发展弹性分散式空间系统体系结构。

一是发展分布式卫星系统。通过将航天器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类似大型卫星能力。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2007年提出F6计划,拟将大型卫星按功能分解为可重新组合的分离模块,各模块可以单独发射,在轨运行时,通过无线数据连接和无线能量传输,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虚拟卫星系统。该项目目前虽已取消,但发展F6航天器所需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仍在继续。

二是发展微小卫星。将传统大型卫星系统的功能分散到多颗微小卫星,可确保在不降低系统能力的前提下分散风险,使潜在对手无法通过攻击某一颗卫星而使整个体系瘫痪;微小卫星大多具备低成本快速制造、快速发射、快速部署能力,可及时补充受损卫星,提高整个卫星体系的抗风险能力。2012年12月, DARPA启动“空间增强军事作战效能”(SeeMe)项目,计划构建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单星质量45kg,可在90天内生产出全部24颗卫星,12~96h完成星箭组装,采用空中发射方式,地面分辨率0.75~1.2m,士兵可直接接收卫星侦察图像数据。

三是探索在商业卫星搭载军用载荷。美国正在通过把军用载荷搭载到商业卫星或其他卫星平台上,增加对手攻击空间系统的决策难度。2016年2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在提交的2017财年预算申请中,为“天基杀伤评估”项目申请2000万美元,计划在下一代“铱”商业卫星星座上搭载质量为10kg的杀伤评估载荷,以评估导弹防御拦截弹的杀伤效果。

“先进极高频” 卫星

四是功能分离。2016年2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肯德尔表示,美国国防部正在考虑是否将卫星的战略任务与战术任务分离。如将“先进极高频”和“天基红外系统”卫星的战略级有效载荷(核指挥控制和导弹预警)和战术级有效载荷分开部署,以降低遭攻击的风险。

“天基红外系统”卫星

五是多作战域分解,降低对空间系统的依赖。针对部分空间系统易遭干扰和攻击的特点,美国正在发展地基和空基系统备份能力,以实现在空间系统性能削弱情况下,仍能有效作战。考虑到GPS服务有可能遭遇被干扰和阻断的危险,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要求美军减少对GPS系统依赖,美军正在开展“定位导航授时微技术”和量子导航计划,发展不依赖GPS的导航技术。

六是发展卫星快速发射能力。卫星快速发射能力可以提高卫星系统的快速补网和恢复能力,是美国提高空间系统“弹性”的重要举措。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开展试验型太空飞机-1(XS-1)计划,其2017财年预算经费居空间项目之首。试验型太空飞机-1能在10天内执行10次飞行任务,兼具快速发射和可重复使用特点。此外,美国还在开展空基卫星发射和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技术,以实现将发射准备时间从传统火箭的几个月缩短到几个星期。

(2)发展卫星主动防护能力

2015年4月,美空军负责采办的助理副部长鲍利·考斯基中将在第31届空间年会上表示,随着对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入,美国国防部已将“多样化”视为未来空间安全战略的核心。美国防部认为,“分散式体系结构”仍属于被动防护,重点在于“分散”风险,而“多样化”的空间防护强调还要发展主动防护能力。为提高卫星主动防护能力,美国要求所有重要卫星都具备快速在轨机动能力。

发展空间态势感知能力

空间态势感知对于威胁告警、攻击溯源、确定攻击目标及评估攻击效果至关重要,是美国空间威慑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美国正在加紧建设天地结合的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在地面,重点建设新一代“太空篱笆”系统和空间监视望远镜系统。其中,“太空篱笆”系统已于2015年9月完成关键设计评审,正式从设计阶段转入建造阶段。该系统使用3台S频段地基雷达,可探测低、中高度地球轨道上2cm以上的空间目标20万个左右。美国最新研制的“空间监视望远镜”2014年从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迁往澳大利亚,预计2016年开始运行。“空间监视望远镜”将填补对亚太上空地球同步轨道区域监视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美国中高轨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天基方面,美国重点建设“天基空间监视系统”及“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将有力提升美国对地球同步轨道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

发展报复性打击能力

美国《国家安全空间战略》提出,美国应做好准备应对美国空间系统可能面临的攻击。主要目的是在威慑失效后,具备对敌方空间系统实施报复性打击能力,使其承受难以承受的后果。

发展进攻性空间对抗能力。一方面,美国采取寓反卫于反导的策略,强化动能反卫星和定向能反卫能力。2008年,美国采用改进型标准-3(SM-3)导弹摧毁1颗失效卫星,展示了其反导系统的反卫星能力。另一方面,美国采取“以民掩军、转换名义”等策略,近年来开展了“试验卫星系统”、“轨道快车”、“凤凰”等多项计划,演示了卫星近距离监视、逼近和操作等在轨服务技术。该技术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平时可用于清除空间碎片、在轨燃料加注和在轨维修,战时可物化成空间攻防装备,通过软硬杀伤手段对军事通信、导航、导弹预警等高价值卫星构成威胁。

非空间域发起报复性攻击。美国《国家安全空间战略》提出,美国应对空间系统攻击的手段将可能是非对称的,而且并不局限在空间领域。除发展进攻性空间对抗能力外,美国还可能考虑在地面和网络空间等作战域发起攻击。美国正在发展“快速全球打击”武器,将潜在对手的反卫星武器发射装置作为重要目标,将可能对对手反卫星发射装置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美国还在积极发展网络战能力,将可能通过网络攻击遏制对手反卫星武器系统。

“凤凰”计划在轨装配卫星天线

解密或降密部分可构成威慑的重要空间系统

2015年9月,美国公开宣布“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2颗卫星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该卫星能够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施抵近侦察,可看到外国卫星的外观,与过去只能利用卫星轨道推断某颗卫星的功能相比,有力提升了美军对地球同步轨道目标的识别和意图判断能力。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海顿称,公开“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项目,是为了向世界宣告,美国清楚了解任何国家在地球同步轨道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而对潜在对手形成威慑。美国2008年以摧毁失效卫星为名,开展反卫星武器试验,以及多次披露X-37B试验情况,也有对外展示其空间威慑能力的考虑。

4 几点认识

空间威慑已成为美国维护空间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美国对空间依赖性的日益增加和空间竞争的加剧,维护空间安全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美国正在以空间威慑战略为核心,多措并举维护美国空间安全,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美国多份空间战略文件均提出构建多层空间威慑体系,维护美国空间安全。

发射前的X-37B

美国正在构建多层次综合空间威慑体系

美国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空间威胁,采取递进式多层威慑策略:一是软硬结合。美国空间威慑战略与核威慑主要基于惩罚性打击不同,强调综合运用防御性威慑和进攻性威慑,既有建立国际空间行为准则、增强空间系统弹性和防护能力等“软”措施,也有发展进攻性空间能力等“硬”手段。二是分层威慑。美国提出四层空间威慑战略,将力量运用划分成若干等级,并逐项投入使用,力争用较低等级达成威慑效果,不能奏效时则逐步提高威慑强度,直至使用报复性打击手段。三是多手段综合运用。强调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和军事多种手段,达到威慑效果。

美国将采取非对称手段实施空间威慑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提出,美国可采取“跨域威慑”手段,即采取非空间域手段回应空间系统所受攻击。除采用空间进攻手段外,美国还可能采取网络攻击和“快速全球打击”武器攻击;除军事手段外,还可能采取外交、军控和经济等其他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空间威慑的非对称性。

美国空间威慑战略将可能面临调整

2016年1月,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的《从庇护所到战场:美国空间防御与威慑战略构想》报告认为,目前美国的空间威慑战略主要基于不计后果的大规模报复,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空间威慑越来越不可信、也越来越无效。为此,该智库建议美国采取“有限空间战”的战略,使美国一方面可以继续有效利用空间取胜,另一方面使空间冲突不至于失控上升到全面冲突。为落实“有限空间战”构想,该报告认为美国需要采取相互关联的两方面行动:一是提出有利于美国的“有限空间战”规则,二是发展空间威慑和防御能力及相关作战概念,以支撑与强化规则。换言之,就是首先提出规则,然后强化能力并促使对手遵守规则。从历史上看,美国一些重要智库的观点往往被政府部门吸纳,成为正式的战略和政策文件。因此,新美国安全中心这份报告提出的战略构想将可能对美国空间安全战略与政策产生持续影响,并将可能推动美国调整空间威慑战略。

空间威慑作为一种新型威慑样式,已成为美国战略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能使美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目前,美国空间威慑战略的内涵仍在不断拓展,美国实施空间威慑战略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之中,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

New Heights of Strategy Deterr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alysis on U.S. Space Deterrence Strategy

猜你喜欢

威慑卫星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miniSAR遥感卫星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静止卫星派
美丽与威慑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