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贵君轻富而后教(一)

2016-07-14

西部大开发 2015年7期
关键词:贤才杨震爱民

编者按

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群书治要》中的民本思想,内容广博切要,概而言之,可分为四个方面,即贵民重民、爱民恤民、富民利民和恕民教民。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为更好地处理干群关系、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施政参考。

贵民重民是我国传统治国修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明君贤十都将“以民为本”置于为政方略的首要地位。

对于人民是社稷之本,《群书治要·孙卿子》中阐述道:“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因此,身为执政者,要想实现国家富强、稳固、安乐的局面,不如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对于人民的态度;要想使下属亲服、民众团结,不如检省一下自己政事办得如何;欲修明政治,美善国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求贤才来辅佐自己。

人民与领导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如响之应声、影之从行。而真正的以民为重,实现善治,需要领导者“好士”。“好士”,即喜好、寻求、且重用德才兼备之人,这是百姓得到长寿、富裕和尊贵的前提。

古人出于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尤为注重选任德才兼备之人以辅佐政事。《群书治要·新序》记载,齐桓公治国在得到管仲辅佐之后感叹道:“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则曷为其不易也!”“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所以君王求贤的时候虽然劳苦,而一旦任用了贤才,就可使身安,使国宁。

概观历史,与民为敌而终被唾弃的君主代不乏人。例如《群书治要·汉书(五),传)上记载,秦始皇役民无度,自大骄慢,以致人人与之结怨,家家与之为仇,“身死才数月,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王的可悲下场说明,与民为敌,“不致其爱敬”,不尊重贤才,没有不败亡的道理。反之如周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则民心所向,没有不兴盛的道理。

除此之外,贵民重民还体现在广开言路,使民敢于说出真话。《群书治要·潜夫论》上讲,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反之,如果“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则“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此“最国家之大患也!”《群书治要·汉书(七)·传》)但凡历史上贤明的君主,无不是主动去求取谏言、了解民情,使下情上达的。诚如《群书治要·后汉书(三)·传》中杨震所言:“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洗目改听。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杨震之语道出了古代圣哲明王所以能明察事理、修政安民的原因,不仅设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让人们随时可以进谏,而且甚至听到百姓的怨骂,都会洗耳恭听,真诚接受,真正地做到了广泛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全面细致地体察民情。

猜你喜欢

贤才杨震爱民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小英雄李爱民
触摸俄罗斯
五张羊皮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保持快乐心情的秘密
Thirty-Six Stratagems三十六计
王贤才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