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媒体的视角,助力脱贫攻坚

2016-07-18文丨

遵义 2016年5期
关键词:绥阳县金银花攻坚

文丨 记者 李 燕

用媒体的视角,助力脱贫攻坚

文丨 记者 李 燕

遵义市脱贫攻坚目标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总攻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需要精准务实的扶贫计划和措施,还需要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遵义市媒体记者到湄潭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访(胡志刚/摄)

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传播的最强大的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直以来,媒体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平台,讲好遵义脱贫攻坚故事、传播遵义后发赶超声音,调动着人民群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

用我们的镜头去扶贫

再次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已是冬日。一场大雪过后,整个村庄银装素裹。寒冷的天气,让这个曾经红火热闹的村庄变得有些宁静,或许这是另一种美。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原本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曾经偏僻、荒凉,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近年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使之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2015年6月16日这天,对于花茂村村民来说,是激动和幸运。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这个脱贫致富还不算太久的村子萌发了新的活力。总书记看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进土特产服务中心,访村民王治强经营的农家乐“红色之家”,考察制陶工坊,深入了解花茂村的发展历程。当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总书记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总书记来到花茂村的消息一经媒体刊发,花茂村便被推上了头条,各大媒体迅速转载这一消息,朋友圈也被刷爆了屏。接踵而来的游客纷纷到花茂找寻着乡愁,这个曾经寂静贫穷的小山村再次沸腾了。据了解,2015年花茂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

啪啪啪……“这里漂亮,闪一张”。 1月13日,寒冬里的花茂又热闹起来,来自全国30余家中央媒体、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网络知名人士以及中央驻黔新闻单位、省内主要新闻单位和网站的50多名记者齐聚这里,开展为期一天的实地采访。他们用敏锐的眼光、生动的文字、鲜活的镜头,为花茂村在脱贫攻坚中所做出的努力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丰农业产业园、花茂陶艺一条街、母氏陶艺馆、农村电商、“红色之家”农家乐、白泥社区党群之家等地,成为记者们关注的题材。花茂村精准扶贫的新风貌、新变化,将通过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呈现和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在花茂村的脱贫攻坚和美丽转型历程中,凝聚着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汗水与心血,当然也离不开媒体们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这是政府和媒体共生的一种结果。

在对花茂的宣传中,不仅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大量报道,还有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图文并茂地快速传播。或许就是大多数的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看到了花茂的美景,才愿意来到这里来找寻乡愁。

桐梓县杉坪村黔北花海游人如织(胡志刚/摄)

用不一样的方式去扶贫

“你开在阳光下,名字叫金花;你开在月光下,名字叫银花;你妆点故乡美,你富裕千万家,藤儿青,蔓儿青,天也大,地也大,五湖四海一品花。”这首童谣《金银花之歌》,被用作绥阳县小关乡宣传片《小关:银花之乡·避暑胜地》的片头。

这是遵义市委宣传部为其帮扶点绥阳县小关乡量身打造的宣传片,以一个创业青年的故事为引头,全面展现、小关良好的生态,以金银花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2015年,遵义市委宣传部结对帮扶绥阳县小关乡小关村,宣传部驻村干部刘玲挂任小关乡党委副书记、小关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其实绥阳县金银花的主产地是在小关乡,但是那里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地理切割深。与乡干部交谈后得知,乡里希望宣传部能够通过媒体对小关乡进行宣传。”但是刘玲认为,对于这样地理条件落后的小关乡来说,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大媒体进行一个主题宣传,刊发几篇文章报道,意义并不大。

怎样让外界了解小关、关注小关?“拍摄宣传片,用镜头讲述小关的美”,这样的想法在刘玲的脑海中产生了。从向宣传部领导提出这一想法,到后来的与摄影公司沟通、策划、撰写台本、拍摄,刘玲都亲力亲为。

“只要帮助我们把小关宣传出去就好”,这是小关乡党委、政府对宣传片拍摄的唯一要求。刘玲说,就这样简单的要求,拍摄起来难度却一点也不小。天气条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都给取景拍摄带来难度,最难的要数金银花的开花画面和大面积种植画面的拍摄。

“比如金银花开这个几秒钟的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是很艰难的。村民们种植金银花有好些年头,但没人能准确讲出金银花开是什么时候。于是我们的摄制组只能架着机器从夜晚守到白天,再从白天守到晚上,最终确定金银花开一般是下午的五六点钟。”回忆起宣传片的拍摄过程,刘玲很是感慨。

从2015年6月启动拍摄到年底正式推出,历经了半年的时间。最让刘玲感动的是,当地老百姓听说小关乡要上电视了,都很激动。他们邀请摄制组去家里吃饭休息,告诉摄制组哪里的风景更漂亮,用朴实的行动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打气。

2015年年底,小关乡的宣传片在本地媒体“微遵义”上进行首播,随后各大媒体进行了转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玲还透露了一个小插曲:宣传片在正式推出之前,不小心被流传了出去。小关乡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把还未定稿的宣传部发布在了“优酷”网站上,但是不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到了13000多。

“我们乡也有了宣传片。”乡亲们奔走相告,难掩激动。此后在小关乡所有的招商活动上,首先为大家展示的就是这个宣传片。

刘玲说,为小关乡拍摄宣传片,是市委宣传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利用资源优势,第一次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展帮扶工作。她希望通过宣传片,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关乡、了解小关乡,让小关乡的土特产金银花、辣椒等走出遵义,面向更大的市场,让小关乡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不掉队。

结合自身的优势、平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用视频的方式把村里的扶贫经验、风土人情、农特产品等进行报道推介,这是我们媒体人不一样的扶贫方式。

绥阳县黄杨镇天平村通村公路穿山而过,为曾经闭塞的小山村打开了幸福之门(胡志刚/摄)

用实际行动去扶贫

行进在绥阳县黄杨镇天平村祝家沟新建的通村公路上,看着一辆辆满载鲜活农特产品的农用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年近七旬的老支书杨玉明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村里有了这条路,一切都得感谢遵义杂志社的帮助。

天平村是遵义市委2015年安排遵义杂志社的帮扶点。遵义杂志社驻村干部郑开发在开展帮扶工作中了解到,天平村离县城不算太远,青山绿水、土地肥沃、出产优质的农产品,但却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其最大的根源在于交通不便,村民们最期盼的就是有一条像样的通村公路。

当郑开发把这一情况向单位领导汇报后的第二天,杂志社领导一行就到现场进行调研,随后召开社务会决定:先出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缺钱大家再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打通天平村的“断头路”。

作为一家年轻的文化单位,单位资金底子并不雄厚。随后,杂志社领导联系了市交通局,请他们施以援手。交通局领导爽快答复:“出资10万元,大力支持。”接着好消息不断传来:绥阳县政府5万元、绥阳县民政局5万元、绥阳县安监局5万元。

2015年4月29日,一声炮响,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乡亲们带着锄头、铁锹、大锤等原始的工具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赶来了,自发地参与到修路中来。然而这条最初由专业工程队开出的需要200万元的工程费,最终只用了仅有的30万元,再加上群众自己出工出力,就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3公里多的路。

路通了,孩子们离梦想更近了;路通了,乡亲们终于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路通了,村里的农特产品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80后青年胡嘉令带着打工攒下的资金,回乡创业了;民选村官、年轻的村主任余兴忠对未来充满憧憬;大批的城里人开着小车,进山买土产品竟然缺货。

没有丰厚的帮扶资金,却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没有优势资源帮助引进大项目,却可以通过微薄之力为孩子们送去书包、课外读物,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没有感动天地的帮扶壮举,却可以写出真实的新闻稿件在各媒体进行刊发,让更多的人知道天平村、帮助天平村。遵义杂志社用不一样的资源优势,不一样的帮扶方式,在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大扶贫需要大宣传,这句话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当前,遵义市脱贫攻坚目标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总攻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需要精准务实的扶贫计划和措施,还需要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才能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领会党中央、省、市、县各级对扶贫工作的新指示、新要求;通过我们媒体人手中的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好一切,用我们的优势和平台,去讲好遵义扶贫故事、传播遵义扶贫好声音。

猜你喜欢

绥阳县金银花攻坚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绥阳县老年大学临时党委正式挂牌成立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金银花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绥阳县召开2016年关工委全委(扩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