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廉洁 自律的楷模

2016-07-15张志功

党史文苑 2016年13期
关键词:周总理书记工作

张志功

习书记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当“官”几十年,从不谋私,对自己、对亲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

习书记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口皆碑。

历来讨厌摆谱,反对搞形式主义

习书记一言一行,很注意政治影响,对自己、对亲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极严。

1958年春天,习书记和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副总理一起去河南三门峡,召集豫、陕、晋三省领导人开会,研究三门峡水库坝高问题。须知库坝的高低决定水库的容量,关系到河南省特别是陕西省被水所淹面积大小及大批移民的安置,事关重大,因此,周总理决定亲临现场召集这次会议。我作为随从人员前往,有幸近距离目睹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风采,也有幸亲眼看到了彭老总那忧国忧民的肃穆神情。

我随同习书记、周总理乘坐一架小型飞机从北京飞往郑州。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那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有点兴奋,甚至有些激动。周总理平易近人,在飞机上同习书记不时地看地图、研究工作,我和总理的秘书李岩就站在周总理和习书记的旁边。随同的新华社记者眼疾手快,拍下了这个珍贵的历史性场景。

飞机到达郑州以后,我们换乘火车到达三门峡。这时彭老总已经先期到达。一见面,彭老总给我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总是皱着眉头在思考问题。我想,也许是当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他高兴不起来吧。

会后,周总理、彭老总、习书记一行到陕县、偃师县考察座谈,接见干部和群众。豫、陕、晋三省是习书记长期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因而情况熟悉,熟人很多,可在考察中,他始终走在周总理和彭老总的身后,有意避开记者镜头,不让在报道中突出自己。

习书记历来讨厌摆谱,反对搞形式主义。几次出国访问,或是下基层调查研究,既不带警卫员,也不带医生和护士,只带必要的工作人员。我跟他几次出差,都是身兼数职,既是秘书,又是警卫和勤务员。下乡时,他从不张扬,轻车简从,只允许少数必需的地方官员陪同,绝不前呼后拥,尽量减少地方麻烦。1958年秋,习书记到陕西省基层考察工作,代表国务院到蒲城等县看望下放劳动锻炼的机关干部。

我们到达时,地方干部组织群众及小学生举着小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习书记看到后非常恼火,严厉批评这种做法,说干部搞特殊是不正之风,此风绝不可长;又说自己虽然“官”做大了,也只是一个人民公仆,没有什么了不起,何必兴师动众搞这一套。

习书记长期生活工作在北方,初到广东时,特别不适应酷暑,到了夏天,热得大汗淋漓。那时省委只有常委会议室装有空调,他的办公室及住处只有风扇,酷热难耐。澳门知名爱国人士、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见此情景,主动给广东省委送了3台空调,指名给习书记1台。省委办公厅接待处通知我去领取。我以为习书记定能接受马先生的好意,谁知他坚决不接受,当即叫我原封不动地送回省委办公厅接待处,让装到省委会议室大家共享。

1978年秋,习书记在广州开完干部会以后,随即到粤东地区搞调查研究。开始每到一县,都有县委书记、县长一班人远远地来迎接,最后离开时,原班人马又远送出境,这好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很多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接受了。习书记对此却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劳民伤财,脱离群众,影响不好,便带头制止这种做法。此后形成制度,每到一处,我都提前把习书记的要求通知接待单位的领导,禁止了各地兴师动众迎送领导的现象。

在广东3年任职期间,习书记无论上下班、开会、下乡,还是参加外事活动,一直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省委给他配备的进口小轿车,他坚决不坐。1979年春,杨尚昆到广东任省委第二书记,也同他一样坐小面包车。两位老革命在领导干部用车问题上提倡艰苦朴素,给广大干部做出了榜样,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赞扬。

不做影响党的形象的事

广东省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结为友好省州。应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总理的邀请,习书记率广东省友好代表团于1979年11月出访,返回时,途经香港参观访问。按当时政策规定,每人可免税带一“大件”家用电器。例如彩电、电冰箱之类,因为价格比内地便宜很多,出国人员都竞相购买。但是习书记在香港定了一条纪律,明确要求大家回去时,带头不买,不带任何“大件”家用电器。同志们都自觉遵守,以致从香港乘火车回到广州车站下车时,迎接代表团归来的同志及铁路工作人员发现我们13个人竟然没有一件“大件”家电,甚为惊奇,一时广为传颂。以后他几次出国,仍是带头什么也不买,不仅“大件”不买,“小件”也不买。不仅违反政策的事他从来不做,就是政策允许,而他认为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党在群众中形象的事,他也不做。他在广东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却坚决反对崇洋媚外,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笨,一定要自尊、自重、自爱,要长志气。产品现时没有的,或者质量不如人家的好,承认自己落后,努力自强不息,奋斗10年、20年就赶上去了,甚至还要超过他们。

正如习书记所预言的那样,20多年后,中国的国产家用电器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远销海外。如今,谁出国还愿意去买那些所谓的“大件”家用电器?可在当时能像习书记那样做的又有几人?

对身边工作人员从不特殊照顾,更不封官许愿

习书记当“官”几十年,从不谋私,不讲情面。一次,他的家乡富平县“父母官”进京,请求他批拨一些物资。那时物资很紧张,按常理,照顾一点也不过分。但他没有答应,并讲了为什么不能批的理由。家乡干部表示理解,说在习书记这里上了一堂党课。

习书记在广东工作期间,先后兼任广州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为了便于联络省委同广州军区的工作,军区首长请示习书记,打算给我在军区部门安排一个职务。能在军队中兼个职,我当然愿意。但习书记认为这样做不妥,没有答应。他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秘书,向来高标准严要求,从不特殊照顾,更不封官许愿。

我长期在他身边工作,受他教育和影响,对此很能理解,也能正确对待。事后,熟悉我的同志在闲谈中提及此事,认为我在习书记身边工作时间长,又经过多年历练,在军区部门安排一个职务,似乎也不算过分。我对他们解释说:“我认为,我的本职工作还没有做得很好,领会习书记的意图有时还有偏差,少不了受他严厉的批评,这是对我真正的爱护和关心。也正因为这样,他对我要求更严,在工作安排和职务上更注意影响。这是习书记的一贯作风。”

当年,为我的职务安排,还发生过一场小小的“风波”。最近,我从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琚立铭那里才知道了有关详情:1980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调习书记回中央工作,我也即将随同。当时琚立铭担任省委常委、书记会议机要秘书。他认为我任科级职务30多年,不提拔,不公平,建议把我由“正科级秘书”提拔为“副处级秘书”,得到了当时的省委常委杨应彬、省委办公厅主任秦文俊、副主任陈仲璇的支持。正在办理任职手续时,习书记知道了这件事,急召4人到他的办公室,严肃批评他们是“违反组织原则”,“支持向组织伸手要官”,“影响恶劣”,并要求这4位同志作“深刻检讨”。

1979年初春,以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省美协主席亚明为首,包括宋文治、魏紫熙等10多位著名书画家应邀到广州做客作画,由广东省委办公厅出面接待。工作之余,我也有一点欣赏字画的雅兴。那时,我若是想求一张名人字画应是很方便的,但我考虑自己是领导的秘书,始终没有开过这个口。

在习书记严于律己的影响带动下,我们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能自觉地时时处处以他为榜样,注意影响,遵纪守法。他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离开时,大都被分配到了边远贫困地区。两个警卫员,杨荫华去了西藏,卫焕新去了内蒙古。司机王玉仲响应党的号召,经习书记同意,回了山东老家。还有陈煦、田方、侯汉英、周明星、魏宗宪等同志下放到陕西和甘肃。习书记并不因他们曾在自己身边工作过,就特意照顾和提拔,而是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这些和我一起曾经相处过的同事,听习书记的话,没有挑挑拣拣,没有要求提高级别待遇。同习书记依依不舍地话别后,都心情愉快地踏上了新的征途。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没有辜负习书记的教导和期望,努力工作,表现都很出色。

“不要怕听刺耳的话”

习书记的民主作风也令所有人感动。广东广大干部群众知道他从前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因此对他期望甚高,形象地说他和杨尚昆两位老同志加在一起“吨位重”。1978年,习书记到广东工作不久,就接到了一封批评信。当时,习书记的信件都由我处理。这封信我觉得火药味十足。给不给他看呢?我有些犹豫,怕他看了生气。信中指名道姓批评习书记“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喜欢夸夸其谈”,“我看你讲的重视群众来信也是漂亮话,是空话!因为你只讲,没检查落实”。结尾更是言辞激烈甚至咄咄逼人:“你讲话中不是常说爱听刺耳话,说什么‘良药虽苦利于病’吗?现在给你提两个刺耳的意见,看你是否‘叶公好龙’?”——这便是至今广为流传的惠州地区检察院基层检察官麦子灿“批评习仲勋”的署名信。

习书记看完信,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批示:“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该受到支持和鼓励,不要怕听刺耳的话。”“写信的同志相信我不会打击报复他,这是对我的信任。”习书记在常委会上讲了这封批评信的内容,并把来信和他的批示一并转发给全省县以上的负责人,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讨论。1979年初,我收到的群众给习书记的大量来信中,还有一封未署名的信,指名批评他“习以为常”,意思是说“习”初来时劲头很大,后来渐入“常规”,雷声大,雨点小,没了锐气和魄力。习书记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公开讲了这封来信,表扬了写信人敢于进言的精神。他说批评对他是个鞭策,提醒他戒骄戒躁,更好地工作。

习书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佳话很快流传开来。“领导要听刺耳的话”从此为广东许多领导干部所铭记。

题图 1981年5月,习仲勋率全国人大代表团在访问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的飞机上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周总理书记工作
读书记
集书记
不工作,爽飞了?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周总理的标准餐
选工作
又见雷书记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