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大”国与产业竞争力“小”国
——基于全球价值链研究

2016-07-20闫星伊

中国市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利益分配

闫星伊

(大连理工大学 盘锦校区 商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贸易“大”国与产业竞争力“小”国
——基于全球价值链研究

闫星伊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商学院,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近年来中国贸易出口量大增,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却并不强。这种悖论如果长期存在,必将严重阻碍和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文章运用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悖论,并从理论模型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运用1999—2009年中国所有企业的数据和联合国贸易统计司公布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中国企业加入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效应。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垂直专业化水平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27

1引言

21世纪,中国贸易和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制造业表面繁华的背后并未给中国带来更多实际的收益。许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近30年,却没有发生明显的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软弱无力……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全面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问题。传统国际贸易中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主要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但目前国际分工已日渐从产业间水平分工向价值链分工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一国经济的思路应该突破原来的模式,引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种融合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的新思路。

2文献综述

2.1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国家间的利益分配

Deardorff(1998)认为,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中,除了整合各地优势会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之外,这个过程也会提高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的福利。

国内针对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中,张二震(2004)认为,产品生产环节分散化,决定了贸易利益更多地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贸易情形下,对于以高资本、强技术和先进知识参与分工的发达国家有利而且会方便其进一步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2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提升

国外学者Gereffi通过分析跟产业升级有关的三个方面,得出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一定的联系。

国内学者基于国家和宏观层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曾峥、张亚斌(2005)从要素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分工细化的角度对价值链的提升做出了动态分析。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内生经济变量改进为方向,实现价值链的优势重组和主动攀升。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不要过多关注是低端融入还是高端融入,要把目光放在谋求产业升级上。

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其对于解释目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更多地偏向于实证研究和对策分析,在基础性理论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涉及。本文从理论模型方面对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不同生产环节间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3全球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的模型分析

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利益分配模型可以分为需求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在此模型下,跨国公司因提供核心零部件而处于核心战略地位,这使该市场具有垄断性质,而第二价值环节企业只进行加工组装,因此第二环节市场具有完全竞争性质。

3.1完全竞争性质的第二环节

假设设在完全竞争性质的第二环节市场上共有n家相同的企业,P2和Q分别为第二价值环节的价格和产量。第二环节企业的市场反需求函数为:

p2=a-bQ

(1)

第二价值环节每单位的产出需要一单位第一价值环节的核心零部件作为投入要素,即Q=f(q)。第二价值环节企业的成本C可以表示为:

C=P1q+c2q+C2

(2)

上式中,P和q分别为来自第一价值环节核心零部件的价格和产量,c2为第二价值环节企业对核心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的边际成本,C2为第二价值环节的固定成本。

第二个价值环节的企业的利润为:

(3)

第二环节企业利润最大时,利润的一阶导数为0,求得:

(4)

则处于第一环节的反需求函数为:

P1=(a-c2)-2bq

(5)

3.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第一环节

ΠA(q1,…,qN)=(a-c2)q1-2b(q1+…+qN)q1-(c1q1+C1)

(6)

A企业利润最大时,企业A的反应函数为:

(7)

在均衡点,各企业的最优产量相同,市场总产量:

(8)

市场均衡价格:

(10)

3.2.1完全垄断

3.2.2寡头垄断

3.2.3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市场上有着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各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都很激烈。不妨设N=10。带入上式可知

3.3对于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3.3.1不同垄断程度对产品市场的影响

将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种市场结构下的产量、价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逐渐减弱,产品的产量会逐渐增加,产品价格则逐渐减少。这说明了垄断程度越高,垄断公司对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就越强。

3.3.2利益在不同环节分配

由于Δq2=-bΔQ,由式(2)可得:ΔP1=-2bΔq

(11)

可以看出两者的第二环节价格相比差完全由第一环节价格相比差引起。

这说明利益由处于战略价值环节的垄断公司享有,而那些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第二环节的企业却并不能因此而获取额外利益。

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这些企业只能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价值环节,而不能占据高价值的战略环节。这也能够解释为何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其收益却不成正比。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达国家优势的进一步扩大化和全球价值链模式本身所带来的不公平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实证检验

4.1变量及数据选择

4.2模型建立

lny=β0+β1lnVSS+β2lnW+β3lnK+β4lnI+ε

4.3回归结果及分析

具体回归见下表。

回归结果反分析表

第一,从结果可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参与程度、平均工资水平、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均与利益分配效应呈正相关。

第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程度对于利益分配呈正相关,但是看其系数即β2的值与其他解释变量的系数相比却并不大,这就说明中国从中获利仍是有限的。这也与中国“低端锁定”的现状相符合。

5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市场逐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本文从中国近几年出现的贸易“大而不强”的悖论入手,对于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加入国际分工对于中国贸易利益有正效益,但这个效应仍然较小。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宣.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曹明福,李树民.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

[3]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J].国际贸易问题,2008(3):119-123.

[4]程新章.基于国际专业化指标的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6):65-71.

[5]孔琳,杨全文.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成因分析[J].理论界,2010(3):41-42.

[6]张文宣.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实践应用[D].西安:西北大学,2008.

[7]曹明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D].西安:西北大学,2007.

[8]卢仁祥.新新贸易理论中的国际分工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3.

[作者简介]闫星伊(1995—),女,山西祁县人,本科,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学。

猜你喜欢

利益分配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政策研究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冲突发生机理与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