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七“礼”:制礼义以倡人道(上)

2016-07-20山西刘毓庆

名作欣赏 2016年28期
关键词:礼记

山西 刘毓庆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七“礼”:制礼义以倡人道(上)

山西 刘毓庆

“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礼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如果说《周易》是讲“天道”的,《尚书》是讲“王道”的,那么“礼”则是讲“人道”的。所谓“人道”,就是为人之道,即社会行为规范。它不像天道那样玄远,而是切近生活;不像“王道”那样宏大,而是巨细皆容。人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态度表现、分寸把握等,都包括在了礼的范畴之中。有人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传统中国人,无论是行为表现还是心灵尺度,都是以礼为准则的。

然而当下我们国人的表现及国际形象,与“礼义之邦”这四个字可谓相距甚远。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荣耀,这荣耀是在东西方文明初次接触、友善交往的时代,即资本主义尚未兴起、西方列强尚未视中国为肥肉的时代,西方友人给予的。因为当时辉煌的中国千古文明与中国人民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在初次来华的西方人士心中引起了震撼,因此他们将中国文化批量传向欧洲。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说:“人类最大的恶源是人类自身。如果人类对这种恶还有救药的话,那就在中国。”德国的康德(1720—1804)说:“在中国,听不到骂人或者诅咒。到某人处造访需要事先禀报,应该注意些什么,主人应该怎样招待客人等等,这一切的言谈举止,都写在礼仪书上,不得有半点偏差。人人懂得,在什么时候应当如何有礼貌地拒绝,在什么时候应当顺从迁就。”(〔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传教士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一书说:“即便中国有难得一见的不懂礼貌的人,他们也要比最有考卷的外国人强得多;与他们相比,外国人只是怀中的婴儿。”在这些西方学者的论述中,中国“礼义之邦”的形象是多么明显!更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礼义之邦”文明对欧洲产生的强大影响。当时欧洲掀起了中国化热潮,从生活方式到日用器物、建筑、艺术等,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魂。有趣的是,竟然有人冒孔子之名写了一部叫《自然法》的书,这无疑是中国化热潮的又一种反映。从这里可以看出“礼义之邦”文明的强大影响力。今天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做到的,今天却做不到了呢?问题出在哪里?因此,当下我们对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做些了解,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

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来谈。

“礼”的基本含义与功用

什么是“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礼者,履也。”就是说“礼”是人要履行的行为规范。《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的规范里蕴含着重要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是不可随意更易的。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遵守规则,行为就能得体,每一件事就都办得恰到好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就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礼的起源与本质

其实,“礼”最早是对“神”而言的。《说文解字》在“礼者,履也”之后接着说:“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用来祭神求福的事。金文中“礼”写作“”,字从珏从壴,壴是鼓的象形。在所有的乐器中,鼓是最具有震撼力与神秘性的,《五经要义》云:“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北堂书钞》卷一百八)宋之陈旸《乐书》也说:“鼓为五声之君。”(《乐书》卷一百十八)故用鼓代表乐。“珏”是两串玉。中国人自古有崇拜玉的习俗,装饰用玉,护身用玉,制器用玉,比德用玉,玉成了神品般的东西。故《说文》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故祭祀要用玉。祭祀用鼓乐来乐神,用玉帛来献神,故而用“”来代表礼神。后来为了更明确地表示祭祀神灵的意义,又加了偏旁“示”。也就是说,“礼”本是指祭神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行“礼”必有“乐”相从,而且必存敬畏之心、虔诚之意。故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礼的本质在恭敬,乐的本质在和乐,并非只是玉帛钟鼓物质的表现。周公制礼,将“礼”由宗教神坛推向人伦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祭坛上的行为规则推衍于社会生活之中。其最本质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建立一切行为的规则与秩序,由此保证人群的有序性;二是对人与事皆心存敬意,保证人群的和谐性。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钱穆先生说:“孔子要使人了解他常爱用的‘仁’字,便另外提出一个‘礼’字来和‘仁’字拼命起来。”具体来讲,“仁是内边的,礼是外边的;仁是‘心’,礼是‘行’”,而“仁”“礼”对说,“其总纲便是个‘仁’字”(钱穆:《讲堂遗录》(一),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钱穆的意思很明白,也就是说“礼”就是“仁”的外化,“仁”存乎内心而外化为“礼”。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内心的“仁”,又怎么会理解“礼”“乐”的真正内涵?

简而言之,“礼”是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的核心是“人本”。《礼记·曲礼》说:“礼缘人情而作。”《礼记·坊记》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最终的原则是不违背人情,必须符合人情,顺人自然之性,这自然之性是“天道”所规定的。故《礼记·礼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就是说,礼是先王遵循天道来顺理人情的。“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礼记·问丧》)所以,“礼” 从表面上看是一些显得套路化甚至僵化的规则,实际上它是依赖于情感与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它是人性与道德的统一。就“礼”的核心精神而言,就是一个字:敬。《孝经》中说:“礼者,敬而已矣。”也就是那种由内心的“仁”所生发的对天地万物、长者师者、亲人朋友的敬意。相互尊重就是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就是内心的“敬”与外在的“礼”的协调一致。

也正是因为“礼”承乎天道、合于人情,因此在周代,人们把“礼”看作了做人的根本和治理国家的大纲。如《孝经》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左传·隐公十一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祭义》还把“礼”的作用归纳为五点,如说:“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致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由此可以看出“礼”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以及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礼”的基本功能

“礼”具体有哪些功能?它在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如此受重视?择要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别于禽兽。《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和猩猩就算会说话,也终归是飞鸟和走兽,这一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们不懂“礼”。既然如此,人如果没有“礼”,即便会说话,也不过与鹦鹉和猩猩一样,因为其禽兽之心没有变。“禽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伦理道德的混乱,“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所以圣人编订礼法规范以教人,“使人知有礼,以自别于禽兽也”。人有了“礼”,和动物就有了绝对的区分。可以说,使人“别于禽兽”,是“礼”最基本的功能。“礼”就是人兽之别的分界线。人一旦失去了“礼”,就是自沦于禽兽了。所以《诗经·相鼠》篇骂那些不知礼仪的人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古音读与“体”相同,至今湖北一些地方仍“礼”“体”读音不分。)等于是说连相鼠都有礼,人如果无礼,还不如干脆死掉。这种极端的语言,反映出的是古人对 “礼”的重视,和对无礼之人的痛恨。

第二,正名分,决是非,定亲疏。“礼”是人行为的标准,“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关系,要靠“礼”来确定。比如说“君”这个名,当“名”确定之后,其“实”也必相随,“礼”就确定了为君的责任、义务,也就是如何才够格称君这个问题。如果名实不相称,那便是“名不正”,就必须靠“礼“来正。是非问题要靠“礼”来判断,合于礼便是“是”,不合于礼便是“非”。《左传》一书每言“礼也”“非礼也”,就是对事物是非的判定。亲疏关系,也是要靠“礼”对人伦关系的规定来确定的,这关系也就决定着在这关系网络中每个人的责任、义务。这样,“礼”便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大纲,方方面面离了“礼”都无法保证其有序性。故《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礼”的规范,没有了“礼”,一切都会乱套,从而无法运作。

第三,“缀淫”。《礼记·乐记》说:“礼者,所以缀(止)淫也。” 这里的“淫”,指的是一些过度的行为。《礼记·坊记》说:“夫礼,坊民所淫。”《礼记·仲尼燕居》说:“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可以提醒人们把握事物的“度”,把握“无过无不及”之“中”。关于“礼”的“缀淫”功能,主要应该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是遏制无限度的物质追求,“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一种常态,没有人不想富贵,也没有人不想追求奢华生活。即崔实在《政论》中所说:“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眩耀,芬芳嘉味者也。昼则思之,夜则梦焉。唯斯之务,无须臾不存于心,犹急水之归下,下川之赴上壑。不厚为之制度,则皆侯服王食,僭至尊,逾天制矣。”但人人都如此没有节制地追求下去,其必然的结果就是资源枯竭。荀子曾有一篇文章叫《礼论》,开篇谈“礼”的起源,便直指对人欲膨胀的制约。他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这是说,“礼”的起源便是与人欲的节制联系在一起的。人都有欲望,有欲望便会去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就会因资源不足而发生冲突,这样必然会引发战乱。

其次是对情感与行为放纵的遏制。《礼记·曲礼》中的“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骄傲的情绪不可以让它滋长,内心的欲望不可以让它放纵,求善的志向、向上的心志不可以让它满足,享乐的行为不可以使它达到极点。过度就会走向反面,乐极就要生悲。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在人们的行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致因过度而走向反面。恭敬过度就会徒劳无功,谨慎过度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过度就会鲁莽惹祸,直率过度就会尖酸刻薄。只有靠“礼”的指导,才会让人们的优秀品质能够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尺度上,也即符合中庸之道。其实,“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更多在于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制”和“法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让普通民众能够有羞耻之心和归服之心,能够达到“自制”甚至“自治”。因此,“坊民所淫”的本意,就是要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

第四,以和为贵。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段话是对“礼”的功能及把握的经典表述, 非常重要。“礼”是行为需遵循的规则,“和”是应该达到的客观效果。对“礼”来说,“和”是功用,也是在“礼”的操作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先王治理国家,所以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而实现“和”的目的,就是因为有礼。“礼”是体,“和”是用,二者是本与末的关系。如果“礼”行不通,为了达成和谐而将就行事,违背“礼”的原则,这也不行。因为那样便失去了是非,也失去了“礼”所要坚守的道义原则。孔子鄙视乡愿,称乡愿为“德之贼”,就是因为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没有是非原则,没有正义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一味地装好人,不敢得罪人,是“知和而和”的人。

(三)“礼”的表现方式

礼的表现方式有两方面,一是容止,二是言辞。

“容止”指仪容举止,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容貌仪态等,都包括在内。《礼记·玉藻》中有关于“君子之容”的表述,要求君子仪态举止要闲雅自然,表现出堂堂正正的样子来。这种仪态,既是对自己形象的注重,也是对他人的尊敬。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别人。《论语·子罕》描写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这正是君子之容的具体体现。有报道说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现场,有人光着上身、穿着大裤衩,还随意谈笑,一副在看马戏团表演的神情,这就显得非常不得体。这在古代来说,就是“非礼”之举。关于行为举止,《礼记·曲礼》中有很多详尽的规定,比如“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并坐不横肱”“共饭不泽手”“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向)而扱之”。再如“坐如尸,立如齐(斋)”“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毋放饭,毋流啜,毋咤食,毋反鱼肉,毋固获,毋扬饭”。与师长相处,“毋侧听,毋叫应,毋淫视,毋怠荒”。还比如,“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递东西的时候,“执剑者左处,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等等。所谓“曲礼三千”,指的就是这些对行为举止的具体规定。其实在生活中,远不止这些,有好多是没有规定的,全靠悟性把握,这把握的原则就是一个“敬”字。怎么能表现出自己对人的敬意来就怎么做。比如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或一些重要的集会活动,常会有德高望重的学者或位高权重受人尊敬的领导参加,这时,也总会有人出于仰慕之心邀请与对方合影。合影时如何站立才合适?这就没有具体规定。有的人与尊者合影,出于内心的敬畏,会自然而然地向后退半步,或自己的身体向尊者略倾。这显得就很得体,很自然。而有的人则显出了得意扬扬的样子,自己肚皮挺得比尊者还高,像这种情况,就是“非礼”。他邀对方合影的目的不是出于尊敬,而是想借合影以炫耀自己。仪态举止,在很多情况下是要靠自己对“礼”的精神领会来把握的。

其次是“言辞”,这对“礼”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这是人际交流的主要途径。《荀子·荣辱》篇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这充分说明了言辞的重要性。就“礼”而言,言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卑而尊人”的原则下,创造出的谦辞与敬称。如延续至今的“贵姓”“府上”“大驾”“令尊”“令堂”“在下”“鄙人”“寒舍”等,无论是称人还是自称,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敬”字。这样便显得文雅得体,不失礼数。

“言辞”另一方面的运用是对说话分寸的把握。《礼记》要求人们说话时要谦逊慎言、把握分寸,不妄说胡扯。如与长者说话,“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礼记·曲礼》)。长辈未提及时,不能插话打断;听话要端正表情,洗耳恭听;不抄袭别人,不随声附和。此外,言谈交际要注意场合,内外有别,外边的话不可带进家门内,家里的话也不可带出家门外,所谓“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礼记·曲礼》)。说话还要讲究交谈技巧,即“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要善用婉言托词,如国君命士与某位大夫结对比射,士如果不能射,要委婉地对以“我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之类的托词。还要注意避对方父、祖之名讳等。周代的女性教育中,有一项是“妇言”,就是让女性懂得如何说话合于“礼”的要求。

总之,容止和言辞,是“礼”最表层的展现,也是最基本的方面。

“三礼”的基本内容

“十三经”中的“礼”包括“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这是记载周代礼乐文明制度的三部古籍。孔子编入“六经”中的“礼”应该是《仪礼》,而今被列入“五经”的是《礼记》。这三部书,最条理的是《周礼》,最古奥的是《仪礼》,最杂乱的是《礼记》。

(一)《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这部书成于何时,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或以为是周初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或以西周,或以战国,甚至有人以为是汉代人的作品。但大多学者承认它是一部先秦古籍,是唯一的一部系统记述周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典籍。虽有些地方与其他典籍记载有些出入,但大多为西周旧制还是可以肯定的。这从周金文中出现的一些官职与《周礼》记载的应合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周礼》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由六官区分。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个划分显然是在天人一体的观念下产生的。除冬官外,每一官的开首都冠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明确表示了这部书的性质。从六部分司来看,似乎直接影响到了隋唐以降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官设制。天官主管朝廷及宫中事务,有点像六部之长的吏部,但权力要大,如同宰相或总理,其下属官有六十二种;地官主管土地和人口,相当于户部,属官七十八种;春官主管祭祀和礼仪,相当于礼部,属官六十九种;夏官主管军政,相当于兵部,属官六十九种;秋官主管刑法,相当于刑部,属官六十六种;冬官主管百工及土木建筑,相当于工部,因已亡佚,详情难知。现在的《冬官》部分,是拿内容相近的另一篇古籍《考工记》代替的。这个统治系统十分完备,每一项职守任务都很具体明确。现代人读这部书,似乎觉得有些烦琐,因为其中的制度离我们今天有些遥远了,我们不好理解。有些官职,如专毁坏恶鸣之鸟巢穴的硩蔟氏、专管禁止重大活动中“嚣呼叹呜”“歌哭”于道的衔枚氏、专管射夭鸟(不祥之鸟)的庭氏、专管清除青蛙蛤蟆之类物的蝈氏、专管执鞭开道的狼条氏等,在今天看来很不必要,可是在《周礼》中却细分其职,不厌其烦。但在这不厌其烦的叙述中,却披露了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如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就已发明用镜取火的技术;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反映了以香草除蠹虫的技术;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扰之”,则反映了驯兽技术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礼》在官职职责的记述中,体现出了对民生的极大关心。如《秋官》中,萍氏专管水禁和检查饮酒情况,因为怕饮酒过多而出问题,如怕人掉到河里;禁暴氏是管理治安,对付地痞无赖欺压百姓的。《地官》中,媒氏是专管万民婚配的。在仲春之月,把没有配偶的男男女女集会在一起,让他们自由寻找对象。司市专门管理市场,要求物品根据类别分区陈列,以便平定物价;禁止奢侈精巧之物的出售,以稳定一般物品的行情;招致商贾,保证货物流通;防止伪劣产品与欺诈行为,去除盗贼。草人掌管改良土壤,根据地质种植相宜的作物。赤色而坚硬的土用牛的骨汁或灰改良,赤色不很坚硬的用羊的骨汁或灰,涸的泽地用鹿的骨汁或灰改良,盐碱地用貆子的灰,沙地用狐狸的灰……这些分工,几乎都是为民生考虑的。这与《尚书》反映的思想与文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中国原始政治文化的性质。

在对民生的关注中,我们特别留意到了《周礼》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如《地官》中,有山虞、泽虞、迹人之类的职事。山虞掌管山林政令,泽虞掌管水泽政令,其中都提到了“以时入之”的问题,“以时”就是按季节。为什么进山林水泽还要考虑季节呢?就是怕乱取材物,破坏了生态,导致自然再生能力的下降。迹人是田猎政令的,其中明确提出了“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禁止捕杀幼鹿和撷取鸟卵,这也是为了保护自然的再生能力。而不许用毒箭射禽兽,则是从心术上考虑的,因其“贼物之心”,而且这样做杀伤太大。像《天官》中的兽人、渔人、鳖人,都是负责水产与猎物的,都提到了“以时”的问题。这中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对今天来说,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

(二)《仪礼》

《仪礼》与《周礼》不同,它不是讲行政制度,而是讲生活礼仪。从实际意义上讲,《仪礼》更符合“礼”的本义。《释名》说:“仪,宜也,得其事宜也。”这是说“仪”是指具体行事中非常得当的行为表现。这种“得当的行为”非常重要,因为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及尊卑贵贱长幼之别意义重大,因此每个王朝建立,都制定一套礼仪。《仪礼》所记录的就是周代的礼仪。先秦时就叫作《礼》,汉代称作《礼经》或《士礼》。现存十七篇,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一、关于成年礼,如《士冠礼》。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成为本族的正式成员。后来把二十岁左右叫“弱冠”,就是指初加冠,体犹壮。

二、关于婚礼,如《士昏礼》,是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

三、关于交往之礼,如《士相见礼》《聘礼》《觐礼》。《士相见礼》是士君子第一次相见的礼节仪式,《聘礼》是国际交往中的种种礼节仪式,《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四、关于宴饮之礼,如《乡饮酒礼》《燕礼》《公食大夫礼》。《乡饮酒礼》是基层行政组织举办的以敬老为中心的宴会仪式,《燕礼》是君臣宴会的礼节仪式,《公食大夫礼》是国君举行的招待外国使臣的礼节仪式。

五、关于射礼,如《乡射礼》《大射礼》。前者是基层举办的射箭比赛大会的礼节仪式,后者是国君主持下的大射比赛礼仪。

六、关于丧礼,如《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丧服》是关于丧礼服饰的。《士丧礼》与《既夕礼》本当为一篇,因篇幅长分成了两篇,述士为父母办丧事的全过程。《士虞礼》是父母埋葬后的安魂礼。

七、关于祭祀之礼,如《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特牲馈食礼》记述士在家庙中举行祭祀的礼仪。《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本为一篇,记述大夫在家庙中举行祭祀的礼仪。

《仪礼》记述的每一项仪式都很烦琐,如《士相见礼》记士之间第一次见面,记到了不同季节要拿的不同礼物。如初次上门,客人要如何说,主人要如何答,客人要再如何谦虚,主人要再如何谦让,反复五个回合,然后才是“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这实际操作起来,确实有些麻烦,却反映了其间的慎重与严肃。

《仪礼》所记载的烦锁礼节虽然在生活中都早已无存,但这些礼的基本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却部分地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婚礼,《仪礼·士昏礼》提到了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礼俗一直流传于后世,《唐律》《明律》中即有类似的规定。明沈周有诗说:“红车绿幰及春明,六礼周时汝好行。铜镜试妆花髻拙,布衣随嫁竹箱轻。”(《送巽女归徐氏》)现在一些农村仍有“六礼”之俗。再如士君子初次相见要有见面礼,在现在的习俗中也还普遍存在。像《丧服》中的五服制度,一直在延续,出了五服则不算亲属。乡饮酒礼作为基层的一种敬老活动,也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

《仪礼》对重建现代礼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郑玄注说:“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宗室,大宗之家。” 这是说古代贵族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三个月的专门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行为、语言辞令、举止仪容、绩织女功等。这对于女性素质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女性的素质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以及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周代的这种制度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再如《乡射礼》中,记述比赛运动,它除了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外,评价射手不但看能否射中,还要看其容体是否合乎礼乐。比赛的目的不是求胜与否,而是观道德。《礼记·射义》解释射礼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骸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又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样的比赛,恐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而它的意义却是任何比赛都不能比拟的。

(三)《礼记》

“三礼”中最为庞杂的是《礼记》。《说文》:“记,疏也。”段玉裁注说:“谓分疏而识之也。”《礼记》的取名虽说有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其实杂汇了先秦到汉的有关“礼”的文字。在西汉,流传的关于说“礼”的文字据说有二百多篇,内容十分庞杂。戴德、戴圣叔侄俩,都是研究礼学的专家,他们选编了不同的《礼记》本子,人称戴德编的叫《大戴礼记》,戴圣编的叫《小戴礼记》。东汉末大儒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注,一下子抬高了《小戴礼记》的地位。现在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的,共四十九篇。

《礼记》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释《仪礼》或与《仪礼》有关的文字,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有些虽非直接解释《仪礼》的意义,但是围绕《仪礼》记述的,有点类似“外传”的性质,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等,都是关于丧服丧事的。此类文章就占到了十二篇,这可能与儒家重视丧礼有关。

二、记述各种礼制与礼节的文字,如《王制》《礼器》《祭法》《曲礼》《内则》《少仪》《月令》等。《王制》像一篇完整的施政纲领,《月令》像是古代政令与农事活动记录。再如《内则》言家庭礼节,《少仪》记相见、适丧、饮酒、荐羞的种种礼节。可以补《仪礼》之不足。

三、杂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文字,如《坊记》《表记》《缁衣》《孔子闲居》等。这些可能是根据当时传闻记述的,也不排除假托的可能。

四、专题论文,如《礼运》《学记》《经解》《乐记》《大学》《中庸》等。这些是一组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有些论述相当精彩,可以反映战国儒家的理想与理论水平。

在这四组文章中,应该注意的是第一组,它是《礼记》的主体部分。其中有的部分是从理论阐释“礼”的,这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礼”的内在精神,在历史中不断流失,只有形式部分残存。即春秋时人所说:“此仪也,非礼也。”修复“礼”的道德精神,使“仪”的外在形式与“礼”的内在精神统一起来,这正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

作 者: 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雅颂新考》《诗经图注》《从经学到文学》等专著二十余部。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释“踊”之节及其在丧礼中的意义
原本《玉篇》残卷引《礼记》管窥
《礼记》的环境观
“礼不下庶人”辩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礼不下庶人”辩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