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

2016-07-20王华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独立学院

王华丽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已得到我国外语界的普遍认同,但如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势必导致外语教育中“文化逆差”现象出现。长此以往,学生便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教学已无法适应当前母语文化输出的要求。本文旨在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改善“汉语文化失语症”的可行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 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文化失语症”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5-02

20世纪60年代前,语言学界主要受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影响,研究重点主要限制于语言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单纯从语言层面无法科学解释语言现象,并出现部分学者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做出不同阐释:Valdes(1986),Kramasch,C(1998), Samovar et al.(2000)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文化现象,两者密不可分。而中国语言学界也出现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文化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陈原,1980; 邓炎昌、刘润情,1989)。

20世纪80年代是文化教学的兴起阶段。作为语言学应用研究的外语教学界也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积极研究二者关系。1980年许国璋在《现代外语》第四期上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正式拉开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序幕。Winddowson(1983)指出大部分语言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并进一步阐释了“一边倒”式的外语学习的不可取性。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即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交际障碍。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

总之,“汉语文化失语症”是语言学研究中心由语言自身转为语言与文化共存研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它也是跨文化教学中如何处理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关系的难点。本课题开展了一项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旨在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探究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调查于2014年9月进行,旨在了解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状况及与之相关问题的原因所在。本研究的被试者是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120名学生,其中文科类 60名,理工科类60名。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

本问卷调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11个单选陈述题构成,按照“绝对同意”到“绝对不同意”,分成1、2、3、4四级。主要内容为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反应及偏好(Q1、Q2、Q6、Q9)、具体作用(Q3、Q11)、具体情况和主要困难(Q4、Q5、Q7、Q8、Q11。第二部分由4个多选题构成。主要针对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具体学习策略而言。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学生可以依据具体情况作答。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单选题结果显示:80%以上学生认可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理念,并赞成英语课堂中补充中国文化知识。但是在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95%同学都反应有困难,程度严重,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一定程度上熟悉中国文化,但却不懂得如何用英文表达,且不够广泛、深入。(2)学生接触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外在输入偏少。如涉及中国文化教材匮乏,英语教师课堂补充中国文化知识不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难以获得。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和外在学习环境的多方面的不完善,他们在驾驭两种文化方面越来越失去平衡,于是“汉语文化失语症”日益突出。

多选题结果显示:学生课外之余获得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输入便利性不强,主要局限于电视、电影等媒介,这些对于居住于宿舍的大学生来说便利性不如书本等传统纸质输入。针对汉语文化失语症问题,学生们也希望在教材内容编排方面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1)在文化教学内容上更倾向于历史人文、政治价值体系等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且活泼生动的文化内核。(2)更渴望采取自身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如情景对话、小组合作和英汉文化现象对比的教学方法,反对中学以来一贯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二、调查结果的原因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表现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由四个方面因素造成。

学生自身:独立学院学生较之一本、二本学生有以下明显特点:首先,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此外,习惯被动接受英语学习,且使用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英语的水平比较低。最后,速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普遍缺乏扎实的文化基本功。在外语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单词拼写能力弱、中西文化常识匮乏、人文素养浅薄等问题。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大大制约了我们中西文化对比的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首先,在多年来教学和考试的压力之下,许多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传授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英语文化教学。其次,由于公共课外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在外语课堂中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补充只是偶尔为之,未能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常态的认知模式。最后,如今在大学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80后,她们正处于孩子幼小,家庭投入大的阶段。因而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方面投入精力少,革新教学理念方面比较匮乏。长此以往,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也会存在严重的缺失。

教材的编排:纵观如今教材市场,笔者发现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材屈指可数。大部分院校公共课锁定在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的精读课程系列,它们虽然体裁丰富,但过于注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学英语中融合中国文化教学亟待广大外语教育者和研究者通力合作,早日编写出适合独立学院,兼顾中西文化特色,旨在培养综合语言技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测试评价体系:当下的三本大学英语测试手段,只需通过笔试和听力来检查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几乎不考查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只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进行终结性考核,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检测,容易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厌学心理,不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势必会影响到跨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落实。

三、启示与结语

虽然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合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理念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但不可否认当今中国文化的强势抬头,大学生们热切期盼英语学习焕发青春力量的现实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生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强大动力。因此,本课题旨在调动学生自身、任课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因素,以促成“汉语文化失语症”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

第一,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汉语文化失语症”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平常教学方面进行教学重点的调整。首先,由于独立学院基础较差,策略意识不足,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有必要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系统培训,以促使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由于独立学院学生中西文化常识匮乏、人文素养浅薄,所以中西文化对比意识的形成可选择从相对熟悉的中国文化入手,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依次进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对比的重点学习。英语学习策略与后三学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相得益彰,这种教学既适应了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能让刚刚摆脱高考应试教育的三本学生逐渐适应旨在培养思辨能力的素质教学模式。

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合作意识的提高也迫在眉睫。目前已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有时甚至超越老师,为了克服学生英语学习“汉语文化失语症”,教师需要力争学贯中西,如今微信讨论群、网上课程多样化,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利用零碎时间广泛摄取文化知识、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老师们也精力有限,教师还需有团队合作意识,利用群体的智慧集体收集资料,备课整理,并不定时讨论总结。

第三,学校方面,教材编排与测试评价体系双管齐下。三本学校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需编订一套适合现行精读教材的辅助教材。因为每学期在正常的精读课程外,可融合文化学习的专题研究,所以,为确保汉语文化失语症的有效缓解,学院在制定每学期教学任务时可调整教学进度,避免老师们为了赶进度疲于应付的低效教学。

中西文化历来博大精深,但毋庸置疑,他们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其思辨能力方面的有着非凡的魔力。而我们的英语学习在不断吸收西方优秀思想时却渐渐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精髓,为了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我们更需要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多方面的良性互动,方能形成我们期待已久的教学新模式的产生。我们也相信本课题的开展对后期探讨学生思辨能力、三本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和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进一步研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6:81.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137.

[4]陈东.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6).

[5]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凡是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5).

[6]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独立学院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