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湄潭农村改革, 让农民成“股东”

2016-07-18陈玉兰

遵义 2016年18期
关键词:湄潭县湄潭试验区

文丨记者 陈玉兰

湄潭农村改革, 让农民成“股东”

文丨记者 陈玉兰

湄潭新农村建设一景

作为全国首批农民改革试验区,湄潭曾为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贡献了国家经验。激流勇进的湄潭,如今在新一轮的全国农村改革中,再次让新闻界刷屏。

贵州“小江南”、西部茶海、美丽新农村……关于湄潭,多数遵义人能道一二。不过,湄潭作为全国农村改革排头兵的故事,却非人人知晓。作为全国首批农民改革试验区,湄潭曾为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贡献了国家经验。激流勇进的湄潭,如今在新一轮的全国农村改革中,再次让新闻界刷屏。

农民持股分红

8月15日,在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贵州省湄潭县的核桃坝村和永兴镇茅坝村,两村各自的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宣布挂牌,这是贵州省首批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当天,有7000多名村民获得村集体股份经济的股权证。

据了解,湄潭县于去年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全县16个试点村已先后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集体资产清查和股权设置与量化等前期工作。股改时,湄潭县采取了“确权确股不确资”的方式,将经营性和资源性集体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按1人1股平均量化,只设成员股、不设集体股和其他股。并以“人为基数,户为单位”核发股权证书。未来,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开发农村资源,盘活集体资产资金,以市场主体身份开展经营管理,而农民按规定,通过持有的股份获得分红。

目前,16个村共计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2766人,配股对象62766人,设置股份62766股。纳入确股的集体资金857282.28元,还有林地189宗10594亩,耕地424宗1451亩,荒地30宗1204亩,建设性用地9宗105.54亩等。这些资产将被授权给村股份经营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农业种养殖、劳务、家政等生产经营,或抵押融资经营等,收益中的50%用作分红,不少于20%作为公积金、不少于10%作为公益基金。

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湄潭县7000多位农民领到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股权证。30多岁的复兴镇茅坝村村民袁明勇,一家8口人,在他领到的股权证上有8口人的名字,这表明,在当天成立的茅坝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中,袁明勇一家持有八股。“今后我们就是股东了,不用炒股,依靠本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壮大集体资产,我们就能凭证领取分红。”他满脸喜悦地说。

茅坝村共有4138位村民。按照“一员一股”的原则,村里的集体资产被划分为4138股。当选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会长的村支书肖文海说,为了盘活全村的集体股份经济,让它最大化地增值盈利,让村民股东们能享受增值分红,村里将开展一些经营项目。对于如何立足于本村实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股东共享红利,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也有了自己的初步打算。

湄潭县委副书记陈佐明说:“确员、确权、确股、确管,明确集体经济成员身份,让农村资产明晰,并保值、增值,是本轮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前,村集体资产都说是大家共有,但没有明确集体经济成员身份,存在资产不清等问题,导致大量集体资产闲置,有的即便是产生了效益,也很难进行分配。如今,通过股权证的颁发,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今年内,全县119个村都将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向村民颁发股权证。

见证了湄潭第一批农民领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的情景,贵州省农委副巡视员景压翔高度评价说,这是贵州首批成立的村股份经营合作社,也是贵州首批颁发的股权证。这是湄潭县农村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贵州答卷”。这样的改革,让农民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中享受改革红利,能更好地保障农民个人的财产权利,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近期,来自农业部的有关消息表明,能让农民变成村集体“股东”的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改革试点正在全国其他多个地区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今年有望密集出台。

改革,没有完成时

湄潭,出经验。湄潭,全国农村改革排头兵。这样的荣耀,由来已久。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湄潭试验区,自1987年建立以来,立足西部山区现实,通过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主线的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先后开展了系列改革。

2009年以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湄潭试验区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创新土地管理利用方式为目的,以农用地、宅基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切入点,初步实现了土地流转规范化、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破解了贵州 “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带来的受土地制约和农村大量建设用地低效运作、农民土地资产价值未能有效实现两大“瓶颈”。

正是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改革,大量的农村土地被流转,“撬动”了湄潭茶产业加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进程,吸引了很多有实力的公司投资农业进行规模化开发。大量的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到发展茶叶、大米等特色产业,对茶园、稻田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管理、加工,提升了茶叶和稻米品质,助推了茶产品、大米的知名度,如今,茶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米产业也引领着农民们致富增收,“湄潭翠芽”和“茅贡米”两大知名品牌诞生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局面。

在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中,越来越多的湄潭农民不断受益,有非农经营才干的农户被小块土地束缚了的手脚被解放了,他们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从事商业经营,或就地发展“农家乐”搞乡村旅游业接待,或围绕乡村旅游接待搞种养殖,发挥了各自才干,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实践证明,湄潭土地流转的规模化、规范化,实现了产业的接二连三,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湄潭创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中,通过“集成政策、让利群众、分块流转、风险自担、封闭运行”的办法,采取挂牌出让的方式,公开有偿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解决贫困农民的住房问题,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给试验区的湄潭农村注入了活力。2012年,黄家坝镇官堰村涅槃似的蜕变,即是创新土地管理利用方式的最佳范例。

曾经是清一色老木房或土砖墙的破旧村落官堰,雨天稀泥烂凼,晴天灰尘扑面,蚊蝇乱飞,垃圾遍地,一切都与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洪流显得格格不入。2011年,官堰村支两委大刀阔斧施行举措,对老街拆旧地和退宅还耕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8881平方米进行公开招拍挂进行流转,获取土地收益1200万元。这些资金一方面参照国家征地标准补偿村民,其余全部用于该村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纳外来人员82户,吸引资金6000万元,推进了村庄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洁净的青石板街道串起家家户户,当地农民从破败旧木房搬进崭新的青砖楼房。落后的村庄变为新兴小集镇。

农村改革的劲风吹拂着湄潭的山乡村落。对此,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号角的不断吹响,湄潭县域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猜你喜欢

湄潭县湄潭试验区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湄潭茶园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