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7-20忻艺珂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双语教学模式

忻艺珂

【摘要】双语课程在全国各高校设置的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双语教学的效果却不如人意。本文以一线双语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基于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指出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高校教务部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在今后的高校双语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校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0-01

双语教学在高校专业课程的广泛应用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对双语及多语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目的是鼓励和培养能利用第二语言掌握先进学科知识、利用第二语言进行思考、阅读专业文献、了解专业最新动态。这种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上的应用应严格区别于针对语言本身的双语教学,因为两者目的完全不同,这里讨论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其教学目的是专业知识,语言只是工具,而针对语言的双语教学目的与工具统一。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双语教学最主要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双语教学的模式和效果研究较为成熟,其中最为流行、效果最为良好的是“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完全以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完全沉浸在非母语环境中。在欧洲高校普遍应用的EMI课程(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即全英语授课,就是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典范,其在欧洲许多非英语国家,如德国、荷兰应用广泛,也取得良好效果,这些国家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甚至接近母语水平。而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多把双语教学按英语使用比例分为三类,(1)全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和全外语授课。(2)混合型,即采用外文教材,外语与汉语交错授课。(3)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但利用汉语授课。其中与沉浸式最为相似的应属全外型教学模式,但全外型教学的应用在中国却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如李桂山(2009)认为课程难度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李颖(2015)从师资方面考虑,指出我国目前高水平双语师资较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措辞的选择和讲授方式还是无法做到“原汁原味”,与沉浸式教学有一定差距,且双语教学因其语言使用的特殊性需要应用特殊教学理论,而这种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在国内基本属空白阶段。陶红梅(2016)也关注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对双语课程教学的影响。以上各项研究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课堂主体,但对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教务部门并没有做过多探讨,以下笔者将从一线双语教师的视角关注学校教务部门如何帮助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二、双语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中美合作办学的独立院校,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因此学生双语课程的设置比例较高,所有学生在本科前两年开设外教教授的口语课程,后两年每学期开设一门由外教或双语教师教授的专业课,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本校开设双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全外型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若干制约因素。

(1)学生英语水平不均。几乎所有国内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研究都会涉及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但笔者认为制约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同一教学班内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平均,如采用全英语教学,以笔者的经验平均每个班只有30%的学生能完全适应这种模式。但对学校教师的考评,如教学效果、学生评教等又与学生的考试通过率有关,这使双语教师不得不考虑班级大多数同学的英语水平,退而求其次选择混合式甚至半外式教学。而一旦在课堂上开始汉语教学,无论学生之前听懂与否都会产生依赖心理而更不愿以英语学习。如此,教学很难向全外式推进反而会退步。

(2)薄弱的专业英语能力。就笔者对所教学生的采访调查,多数学生表示大三刚接触双语专业课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英语,特别是专业词汇。学生在本科前两年仅学习大学英语和日常生活口语,对专业英语词汇完全没有涉猎,忽然开始的全英语授课让学生无所适从,国外原版教材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懂,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多数双语课程的选修性质激增了学生的忽视心理,学生更多的愿意把时间放到汉语专业课上。如此恶性循环,之后高深的双语课程学生也因为基础不好而全面放弃。对教师而言,额外给学生介绍专业词汇会拖慢教学进度,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全外型教学而用中文授课。

(3)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的局限。很多高校把双语课程与母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设置成同样的成绩比例及考评方式,这种方式不太科学。因为双语教学中因采用的语言而导致对专业知识的损耗不可避免,没有合理的考评方式会制约双语教师把课堂引向全外型的自主性。根据李桂山(2009)的研究,实验比例与双语教学水平呈正相关,商科课程多采用分组讨论展示、案例分析等模式,但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平均超过50人,教师很难对每个组进行指导,因此无法避免有学生“搭便车”,这对整体教学效果有很不好的影响。另外,考评方式也被限制为书面考试,这实际上与双语教学的目的有一定出入,用英语思考、阅读英文文献并不是书面考试能够考查的,这也造成很多学生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的复习模式,等着英语好的学生总结考点,日常上课更不用心。

三、双语教学方面的探索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高校教务部门有以下建议:

(1)要求学生按照不同双语教学模式选课。双语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多以选修性质存在,因此可以借鉴公共选修的选课方式,在选课过程中标明全英授课、混合型授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但也应注意,全英授课班级要突出特色,如控制班级人数、更多的在课堂中采用小组模式、更多的有外出参观实践机会以吸引学生,以免学生为减轻压力全部转向混合型授课班级。这种模式无论对学生和授课教师都有积极作用,英语优秀的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甚至为毕业后出国深造打基础,英语欠佳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学习。授课教师也容易根据班级水平选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2)在大二加修专业英语课程。目前国内的商科课程都有已经成型的专业英语类教材。学校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的课程,积累专业词汇,这个方向可以整合外语教学部门,如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开始全英语教学之前对专业词汇有所了解,也可以提前练习专业课论文的写作模式。

(3)制定特殊的教学方式和考评模式。针对双语课程的特殊性,加大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允许授课的外教和双语教师采用特殊的教学模式,如把教学班分成几个小型研讨班级进行某些课程内容的教学。笔者曾按照国外seminar(研讨会)的模式讲授过一个教学单元,期间跟进每个小组的讨论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发言,最后要求各小组做总结展示。在该学期最后的考试中,学生对该部分相关题目的解答正确率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单元。学校如果能放开考评模式,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虹梅.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某大学商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0)179-180

[2]李颖.高校优质双语/EMI课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J]. 外语界.2015(2)80-95

[3]李桂山, 冯晨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09(1)79-83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双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句子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奠基石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