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苗族锦鸡舞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2016-07-14王声珅贵州大学550001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锦鸡文化圈芦笙

王声珅 (贵州大学 550001)

浅析苗族锦鸡舞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王声珅(贵州大学550001)

作为“嘎闹”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苗族锦鸡舞在“嘎闹”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品牌,在国内也具有较高的文化影响。为此,本文将对苗族锦鸡舞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苗族;锦鸡舞;文化圈;形成;发展

苗族锦鸡舞起源于中国贵州丹寨县排调镇,是在苗族芦笙舞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在苗族“嘎闹”支系群众中流传。在苗族“嘎闹”支系中,锦鸡舞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是最具代表性的贵州文化品牌之一,且在国内国外均有不小的社会影响。

一、锦鸡舞文化圈的历史成因

任何一个文化圈的产生和发展往往都需要拥有同种文化因素的地理空间和地理范围为支撑,而后在进行传播和辐射,向其他区域拓展其文化特质,进而依托于一定的外延空间产生某种文化扩散和社会影响。

贵州丹寨县、交梨县、榕江县、麻江县和雷山县等以苗族群众为主的几个县,擅长吹奏一种具有固定舞步、苗语称之为“给留”或者“给拉”的芦笙。上世界80年代中期,贵州的一个民间歌舞团演出了一个依据芦笙舞蹈和音乐素材改变而成的舞蹈节目,起初的名字仍沿用了芦笙舞的命名方式,但经余富文先生的联想和分析,认为我们可以为其取一个与傣族“孔雀舞”类似的名字,并根据苗族女性装饰图案的传统为其取名“锦鸡舞”,锦鸡舞的名字便因此而定下来了。后经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研究和探讨,相关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余富文先生的这一命名呼出了苗族群体思维隐藏的文化意向,是一个值得种族认可和接受的名称。

此后,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锦鸡舞演出逐渐步入国际表演平台,其优美的音乐、绚丽的服饰、精湛的装饰和动人的演出具有很强的地方情调和突出的民间艺术特色,给国内外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和不啬赞美。很多观看过锦鸡舞演出的国内外观众均表示,锦鸡舞是一种让人百看不厌的舞蹈形式,其音乐动听、形象非常逼真,没有一丝一毫的娇柔动作,是一种原生态的东方艺术之美。由此可见锦鸡舞的社会评价。在这种背景下,锦鸡舞的逐渐成为了“嘎闹”苗系的一种代表性文化符号,形成了具有鲜明“嘎闹”文化特色的文化圈,人们将其称之为“锦鸡舞艺术文化圈”。

二、锦鸡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圈发展

文化圈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初期,是当时德国和奥地利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理论支撑。文化圈一般拥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两重含义,被认为是一种涉及人类全部范畴内的,具有功能联系性的文化集合体。

1.锦鸡舞的艺术特点

首先,锦鸡舞曲调特点。锦鸡舞的曲调主要包括:娱乐曲、喜庆曲、迎宾曲、祭祀曲等。娱乐曲主要是在农历新年后,苗族男女青年跳月对歌时歌唱,对歌、打毽的男女双方如果均中意,南方就可以通过媒人提亲;喜庆曲主要立秋之后、来年春分之前的芦笙比赛中吹奏,苗族人非常倾心于这种既有问候曲,又有开场曲和相逢曲的曲调,有时他们也会随曲起舞;迎宾曲主要在迎接宾客时吹奏,这种曲子的曲调非常丰富、褒贬不一;在“嘎闹”支系的祭祖活动中,具有严格曲目定制要求的祭祀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锦鸡舞舞步的特点。锦鸡舞的舞步表现为:男性的芦笙想起后若干女性起舞,根据节拍的不同顺时针沿着舞圈跳动,且以下肢自然摆动为主,双手自然的放在短裙边上,脚步根据芦笙曲调尾尾移动。

2.锦鸡舞文化圈的发展

第一,锦鸡舞量标准的发展。根据传播论者的相关观点,文化是“大”文化圈的传播,而非特定文化圈元素的传播,足够相似或者相同的文化元素如果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内,我们既能够确认这些地域同属一个文化圈,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数量标准。关于锦鸡舞的量标准,当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1、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乡镇的传统锦鸡舞具有一定的上述锦鸡舞基本特征;2、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很多地区也具有上述基本要素。由此可见,在量的标准方面,锦鸡舞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拓展。

第二,锦鸡舞艺术文化圈的发展。文化圈是具有相同文化要素,或者具有相似和相同文化特征的最大地域概念。其与文化层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谓文化层是指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生会使其不断向周围地域传播和扩散,进而形成以改地域为中心的辐射文化,形成重叠的文化层。在2009年的多彩贵州舞蹈比赛中,来自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鸡舞舞蹈获得了大赛的金奖。2011年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奖则被来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打鱼乡的锦鸡舞舞蹈节目夺得,这两个锦鸡舞舞蹈节目的舞步、音乐节拍、曲调旋律和芦笙形制基本相似,应该说它们具有统一的文化标准。

经探讨研究,专家们尽管无法完全确定上述两个佐证完全同属一个文化圈,但专家们可以确定的是:锦鸡舞艺术文化圈的中心在贵州丹寨县的羊先村和麻鸟村,其辐射范围涉及贵州的麻江、雷山、榕江和黔南三都。在多彩贵州大赛举办后,贵州的很多旅游景点均开始陆续出现锦鸡舞的元素。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下,我们应以多彩贵重为契机或者重要平台,不断强化对锦鸡舞文化外延和内涵的研究,逐渐扩展锦鸡舞的文化影响力和艺术文化圈范围,将锦鸡舞艺术发扬光大。

[1]李孝梅.现代化冲击下的农耕文明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芦笙文化传承[J]. 安徽农业科学,2012(5).

[2]韦祖雄.如何保护和传承苗族民间锦鸡芦笙艺术[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5).

[3]李菁.浅论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J].民族论坛,2009(11).

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贵州苗族锦鸡舞蹈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5002

猜你喜欢

锦鸡文化圈芦笙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岜沙芦笙节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你好,芦笙
圈里事儿
集石会锦鸡吉祥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芦笙恋歌