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浅析

2016-07-20冯盛良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运用原则

冯盛良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本文就在课堂中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主观能动的思考问题方面,简单赘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置 原则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1-01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通过问题创设,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运用,在加上对新学的知识的初步理解更有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加强。所以,合理的设置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把数学中的学到的理论融入到是实际的生活当中,在从实际的生活事例当中,回归到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让数学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交织在一起,这样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提升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1.对问题的难易程度的掌控一定要恰到好处。例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要让学生在实际课堂中找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实物。就有点过于简单;要是让学生考虑“水立方”的立体图形的话,有点过于复杂了。

2.要从学生的爱好方向设置问题。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则。譬如在学习两条直线的关系的时候,让学生除了课本上有的生活事例外,再让学生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事例。

4.设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有自己想想的空间。并且给出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的时间。

三、问题设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1.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教师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教材的目标与内容为依据,围绕着教学的内容,设置的问题直接面对知识点,让学生引发思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现象”的课堂教学开篇设计的时候,笔者就利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的树叶,作为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 “树叶”。学生们很是惊讶,明明是数学课,老师怎么要讲树叶呢?这时,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一些树叶发给学生,并让学生们把树叶对折,看看能不能让他们重叠起来。大约3分钟过后,大部分学生都折叠好了,并且不约而同的都是按着树叶的柄为中心轴对折的。师:我看到大家都把树叶折叠好了,为什么都是这样折叠呢?生:我试过其他的折叠的方向,他们重叠不了。师:嗯,很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以这种形式引入对称轴,并讲解轴对称。并让学生们有找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关于轴对称的事例。这样通过“树叶”的“现身说法”,直接引入轴对称的现象。

当然,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不是绝对的,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一定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让不同情感维度的学生提出在生活中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部分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到思考学习中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愿望,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问题设置的开放性

它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出让学生思索的问题,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在三角形ABC的AB边上、AC边上、BC边上各有一个点D、E、F,要想使三角形变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那么D、E、F三个点需要在什么位置呢?然后合理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教师合理的掌握。最后让小组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然后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或有不同想法的小组在相互分享的时候,再相互补充。这样的学习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有可以营造和谐欢快的学习气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形式下,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是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当然,开放的宽窄程度也是要控制好的,这就要求教师将难度高的问题分解成一些小问题,让这些小问题从浅到深,环环相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各个小问题逐步攻破,也有成就感,也对知识充分的掌握了。

3.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到延展性与学生的发展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不同以及设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并且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延伸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我们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保证给学生展现的内容能够“突出重点,安排分散”,借助于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知识点,能力、包括情感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确保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向前。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道路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努力,坚持不懈,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多,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目标的设置上也是要徐徐渐进的;与此同时,在问题中涉及到的内容尽最大可能的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跟学生的认知系统相匹配,并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借此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同心圆的定义是: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作同心圆。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半径的圆,圆心相同。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疑惑:“假如笔尖不离开纸面,就画不出同心圆吗?”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从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学生们处于思考状态,等学生们思考一会过后,引导学生们朝侧向思维出发:“把纸张的一角折叠一下,折叠后从折叠点为起点画一个小圆,到终点后,笔尖瞬时滑到折叠的反面,而后把折叠面还原,继续再画一个大圆。”通过这个实际操作,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感受到学习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对角度,对方向去思维的。

四、总结

总之,问题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延伸,是符合新课改方向的,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以及需要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把问题教学法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严格遵循实施细则与注意事项,共同打造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引领”构建高效课堂《新校园(阅读)》2016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运用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