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渐进决策视角看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历程

2016-07-20黄琦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策

【摘要】渐进决策模式是一种基于过去经验,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从而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的一种决策过程范式。以此视角看国家政策在民办普通高校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中起到的作用,兼具了连续性、渐变性和稳中求进的特性。这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特质。

【关键词】民办普通高校 政策 渐进决策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1-02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办学校实行逐步接管的方针,所有私立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1],并于1955年新中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2]。中国的私立教育中断了28年,期间高考被文革中断了10年。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但是百废待兴的国家急需人才、公办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年轻人求知若渴,为此,国家向民间资源重新开放了兴建民办高等教育的机会。本文试图通过渐进决策视角审视教育改革政策对于民办普通高校兴起和发展的作用,并以此角度对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做一点思考。

一、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概述

自1978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已经成长为中国高校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复苏时期(1978~1991年);1981年国家创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很难通过自学完成课业,因此高等教育自考辅导机构应运而生。1983年新通过的《宪法》鼓励“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让民办教育既有法可依又必须依法规范办学。至1991年底,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450所。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1992~1996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指出:“要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同年国家选定一批较有实力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开始试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并逐步推行。试点的特色是“以学校办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宽进严出,考教分离”,此举促进了一大批民办高校发展壮大。1994年2月,首批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民办专科学历教育高校产生,至1996年民办专科院校达21所。[3]

第三阶段,规范发展期(1997年~至今);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普通高校开始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这是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黄金阶段。从1998年到2009年,11年间新生数量增加了5倍多,高校数量则由1022家增加至2305家,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增加了656家,是新增高校的半数,民办普通高校因此机遇迅速壮大,不仅为国家连年高考扩招分担些许压力,同时努力提高内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国家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法律,从此民办学校将受到同等对待、公平竞争。但是2009年后全国生源进入下降通道,2010年生源比2009年(1020万)骤减63万,几乎与2006年生源水平持平,至此普通高校从求方转为供方。民办高校开始了艰难的生存竞争,但是他们依然在发展,在越来越规范的环境中,民办高校由量到质、从多向强,进行了又一次蜕变。

二、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涵

渐进决策模式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中提出的。所谓渐进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的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决策稍加修改而已。他把决策过程视为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决策过程的连续性。(2)渐变调适原则。渐进决策对现实的变革是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从而实现根本的变革;所实施的决策方案也不是全新的方案,而只是对现行政策所作的小规模或稍大规模的调整。(3)稳中求变原则。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那样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4]。

三、以渐进决策模式看民办普通高校发展

渐进决策模式非常强调新政策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延续性,认为新政策必须是原有政策的“修修补补”,从它的三个内涵原则可以明确的体会到:政策的连续性、渐变调适性和稳定性是渐进模式的关键所在。以渐进决策模式的三个原则看教育改革政策对民办普通高校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作如下解析:

1.政策在民办普通高校兴起发展中贯彻“按部就班”的连续性原则

渐进决策模式的理论非常强调政策的连续性,认为新的政策的基本精神与现行政策是一脉相承的[5]。

教育改革政策对于民办普通高校的兴起和发展始终贯彻连续性原则。民办高等教育辅导机构缘起自学考试,为了用好民间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国家政策从1983年修订《宪法》的一个条款开始,逐步产生规定、条例,至《民办教育促进法》。用20年的时间“按部就班”的形成了一部法律,并且贯彻始终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既有政策内涵的连续性又有前后政策的延续性。

2.政策在民办普通高校的兴起和发展中发挥渐进调适作用

渐进决策对现实的变革是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由小变积为大变,最终实现根本的变革。民办普通高校出现于1994年,与自考助学机构产生之初相隔13年,期间国家政策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设置暂行规定、试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等决策,逐步从国家层面承认了民办高校的合法性;民办高校则通过办学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因为时间的考验,民办高校这一新生事物逐步被社会和民众从心理上接受,做到了合情。合情合理合法的通过一步一步渐进地积累,让民办普通高校稳步产生、发展,至2013年统计全国已有民办普通高校717所,其中专科325所。

3.政策在民办普通高校兴起时突显了稳中求变的原则

林德布洛姆强调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的目的。这就是说“稳”是前提、“变”是常态,变的过程要稳定,确保社会安定、逐步过渡,获得大变。

民办普通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一贯施行迈小步不停步的原则,稳步求进,甚至试行“一步分为两步走”的政策。1992年后,国家深化改革需要更多人才,高校发展首当其冲,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成民办普通高校仅一步之遥,但是政策却分两步走:先进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然后择其优者批准转为“普通专科学历教育”[6]。这些稳定而缓慢的步骤不仅在测试兴办民办普通高校的可行性,也让考生适应、社会接受此类非公收费的民办普通高校。

四、民办普通高校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渐进决策模式非常适用教育改革政策对于民办普通高校兴起和发展的作用过程。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改革进程中需要政策的连续性,以及环境的稳定性,以求得“稳中求变”的过程。

2009年我国高考生源进入拐点后,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民办高职。由于僧多粥少,生存竞争在所难免,任由民办高校无序竞争,学生就会成为最重的受害者,同时民办高校也会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渐进决策模式看,教育部门应该尽早介入,依法规范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规模,审核资产到位情况;定期对民办普通高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落实教学设施,确保开展保质保量的教学活动;鼓励优质民办普通高校进一步发展内涵建设,并将其教育教学纳入公办同类高校的管理体系中。在一系列常态化的管理中,逐步实现“稳中求变”的优胜劣汰过渡,使民办高校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让学生有安定的学习环境,学校有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社会有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汤保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9页.

[2]史平.《试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新改革》. 《中国电子商务》.2014年第21期 .第132页.

[3]汤保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9-21页.

[4]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48页.

[5]司林波.《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渐进决策视角解读》.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年第2期.第20页.

[6]汤保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20页.

作者简介:

黄琦(1962-),上海人,工程师,学士学历,研究方向:民办高校管理。

猜你喜欢

政策
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外商投资政策再完善
政策解读
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政策准备好了吗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