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2016-07-18杨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儿童

杨莹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与题目相关方面进行阅读和剖析,试图探讨并获取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一些促进策略。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对整个课题的数据收集。采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对统计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行为认知、行为意向等认知类因子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等态度类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也有着相关联系。

关键词 家庭 儿童 教养方式 运动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在 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年龄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仍在较低水平徘徊。我国学生视力逐步下降,肥胖学生人数增多。中国教科院调查显示,自 2007 年以来,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得到了基本保证,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政府、作为学校,应该做、可以做的,基本做到了。但家庭与之比起来要相对滞后,所以要找到家庭体育发展滞后和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赶上学校体育的步伐,与学校体育一起承担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担。小学生正常体重比例偏低,平均只有33%的学生达到标准,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占到54%,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也不少,占到了13%,而且还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营养不良和较轻体重检出率逐年降低,正常体重比例却没有明显增加,主要因为超重和肥胖比例增加。目前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工作的调度也很频繁,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常常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身体健康,导致孩子的运动机会减少。家长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不管是在陪练时间上还是在经济投入上都非常少,尽管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孩子活动的场地逐渐缩小,所以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最为亲密。青少年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思想意识可塑性较大,模仿性较强,所以家长的体育作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活动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1:9,意味着“运动饥饿”越来愈严重。基于此,家庭对于孩子锻炼方面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从前人研究的一些方面作为基础研究本课题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北京地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家长卷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6份,其中可用问卷466份,回收率为97%。学生卷600份,回收585份,有效问卷575份,回收率为95%。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文章。搜索有关文献资料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抽取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家长问卷通过网上随机调查,学生问卷所调查的北京学校有:北京四中、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问卷调查时间2015年3月1日——2015年4月1日,进行发放问卷。

(3)数据统计法: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本研究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家长的体育行为和态度

2.1.1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活动。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显性作用,而更多的在挖掘体育的社会功能、健心功能、社交功能等隐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挖掘体育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的载体功能,强化体育干预在家庭教育中的效能。对于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养成科学的教育方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欢乐中学习、欢乐中掌握、欢乐中改善、欢乐中提高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2.1.2家长的体育教育方式

儿童青少年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习性、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由于受“重文轻武”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对待“体育活动”和“文化学习”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方面,笔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63.2%的家长认为课业负担影响孩子的锻炼,他们希望学校降低作业数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时间。33.4%的家长否认课业负担影响,认为课业和体育锻炼不起冲突。还有3.4%的家长对此事情不清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两方面还是不能同时、很好的进行协调。学生锻炼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繁重的课业,有些家长很同意孩子进行锻炼,可是孩子会找课业众多而拒绝,家长也会认为学习比锻炼重要,所以课业负担是一个阻碍运动很严重的条件。

父母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性的锻炼计划,并且要坚持进行,这样在自身方面就会感染到孩子,孩子也会对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兴趣,也有可能跟着家长一起进行锻炼。在问卷整理中得出,有30%的家长会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且会去执行,他们的孩子也在他们的带动下进行体育锻炼。父母工作繁忙,不会给自己制定计划,但是他们会给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利用一些空余时间或者放学后去执行。父母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不能陪同孩子或者自己进行锻炼。可是他们也忽略了,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还有很多不足,不能进行自我保护,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所以,这样父母的做法就很不可取。

由于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待体育锻炼上都有一些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的体质不需要锻炼进行改善,调节饮食,食用一些营养品就能修补。所以有许多学生把体育锻炼时间用来上补习班,做题,等等一些活动。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出现肥胖现象,但是这样,家长还认为孩子的身体还是健康的状态。而由于经常看书也导致一些孩子近视眼的数量越来越多,驼背现象也很严重,在孩子骨骼生长阶段,没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好的学习锻炼习惯,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好影响。这种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非常不好,根本就是在害自己的孩子,而且他们还有一种私心就是不主张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吃苦。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可是,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家长只占5.7%,而94.3%的家长是主张孩子吃苦。相比而言,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进行锻炼,再锻炼的同时要增加一定的运动量。

2.1.3家长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和态度

随着家庭文化层次的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家庭文化层次越高,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认识越深刻,并且他们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把这种体育价值观念渗透给青少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程度也会随之加深,逐渐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是否喜欢体育运动还并不明确,所以,本课题就从家长的角度调查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喜欢程度。

结果显示,有61.4%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运动,有35.5%的家长对孩子喜欢体育运动持有一般的态度,还有4.1%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喜欢体育运动,这说明孩子对于体育运动还是持有好感,并且也能看出家长对于孩子体育还是很重视的。

家长的“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习惯养成有显著相关,说明家长对青少年的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理解都影响着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关注度,势将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行为与心理。家长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之所以能够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各个层次,是因为家长的体育态度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反复强化的结果。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关注,对青少年持续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家庭教养对孩子体育的影响

(1)从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对体育的爱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提供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使孩子能经常地“听到体育、看到体育、了解体育”,保持并不断增强孩子良好的体育态度。我国学者吕树庭等人的《家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体育态度是影响子女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它包括父母在孩子时期的体育态度、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及父母现在的体育态度三方面,它们对青少年的体育情感、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都有重要影响。

学生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但是家长也会根据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外部条件进行判断,孩子的体育锻炼不会局限在一方面,而是很多方面,现在孩子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对于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在笔者的问卷中,家长对于孩子运动喜好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做了一个调查(百分比为选项所占比重):

结果显示,家长因素和孩子的性格因素所占比重比较高,均占54.1%和59.4%,占得比重最大的是性格,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在孩子出生后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所以家长的一些浅显的性格就会被孩子学去,这就可以说明家长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2)家长的体育健身态度是影响子女参与体育健身的关键因素。如果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就会间接的了解到体育锻炼有增强体质、保持身体活动能力、全面增进人体健康等等好处,并且会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还会培养孩子单独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体育锻炼长处,使孩子有一技之长。

家长对于体育有一定的见解,这种见解会促使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变的更加出色调查结果显示(百分比为选项所占比重):

在普通学生家长的心理,体育运动有很多好处,比如磨练意志力、积极乐观精神、培养规则意识等等甚至还有许多好处,从家长角度出发,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对于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影响,经过调查显示磨练意志力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均占93.9%和87.1%,由此得出,这两项优点对孩子成长占有很大的重要性。其他的选项所占的比重也是很高,但都是在65%左右,可以看出,其他的一些好处还是有小部分家长不是很认同,所以,家长监督或者陪同孩子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孩子每个积极地微小变化都会使家长对体育锻炼有进一步认同。

(3)家长的锻炼习惯也会使孩子受到影响,例如经常锻炼的家长,他会带领孩子一起去锻炼,并且会告诉孩子一些锻炼的注意事项,让孩子在健身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如果是间断性锻炼的家长,有时候会带上孩子一起锻炼,有时就会自己去锻炼,也会很少督促孩子去锻炼。像一些几乎不锻炼的家长,即使督促孩子去锻炼,可能也会因为孩子的一些理由而放弃。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参加体育运动的频次出现两个的阶段。

家长锻炼次数出现两个频次相近的阶段,分别为3次以上/周和偶尔两个阶段,所占比重为35.0%和35.5%,从不锻炼所占的比重为3.9%,由此可见,家长的锻炼习惯还是比较好的。

3结论

3.1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少年儿童的运动锻炼习惯

父母良好的锻炼习惯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如果父母进行锻炼,他会在锻炼中提取好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方法,把这些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也会在自己锻炼的时候督促自己的孩子一起进行锻炼。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而锻炼是强身健体的一种好办法。父母养成好的锻炼习惯,自己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就会一同进行锻炼。这样孩子的锻炼时间就不会仅仅是在体育课上或者课间操的时候,扩宽孩子的锻炼时间,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兴趣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家长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不是让孩子无目的的进行锻炼,而是对孩子进行了体育投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寻找孩子喜欢、有兴趣的某一项或者两项进行学习,挖掘孩子对项目的潜能,让孩子对这一项进行深度学习。当家长带领孩子或者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时,会在不定时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关于体育的知识,这样孩子就会记住一些,如果有不清楚的不明白的,就会在锻炼结束后在网上进行详细答案的查找,并且会跟父母分享,虽然父母会忘,但是孩子会记在脑子里。在不断的积累中,孩子的体育知识会增加很多。如果在一些锻炼的情况下用到,更会增加孩子对体育的兴趣。

3.3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对体育的重视

由于现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倾向于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轻视孩子的体育成绩,所以导致孩子对体育毫无概念。在孩子心里:体育又苦又累,没有欢笑,甚至还是造成伤病的罪魁祸首,一点好处都没有。这只是小部分不喜欢体育孩子的想法,是接受由于一些不懂体育的家长的错误的引导。而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要接受体育,学习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他们会带领孩子观看一些体育赛事,比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等;观看一些体育的展览、听一些关于体育的讲座,让孩子更加接受体育,发展体育。

(通讯作者:杜晓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迟昊阳,左培颖,董淑娥.306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与家庭运动氛围关系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0(03):223+225.

[2]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12):1470-1472.

[3] 于振东.家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11):24-25.

[4] 刘云芬,赵艾兰,赵洛维,胡颖,郭靖雯.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的互动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02):171-173.

[5] 郭俊清,刘永焕,于友三,房英杰,魏国辉.新世纪初我国部分城市青少年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6):22-25.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留守儿童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