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6-07-15贾文丽

大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孩子

贾文丽

(重庆市荣昌县玉屏实验小学 重庆 402460)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贾文丽

(重庆市荣昌县玉屏实验小学 重庆 402460)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成因,揭示了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困难,提出构建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护航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齐教共管格局。

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教育网络;齐教共管

1 “留守儿童”: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为了改变生存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父母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造成父母和孩子分离。

1998年,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公立学校为主。这是如今农村大量“留守学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惊人。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全国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以上留守儿童。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荣昌县7.7万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3万人。而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还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

要促进城乡统筹,共建和谐社会,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呼唤全社会共同关爱,建立完备的制度,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并一一落实到位,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生活有序,安全有保。

2 “五大缺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存在的诸多隐忧

留守儿童是父母无奈之痛,也是社会发展之痛。“有父母的孤儿”是“留守儿童”又一个令人心碎的代名词。他们被挡在城市的大门外,和父母天各一方,忍受生活与情感的孤寂,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学习上缺人辅导,行为上缺人管教”的状态,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等存在诸多的隐忧。

2.1 亲情缺失易于导致心理失衡

父母和孩子长期分隔两地,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而留守孩子很多由祖辈抚养,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多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不懂教育的艺术,孩子与老人之间很难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挚爱亲情的抚慰,孩子们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在性格上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胆小,自卑、闭锁、不信任他人,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因溺爱而粗暴蛮横,执拗任性,自私狭隘、不思进取。

2.2 监管缺位易于导致行为失范

儿童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监护孩子的老人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行为的约束。由于缺少家庭有效的监护,留守儿童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他们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吸烟喝酒、通宵达旦沉迷于网吧、打游戏、聊天,甚至还有的在不良青年的教唆下走上犯罪的道路,行为偏离正常的人生轨迹,成为真正的问题儿童。

2.3 辅导乏力易于导致学业失教

在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的比例最大。年迈的老人们只能管好孩子们的吃饭穿衣,却因文化知识的空白在教育上力不从心。有的由于不识字,就连抽查背诵课文都成了难事。孩子们在家庭作业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及时解决,所以,大多留守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4 呵护无力易于导致安全不保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呵护,失去了最安全的“保护伞”,人生安全缺乏保障。留守女童容易受到性侵犯,男孩则容易被拐买。留守儿童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自救能力也较弱,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在农村,溺水、触电事件时有发生。

2.5 饮食无序易于导致营养不良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比较差,而监管孩子的老人们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一般不太合理,所以有些留守孩子的身体发育不良。再加上老人们忙于劳作,午饭不准时,有的孩子中午就在校门口吃上一包零食或一碗炒米线应付肚子,更有孩子干脆饿上一顿。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使得孩子身体缺乏所需营养,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3 “四位一体”: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护航网络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政府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1 统筹规划,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1)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向社会广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大意义、各项政策法规、工作经验,营造人人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优先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管理问题,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及文体投入,从根本上保证留守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3)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外资投资办厂,吸引劳动力就地就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4)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志愿者和高校大学生资源,开展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应建立开展关爱活动的长效机制,将爱的力量长久传承。

(5)各镇街选取网点开办“留守儿童爱心书屋”,让留守孩子远离电子游戏室、网吧,课余到书屋免费阅览群书,感悟人生的真、善、美,感悟人性、人情、仁爱,填补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

(6)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保护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的合法权益。逐步弱化以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城乡隔离制度,以户籍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教育制度壁垒,增大城市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的规模和数量,让孩子能跟随父母进城求学。这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2 细化管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承载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重任。

笔者认为,学校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建立教育个案集。对教育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总体情况清,个人信息全,教育过程明。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五个一”:一课(健康教育课)、一室(心理咨询室)、一箱(心语信箱)、一站(留守知音广播站)、一讲座(安全、法制讲座)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倾听孩子的心声,排解他们的烦恼。教育学生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性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班队、少先队、共青团为载体,开展以“五爱”、“五自”、“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留守的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自信、快乐,学会坚强地面对挫折,独立承受风雨,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同时,评选品学兼优的“留守星”,树榜样,立典型,带动更多的留守孩子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4)加强师德修养,用“心”关爱。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应不离不弃,用真心换真诚,用真情化坚冰,时时倾情关爱,处处以身作则,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5)实行“代理家长制”。经双方自愿,由学校在职教师或者退休教师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让这批懂教育规律的老师们代替孩子的父母履行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者、学习的引路者和成长的保护者。

(6)开通“家教热线”或举办“网上家教”课堂,搭建老师、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排解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

3.3 亲情回航,为留守雏鹰筑起温暖的避风港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却是“儿女在,父母游”。父母的远离让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丧失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残缺的亲情让他们成了孤寂的花蕾。于是,在对父母日思夜盼的煎熬中,有孩子写下“爸爸、妈妈,我能计算出这世上最难的数学题,却无法计算出你们的归期”这样让人动容的诗句。在很多留守儿童眼中,父母几乎是一个失去血肉与情感的符号,他们只是偶尔从一个电话或一张小小的汇款单上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他们体会不到和父母携手看夕阳的温馨,分享不到与父母同游公园的愉悦,哪怕躺在父母怀里撒一次娇都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缺失的父爱母爱让留守儿童感到生活的无助与茫然。

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挑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呢?

(1)尽可能就近务工,尽可能留下一人照顾孩子,尽量将孩子带到务工地上学,担负起孩子的监护职责。

(2)慎重地选好孩子的代理监护人。选择懂教育规律、有辅导能力、责任心强的人代管孩子,并与其保持经常的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等。

(3)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写书信,倾诉对孩子的思念,同时要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给孩子“爱在身边”的感觉。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功,树立孩子良好的自信心。教给孩子生理、心理安全常识,教育孩子注重自我保护。

(4)定期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真诚而耐心地同老师交换意见,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3.4 社会关注,营造人人关爱的和谐氛围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个体问题,也不单是农村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性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的优势,募捐建立“留守儿童基金”,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深入开展“真情一帮一”、“爱心手拉手”等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爱心妈妈”,让留守儿童体验家的温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培养祖国现代化的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运作机制。如此一来,留守儿童齐教共管的格局将不难形成,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喜局面将指日可待。

[1]张慧玲.试析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及家庭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李振生.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8).

[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4]何宗焕.农村“留守学生”忧思录[J].湖南教育,2003(08).

[5]何世总.为“留守学生”营造爱的港湾[J].中国农村教育,2011(11).

[6]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术论坛,2011(11).

G521

A

1004-7344(2016)12-0034-02

2016-4-10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孩子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