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花岗区:脱贫的思与行

2016-07-18文丨陈

遵义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花岗区板桥贫困村

文丨陈 岚 记者 陈 涛

红花岗区:脱贫的思与行

文丨陈 岚 记者 陈 涛

2010—2015年,红花岗区贫困人口由2.43万人减少到6127人,贫困发生率从13.7%下降到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669元提高到11221元,其中7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67元提高到6900元以上。

养羊产业让村民“喜洋洋”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悄然来临。

那些日子有限投入下的变化,生发出脱贫攻坚的无穷动力,令红花岗区生机盎然。

数据递减。2010—2015年,红花岗区贫困人口由2.43万人减少到6127人,贫困发生率从13.7%下降到3.7%。

产业递增。红花岗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取得显著提高,郊区农村果蔬、畜牧、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态势良好。

收入递增。农村和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2010—2015年,红花岗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669元提高到11221元,其中7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67元提高到6900元以上。

唤起精气神 破除“等靠要”

过去,干部进村后,有村民会直接问道,“这次带了多少钱来?”那时,政府派干部下去干脱贫工作,主要是送钱送物。等钱物散尽,村民们又陷入了贫困。没看到真金白银,不少村民冷嘲热讽,干部连动员会也开不成。

红花岗区意识到这是块真正的“硬骨头”,对脱贫工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不唤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光靠政府唱“独角戏”,将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

为此,红花岗区围绕精准扶贫的要求,摸清贫困底数、明确增收目标、做细脱贫规划;教育引导路子、转变脱贫致富观念,基础保障路子、改善脱贫致富条件,走好产业引领路子、提升脱贫致富能力,城区经济带动路子、增强脱贫致富动力;投入保障助推、教育培训助推、干部结亲帮扶助推、社会力量参与助推、营造氛围助推。发挥“脱贫工作队”尖刀作用,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整体减贫”攻坚战。

“脱贫工作队”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既要了解村情定项目,又要落实扶贫推项目;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要协调对接促帮扶,又要梳理工作找问题;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既要办理实事解难题,又要认真核对强监管。

野里村位于金鼎山镇南面,距镇上有十多公里,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吴坤来自红花岗区残联,是野里村“脱贫工作队”的一员。在驻村工作中,他紧紧围绕残疾人帮扶开展工作,对于村里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户人家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吴坤第三次来到王道远家中,这次他想帮助这个家庭解决生产困难。王道远家中共六口人,妻子和大儿子都有重度残疾,生活十分困苦。在走访中,吴坤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便积极为其大儿子联系残疾技能学校进行学习,希望他能够自食其力。

看到大儿子的将来有了希望,王道远感激地说道:“这是我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事情,想到要是以后我走了,真不知他还能咋办。现在,他能去学习一些技能,能自己张罗自己,生活不成问题了,我也就放下心头这块大石。”

每一个“脱贫工作队”队员,都像吴坤一样,心里装着困难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心里系着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然后为村民们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

截至1月底,“脱贫工作队”协调争取帮扶项目共计80余个,落实项目资金共计16991.68万元,培训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593余人次,为贫困户提供劳务信息1000余条,办实事300件,各挂帮部门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

产业扶贫不贪大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而产业带动,贵在精准。只有杜绝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一刀切的行政干预,将产业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真正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金鼎山镇板桥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村里大多数群众观念保守,产业带动不够,进村道路狭窄,大部分群众仍以传统种养殖为主,部分群众以外出打短工来增加收入,没有找到好的增收路子。

为全面改善板桥村贫困落后状况,促进板桥村全村脱贫出列。村支两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致力于培养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围绕“山上果园”、“林下养殖”、“田间菜园”的工作措施,以此让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致富。

由于蔬菜的种植规模不是很大,并且板桥村地处偏远,不通公交车,距离镇上12公里多,离遵义城区约26公里,长期以来,村民们饱受“难卖菜”与“卖菜难”的困扰。

为解决交通问题,方便卖菜,板桥村以镇级帮助扶持、村级包车接送、村民免费乘车“三位一体”的方式,每个月拿出1.8万元租了一辆中巴车和小货车,彻底解决了村民“难卖菜”与“卖菜难”的问题,为村民换来每月累计近25万元的销售收入。

现在,每天凌晨3点多,三十多位勤劳的板桥村村民便打着手电筒开始了辛勤劳作,他们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每家大约100斤新鲜蔬菜的采摘、清洗和捆扎。乡亲们虽忙碌但不慌张,因为他们知道,凌晨4点就会有专车准时停靠在村口。然后在凌晨5点,专车就载着自己以及各家各户的新鲜蔬菜到农贸市场。

蔬菜会在早上9点之前销售一空,乡亲们的衣兜里将装着少则两百、多则三百的现金收入,赶在上午10点,坐上回村的专车。上车回家的时候,还时常会有儿媳妇捎上从药房给婆婆带回去的特效眼药水,也时常会有母亲夹着从超市给闺女带回去的零食……

但村支书李加兵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长久,治标不治本,所以他想通过开导村民的思想,换一种方式来进行蔬菜种植。同时,为了改变“空壳村”状况,该村村支两委还依托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由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头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目前板桥村村民共计种植蔬菜近1000亩。

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还率先在村里建设了1个规模达1000多亩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和1个规模达2万余只的林下绿壳蛋鸡养殖基地,目前红心猕猴桃的种植量达到了5000多亩。板桥村以这种合作社带动散户发展的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板桥村海拔水土等条件非常合适种植猕猴桃,整个村子700多户家庭已经有500户以上参与到猕猴桃种植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按亩产1吨多,每斤15块的批发价算,每亩地收入就有3万多。”村支书李加兵高兴地说着。

“授人以渔”谋长远

去年8月,海龙镇桂花村来了一位年轻书记,他就是贵州理工学院的教师罗孜。驻村以来,罗孜走进田间地头,来到群众家中,详细了解村情,并制定了一系列脱贫计划。

村里工作复杂,一个年轻书记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罗孜告诉记者:“桂花村因为海龙水库的修建,淹没和征用了许多农田,导致了大部分农户无法靠土地收入来维持生活。后来又因为水库周边的环保问题,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所以村集体的经济几乎为零。现在全村上下青壮年都出去打工,这个状况肯定对桂花村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扶志在桂花村就显得尤为重要。”

罗孜的“扶志计划”从规划开始。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确定由贵州理工学院出资并邀请相关专家,配合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共同为海龙镇打造产业、村居、环保三个方面的中长期专项规划。

与此同时,罗孜还邀请了相关专家为村民们解决蔬菜种植等技术难题,“普通的蔬菜种植污染大还有害。根据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优势,邀请了专家黄荣茂为桂花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作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不仅保证了产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低农残、无公害。”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志也扶智。红花岗区制定了精准扶贫摸底统计表印发辖区学校,由学校组织摸排统计工作,将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出来,不让一个贫困学生掉队。

截至2015年,红花岗区第一批教育精准扶贫名单统计,10所高中、4所职高以及省外学校符合条件的申请学生共有261人。根据贫困程度,每名学生最高可领到精准扶贫资金、学费、住宿费等4660元。

1月初,19岁的高三学生向顺宝同往年一样,提前两天就从学校回家备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同他一起回家的还有《扶贫手册》。

“有了这本手册,下个学期我就能领到高中助学金加上贫困补助共4660元,不用再担心钱的问题,能够专心学习,向军校的目标前进。”向顺宝说。

向顺宝家的种种不幸遭遇让他家一贫如洗。奶奶夏思华一生拮据,东拼西凑才将他抚养长大。“以往读书的费用都是学校免了的,现在又来了这么好的政策,孙子的书肯定能念好。”说起这些,古稀之年的夏思华眼泛泪花。

扶贫,更要扶志、扶智。只有用“授人以渔”代替“授人以鱼”的扶贫方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才能避免一度脱贫、再度返贫,才能真正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红花岗区7个贫困村顺利完成整村推进、整体出列工作,7个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全区平均数的60%以上,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未来,红花岗区将立足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继续完善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年度计划,加强贫困村脱贫出列巩固工作;统筹协调各单位将项目和资金往贫困村倾斜,相互配合、整体打包,形成组合拳,完成“最后一公里”脱贫开发进程。

猜你喜欢

红花岗区板桥贫困村
红花岗区委老干部局扎实践行“为群众办实事”
板桥情(外一首)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红花岗区召开2019年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年会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红花岗区“五老”网吧监督常态化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