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绿舟博物馆建设“非遗模式”博物馆的新探索

2016-07-14国际非遗博览园成都绿舟博物馆637100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成都物质

耿 帆 (国际非遗博览园<成都绿舟博物馆> 637100)

成都绿舟博物馆建设“非遗模式”博物馆的新探索

耿帆(国际非遗博览园<成都绿舟博物馆>637100)

成都绿舟博物馆经过6年的探索,结合非遗文化的特殊性,发展出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即根据观众为中心,提出“软服务”概念,更精确定位观众需求,引导观众欣赏、了解非遗,提高博物馆服务深度。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打破传统博物馆展览空间,把观众的体验与感受纳入博物馆展示展览范畴,形成以“体验性感受”为主的博物馆展示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众;服务

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我国博物馆纷纷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内容,借此丰富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与内涵,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此外更出现一批批专门展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馆”。1成都绿舟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成都绿舟博物馆是一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00余项,是全国首个系统性地展示非遗保护体系和名录的博物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至今已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从这点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递的信息是物质背后的东西,包括以人为主体的技艺、经验、精神信念等,以及这些非物质性的东西随着原生环境变迁而改变的过程。

因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进博物馆,从办馆理念、展陈方式、展示重点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别于传统以文物历史展示为主要方式的博物馆。

根据传统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传统博物馆主要展示物质性的藏品,观众在进入博物馆后,更容易关注的是单个藏品,而对于整个展览背后的非物质信息(历史背景、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等)比较难以有切身的体会。

而怎样向观众展示非遗内涵,并为观众所接纳和理解,这正是非遗类博物馆在建馆之初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至2014年开始,成都绿舟博物馆博物馆开始突破传统博物馆格局,以非遗文化特殊性和观众需求为导向,在博物馆运营理念、博物馆结构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一、提出“软服务”概念,精确定位博物馆服务类型

在博物馆运营中,公众服务是十分重要方面,也是博物馆最基础的功能之一。传统博物馆中公众服务多为咨询、售票、语音导览、讲解等以了解和理解为目的的基础性服务。这种服务在把观众引入博物馆之后,对于后续服务较为缺乏,或者是后续服务十分标准化,这种类似标准化、大众化的基础服务,我们称之为“硬性服务”。

针对这类情况,我馆提出“软服务”。“软服务”的提出则主要针对观众进入博物馆后的服务,其目的是引导观众了解、欣赏、感受非遗文化,同时以游客感受和体验来确定服务内容。

博物馆“软服务”旨在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感受度,相比于传统公众服务,能更精确地找准观众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服务。这一概念并不具有限制性,反而鼓励“软服务”提供方突破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限制,更广泛地运用营销学、心理学、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手段,以观众为导向,不断扩充、不断丰富的一个概念。

在我馆进行观众咨询和问卷调查分析显示,许多观众在意识中虽然知道非遗,但并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概念,来到博物馆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这些状况反应观众在进入非遗博物馆了解、欣赏非遗文化的时候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引导。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馆除一般的手工体验外,每月会举行两场小型精品主题活动。活动结合时下的民俗、历法和生活美学等,选取适合的非遗项目为主题,活动引导者以非遗专家、传承人、现代生产设计者为主,活动参与者则是对非遗感兴趣,愿意更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的人群。活动内容以动手学习技艺,参观非遗原生环境,了解非遗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主。以更聚焦的视角更为深刻地展示非遗内涵。

二、突破传统博物馆以展示为主的展览空间,形成以“体验性感受”为主的博物馆展示系统

传统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组合调整、对展示背景的布置,形成综合性或者专题性的展览,供观众参观欣赏。但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在展示非遗藏品的同时,更希望观众看到的是藏品背后的非遗项目,包括技艺、传承、精神文化等等,为此我馆大胆突破传统展陈空间,把非遗体验与互动纳入博物馆展示系统,形成非遗文化空间。

为此,我馆形成了非遗常态展览——临时展览——非遗讲堂——非遗体验与活动——非遗图书馆——非遗成品店铺为主线的博物馆展示系统。非遗常态展览全面、系统的展示了国内外非遗文化,临时展览则是有针对性的对单个非遗项目的展览,能让观众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个非遗项目。非遗讲堂则是定期由我馆专业人员针对各类非遗项目,引导观众了解、欣赏非遗的窗口。非遗体验是由观众动手参与学习、体验非遗技艺,从亲身经历去理解非遗。非遗图书馆与非遗成品店铺则是展示非遗在现代社会生存现状的重要窗口。此外,我馆还自主开发了《非遗系列教程》,深入浅出地向观众展示非遗之趣、非遗之美。由此,从初步感受、观看到详细了解以及动手体验、反馈,在现代生活中展示非遗文化,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主线,较为全面和动态循环的非遗展示系统。

经过博物馆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系统设计,更符合非遗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非遗本就是人们因生活需要而出现的,把非遗置于生活中,把观众置于非遗中,用这样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能够让观众更加了解非遗,从自己生活中找到非遗的影子,从而认同非遗,“传承”非遗,这也是我们成立绿舟博物馆的初衷。

总的来说,非遗博物馆相对于传统博物馆而言,仍然是新生事物,对于经营理念、实践经验都处在探索阶段。我馆对非遗文化与观众对接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面临一些有待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如由于我馆是综合性的非遗博物馆,是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这种展示虽然较为全面、系统,但也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碎片化”,在有限的展陈空间中,怎样有效地进行非遗展示(包括原生环境、制作技艺流程、陈列主题的取舍等)仍然有进一步探索和梳理的空间。

注释:

1.李志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理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5):P107-111。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8.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成都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成都生活
Tough Nut to Crack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